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篇文章主要从庄子哲学的生活指导意义入手,结合庄子文本内七篇的相关内容,简要论述庄子思想中所描绘的“境域世界”的相关问题。文章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一是庄子描述的境域世界,主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展现境域世界的样貌;二是走进境域世界的方法;三是境域世界,一种“游”的生活方式,即展现体悟境域世界后的生活方式,以及境域世界思想对于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庄子;道家哲学;境域世界
一、庄子描述的境域世界
庄子在其文本中并无专门讲述境域世界,也没有提到相关的概念,因而对于“境域世界”的提出是基于庄子的思想所整理建构的一个概念。“境域”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思想,“境域”所指的是某一个别对象或行为得以产生的整体和背景。1本篇文章中,将“境域”理解为庄子哲学中“我在”的状态,即我在世界中,世界和我一体的状态。而境域世界就是指“我所在的世界”,这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而不是创造出新的世界。
首先,境域世界是一个“日新”的世界。“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藏小大有宜,犹有所遯;若夫藏天下于天下,而不得所遯,是恒物之大情也。特犯人之形,而犹喜之;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得遯而皆存。”(《庄子.大宗师》)2庄子在本节文字中通过对所藏之物的变迁,引出“藏天下于天下”和“万化而未始有极也”的观点。“藏天下于天下”指物我齐一的状态,把个人欲藏之物放置于广阔世界,我的即是世界的,世界的即是我的。“万化而未始有极也”一句说明的即是一种不断发生不断变化的境域状态。人作为一个存在于宇宙之中的生命体,他的形体不是固着不变的,而是随着世界的变化而不停地变化,没有终点的。下面引述郭象非常透彻的注释,“方言死生变化之不可逃,故先举无逃之极,然后明之以必变之符,将任化而无系也。夫无力之力,莫大于变化着也。故乃揭天地以趋新,负山岳以舍故,故不暂停,忽已涉新,则天地万物无时不移也。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舟日易也,而视之若旧;山日更矣,而视之若前;今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故向者之我,非复今我也,我与今具往,岂常守故哉?而世莫之觉,横为今之所遇,可系而在,岂不昧哉!”3郭象先阐述世界的状态是一种“趋新”的状态,并且认为世间最大得力量即是世界变化更新的力量,这种力量虽大但少有人察觉。郭象此段译注的最后依然落实在人的身上,已经过去的我已经不是现在的我了,我是随着整个世界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是永远不会停滞不前的。对于个体而言,一种“日新”的生存状态,一种“日新”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就是自己所积极构建的境域世界。
其次,境域世界是一个包含无限可能性的世界。“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庄子.齐物论》)4庄子的这句话用大海来比喻境域世界的一种状态,过量的灌注不会使海洋外溢,不停地酌取不会使海洋干涸,是一种时刻变化平衡的状态。依照默按的注释,“葆光”一词指“其光内蕴,不轻易外露”。按照崔云的注释,则是“若有若无,谓之葆光”。结合以上二者的注释,可以将“葆光”理解为一种内含无穷可能性,不断变化流动的状态。正因为“葆光”含有无限的可能性,处于一种平衡中立的位置,所以既可以有,也可以无,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随着世界大化运转而运转。
最后,境域世界是一个无情的世界。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著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易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庄子.德充符》)5从上面的文本可以看出,庄子所说的无情并不是说没有感情,舍弃感情,这里的无情是指在人所构建的知识世界中所产生的好恶是非的感情。人类构建的知识世界不等于世界的真相,人类为自己的世界增添了许许多多的评判标准,符合这些标准的即为善,即为好,而不符合的即是恶。既然这些标准是人类的一己之见,那它们所评判出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不足为凭的。庄子说道:“不易好恶内伤其身”,对好恶是非所产生的感情是有害于人在世界的生存状态的。因而,在境域世界中,是没有知识世界中的好恶是非感情的。
二、走进境域世界的方法
境域世界是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对于常人来说,若想习得这样一种新的看
世界的方法,就要改变现有的一些态度与观点。
一是“心斋”一说。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颜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实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谓虚乎?”夫子曰:“尽矣!” (《庄子.人间世》)6这段文字的意思,集中于“忘我”这一点上,颜回说得到心斋的观点后,颜回就不存在了。这句话中颜回所谓的不存在,不是说颜回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消失,而是指有知识系统构建的固有的对自我的概念的消失。从这句话中,已经可以体会颜回已处在境域世界之中,那个固有的“我”的概念已消失,而“我”的概念是随着世界的大化流行不断构成变化的。这正是一种“日新”的状态。
二是“坐忘”一说。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7这句的论述其实与“心斋”相似,都是要忘掉自己的形体,废除自己在知识世界所形成的成见,做到“离形去知”,之后方能与大化同流。“心斋”部分主要谈“忘我”,在“坐忘”方面主要谈“去知”。达到“齐物”的状态,“去知”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原因是物我之分起于对知识世界构建的评判标准的执着。在知识世界中,有“是”,就必定有“非”与之对应,若“是”是我所持有的观点,那么“非”就在我之外的对立的世界了。起了是非的观念,就割离了物我之间本存在的联系,物与我必不齐。再有,常人所执着的那个“我”,也同样是由知识所构建的。因而,“去知”对于进入境域世界来说非常必要,“去知”不是“无知”,而是不执着于“我”以及上面所提到的人所构建的知识世界中所产生的好恶是非的感情,即“无情”。我们不能否认人类知识系统对于人类生活的指导辅助意义,关键在于对于这样的知识,我们不应采用一种执着固化的思想,也要认识到人类知识的局限性以及知识与真实世界所存在的裂缝。
参考文献
[1] 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
脚注:
1.彭立群:《海德格尔的“境域格式”概念解析》[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6期,第67页
2.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30页
3.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页
4.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5.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23页
6.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7.张默生:《庄子新释》[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