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外涂颠倒散[1]结合反应点刺络拔罐法治疗寻常性痤疮的疗效,并揭示其中医治疗机理。方法 选择寻常性痤疮的患者,随机分为外涂颠倒散结合反应点刺络拔罐法治疗组和普通针剌对照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依据临床症状的改善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外涂颠倒散结合反应点刺络拔罐法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其临床疗效与普通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外涂颠倒散结合反应点刺络拔罐法治疗寻常性痤疮治愈率高,疗效显著,是中医综合外治疗法中治疗寻常性痤疮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寻常性痤疮;刺血;拔罐;颠倒散
【中图分类号】r75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0-96-02
1临床资料
所有病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8月长沙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门诊患者共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年龄30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8年。对照组年龄最小者18岁,最大者33岁;病程最短8个月,最长10年。治疗组肺经风热型15例,湿热蕴结型9例,痰湿凝结型6例;对照组肺经风热型13例,湿热蕴结型10例,痰湿凝结型7例。治疗组病情轻度14例,中度lo例,重度6例;对照组病情轻度15例,中度8例,重度7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病程、中医分型、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痤疮的中医诊断标准,且按照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对寻常痤疮分级和疗效标准初步制定,共分为3度9级。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选穴:背部阳性反应点,面部痤疮局部。
操作方法:①外涂颠倒散:嘱患者将颠倒散(医生制备)用温开水调成糊状,每晚睡觉前清洁好面部之后,用棉签粘涂面部痤疮皮损处局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②点刺拔罐:让患者反坐在靠背椅上,暴露背部,在背部脊柱两侧寻找暗红或浅红色,压之不褪色的丘疹反应点,选择其中最大、颜色最深的丘疹作为点刺拔罐处,常规消毒,左手拇食指捏起丘疹,右手持三棱针点刺丘疹中心,垂直进针约2-3 mm,以使恶血能自然流出为度,然后在出血点迅速拔罐,留罐8-10分钟。每次点刺拔罐一个点,每间隔2天1次。
3.2 对照组: 参照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针灸治疗学》(新世纪第二版)[2]“痤疮”的辩证治疗选穴(皆取双侧)。肺经风热:合谷、曲池、尺泽、大椎、肺俞、委中;湿热蕴结: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血海、内庭;痰湿凝结:脾俞、丰隆、合谷、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方法:皮肤常规消毒后,取1.5寸华佗牌毫针,常规针刺所选腧穴,用捻转泻法,得气后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4 结果
4.1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文献[3]制定。治疗前分3度9级,每1级评为1分;治疗后,每降低l级减去1分,若全部消失则为0分。疗效指数=(疗前分数-疗后分数),疗前分数×100%。治愈:疗效指数达95%以上;显效:疗效指数60%-95%;有效:疗效指数20%-59%;无效:疗效指数<20%。
4.2 治疗结果
4.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临床治愈+显效+有效)为96.7%,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数据经ridit分析,χ2=2.02,p<0.05,说明外涂颠倒散结合反应点刺络拔罐法治疗寻常性痤疮有较好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普通针刺对照组。见表1。
5讨论
痤疮多因肺经血热,《医宗金鉴》论述较详:“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其发病与肺、脾、胃、气血密切相关,素体血分热盛、阴阳失衡是发病的根本,故治疗以清热泻火为原则。中医讲背为阳,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均循行于背,膀胱经多血少气,督脉总督诸阳经;背部反应点的出现也反映了该病病理性质“血热”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在痤疮局部外涂颠倒散能清热散瘀,而背部反应点刺血拔罐可直接泄血中之热,从而促进泄热祛瘀的作用,共同达到治疗该病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吴谦,医宗金鉴[m].第六十五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732.
[2] 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
230-231.
[3] 中华医学美学与美容学分会皮肤美容学组,寻常痤疮分级和疗效标准初步制定[j]. 中华医学美容杂志, 1998,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