【摘 要】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班主任更要在此基础上表现出情感联系、责任、公正、沟通力、领导力、个人魅力、教学能力、毕业指导这八大方面的品质。
【关键词】大学班主任;一般品质;优秀品质
大学班主任工作在学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班主任们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业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其他方面给予学生辅助。一方面要搞好自身与学生的关系,在学生中树立威信,另一方面要协调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其他任课教师、学生与学生间的关系。还要处理日常班级事务,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培养提拔选任班干部,正确引导班级舆论。这都要求班主任不断提升身修养,关注学生自身发展,真诚交流,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同时,在我国,由于大学生们往日所处环境单一,经历有限,所以心理发育未完全成熟。处于过渡期的大学生心理充满了矛盾,而大学时代的经历以及所养成的处事习惯往往决定了他们一生的价值观,因此,大学生需要一个优秀的班主任给予他们正确地引导,从而养成积极的价值观。
但是,由很多现实情况可以看出,当今大学生与其班主任的关系淡薄,班主任与其他任课老师并无明显差别。另外,对于大学班主任的好坏评价往往也出于主观,情感因素占有绝对优势,在班主任的选拔任命上缺少系统化标准。
大学班主任是一种正规的工作,而并非授课后的兼职。他的责任巨大,难度颇高,既需要渊博的知识,又要有沟通的能力,还要具备出色的个人魅力。因此,尤其要重视优秀大学班主任的培养与选拔。
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探讨了大学优秀班主任所应具有的品质,以及在个人风格上对学生的影响,也讨论了学生心目中优秀班主任的标准。
1 对大学班主任品质的分类
1)情感联系:对学生情感上的关注。
2)责任:对自己工作的负责认真。
3)公正:在处理班级矛盾中,立场的公正;在选举中,行为的透明。
4)沟通力:在与同学、学校的沟通中运用合适的沟通方式,达到理想的沟通效果。
5)个人魅力(影响力):在同学心目中的威信度和亲和度,以及自身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6)领导力:在班级建设中,能发挥自身优势,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提升班级整体素质。
7)教学能力:能够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
8)毕业指导:能对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
对于大学班主任品质的分析,将基于以上八大类,将每一类分为两种:一般品质和优秀品质。
一般品质指大学班主任所具有的基本品质。这种品质比较好达到,是做一名合格的大学班主任的基本要求。当班主任达到一般品质要求时,会取得大多数学生的满意。同样,如果班主任表现出缺乏这些品质,则更易激起学生的不满情绪,久而久之,矛盾会被激化,最终导致学生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冷漠。因此,在任命大学班主任时,是否应该加入对一般品质的评测,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优秀品质,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性格、气质、风格。这些品质并非每个班主任都能够达到,而且达到后的表现形式也因人而异,所以其本身也是难以描述和评测的。但是,具有优秀品质的班主任能取得学生很高的满意度,他们在工作方式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富有智慧,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把通过展示自己的态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表1 一般品质与优秀品质对照表
2 对大学班主任优秀品质的分析
2.1 情感联系
情感联系的优秀品质是成为一个优秀班主任不可缺少的要素。如果忽视情感联系的作用,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教育变成空洞的说教和生硬的灌输,结果导致学生们不会采取自觉行动,流于形式。而在情感的影响下,学生就可以心甘情愿地按照班主任的建议行事,甚至加倍努力实现,其效果不言而喻,这一点具体到班主任工作上,就是指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所产生的感化与熏陶作用。还要注意情感联系运用的问题。首先要摆正“情感”与“公正”之间的关系,不能“情大于法”,更不能出于情感考虑而包庇学生的问题,否则不但对学生发展不利,也是身为班主任的失职。其次,就是在情感联系程度上要处理得当
过分的亲密会使威信下降,而过度的“以情感人”也会让当事者厌烦,收效不佳。
2.2 责任
责任优秀品质的对象不仅是工作,而是以学生为主体,更多的表现为一种教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可能不只局限于班主任职能范围以内,而是以职业涵养作为行为准则,在工作上始终采取主动态度,发挥自己的能动效应,积极地建设班级。这种责任的优秀品质与情感联系的优秀品质有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在大一入学初期,班主任不单要让同班学生之间互相熟悉,还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尤其是新生入学的不适应给予关注。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对于那些对自己专业不熟悉的学生,要从一开始就给他们介绍所学的专业,包括知识框架、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就业形势等。而且要结合就业形势,不断地将新的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们真正深入了解自己的所学专业,并鼓励学生多探索、多实践,找到自己的优势所在,锁定自己努力的方向,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公正
公正的优秀品质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问题的优化解决。班主任要明确公正的目的何在,公正是要为了更好建设班级,让每一个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因此不能为了公正而“公正”,贯彻死板的公正而忽略其他因素。班主任要联系情感与责任的优秀品质,在解决问题之前做好充分调查,以达到最好结果为目的,做到一种“动态的”公正。例如在干部培养上,既要给所有人发挥的空间,更要结合每人自身特点,给予不同的任务,不能严格地一碗水端平,不顾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机械化行事。 2.4 沟通力
沟通的优秀品质体现于沟通效果的好坏,沟通的一般品质完成了信息交流过程,沟通的优秀品质则要完成情感的交流。在中小学,多数学生最怕的就是班主任,学生和班主任之间会产生一种距离感和压迫感,在进行沟通时学生心中总是忐忑不安。很多学生带着这种隔阂升入大学,对班主任产生一种先天的恐惧感,这种隔阂造成师生间关系冷漠。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班主任,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必不可少,除了基本的真诚、理解之外,还要强调沟通技巧。第一,语言要充满人情味,这样学生才愿意听,也就打开了交流大门。第二,要平等交流,互相尊重。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等同于成人,若班主任再以命令的口气交谈必然会引起学生反感,因此一定要把地位放平,这样学生说话时就不会有拘束感。可多用一些礼貌用语,例如请、谢谢、抱歉等。第三,注意语气措辞,把握深浅。在沟通中,语气措辞的深浅尤为重要,过浅可能达不到预先效果,太深则可能会激化矛盾。因此在交谈前,应该先了解学生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掌握尺度。在交谈中,对于敏感内容多用委婉口气,或者欲抑先扬,遇到特殊情况,先思考后开口,对于自己也不确定的话题,不能下定语。最后,尽可能让语言更具文采,语气幽默。任何道理都是抽象的,甚至是乏味的,因此,沟通过程中需要一点幽默作点缀,让学生笑过之后得到启发,也乐于接受。
2.5 个人魅力
大学班主任的个人魅力包括外表的、举止的、品质的魅力,综合了其他各种品质的特征,表现出了个人的特点。个人魅力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中往往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作用数倍于苍白的说教。但是个人魅力并非一朝一夕即可养成,因此班主任们要注意平时的积累,及时反思自己的言行,重视自身的修养,不断进步,以形成自己的魅力。
2.6 领导力
班主任的领导力,包括策划力与执行力,是班主任的威信、工作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道德涵养综合的表现。优秀的班主任必须既要有勇于决策的魄力,又要有为学生服务的觉悟,要多从学生角度考虑,多了解,多沟通,高瞻远瞩,驾驭全局。
2.7 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的优秀品质,不只局限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首先,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滞后的,因此教师要对本门课程有着深刻的理解,紧紧跟住科技发展的脚步,将最新的理论传达给学生。其次,教学可以算是一种特殊沟通,优秀的教学能力也必然要建立在良好的沟通能力之上。教师在教学中占有主导作用,但是教师不仅仅是一个传递者,他也要是时刻接受学生的反馈。该品质对于班主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学生上学的根本目的是来学习知识的,若班主任连教学能力都不能让学生满意,那么其他工作根本就无法进行,更谈不上学生对老师的敬重和情感
联系了。
2.8 毕业指导
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于这迈入社会的第一步,大多惴惴不安。如何让每个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成了每个班主任所要关注的问题。班主任在大一的时候就要对学生所学的专业给予详细说明,对于那些对本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更要耐心引导。而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班主任也要把握专业发展趋势以及就业形势,与学生及时交流讨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临近毕业时,班主任既要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又要让学生了解到求职不易,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利就放弃希望,也不要贪图一时收获而耽误终身发展。
综上所述,以情感联系为纽带,以责任与公正为基础,以良好的沟通力为手段,以出色的领导力为保障,以优秀的教学能力为前提,综合形成个人魅力,并在大学生毕业就业的过程给予最及时的帮助,这些应该就是一个优秀的大学班主任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陈云萍.浅谈班主任的人格魅力[j].中国教育科学,2007(22).
[2]余世雄.班主任的谈话技巧[j].教育书人,2004(9).
[3]许丽君.班主任工作中的公正效应[j].新疆教育,2002(7).
[4]张金梅.班主任语言之特色[j].校园管理,2007(12).
[5]王效忠.高校班主任工作探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6]刘翠霞.浅谈班主任的魅力[j].科教创新,2007(7).
[7]汤金洪.试谈班主任人格魅力的形成[j].天津教育,2007(9).
[8]谢英雄.谈班主任的领导力和领导术[j].中国科技信息,2005(21).
[9]肖力梅.浅谈高校班主任与就业指导工作[j].大众科技,2006(1).
[10][德]伍德沃克,陈红兵.教育心理学[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11]王家云,张启树.现代教育学基础[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
[12]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甘肃: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丁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