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想获得永续发展的后劲,其关键之举就是要紧紧把握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未来五年电子政务建设的着眼点是进一步提高党和政府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快速准确地掌握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着力点是大力推动业务信息系统由独立运行向按需协同方向发展,积极促进政务信息资源由部门应用向依法公开共享方向发展,加快推进电子政务网络由部门专网向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方向发展。
关键词:协同办公;电子政务建设
1 电子政务系统的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今年两会期间的发言中多次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实施电子政务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其意义在于:有利于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政府形象;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有利于政府接受社会监督,促进政务公开和廉政建设;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将使公民政治参与得到突破性进展,民主政治程度也将进一步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有利于选拔和任用优秀人才;有利于拉动信息产业发展。
2 电子政务系统的建设目标
根据《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电子政务的总体目标是:以增强执政为民实效为基本目标,以提高政务效率、创新工作模式为重点,在已经建成的政务网络上推进以电子政务基础应用为环境的各类政务应用系统。初步建成满足政务机关及人民群众需求的、比较完整的电子政务体系,电子政务要成为为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和政务活动的重要手段。要紧紧围绕着力提高政府机关的执行力、创新力和凝聚力,紧紧抓住各种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突出抓好新农村建设、林区工业经济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培育、固定资产投资、城镇体系建设和节能减排六大重点,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要以“解放思想,创新工作,实现新突破”的精神来切实加强电子政务协同办公平台的应用推广工作,深入持久地推进电子政务的应用范围,让电子政务应用真正成为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改善为百姓服务的重要工具,成为实现宏伟发展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
3 电子政务系统的需求分析
在现行的中国政治体制下,政府的业务错综复杂。有以省、市、县、乡镇这样区域型的块状政府业务,也有以中央部委从上至下的条状政府业务。条块之间的业务差异、矛盾相当复杂,中央政府都把协调解决这些矛盾工作放到了工作日程之上。当前就要想把这些工作完全整合起来,基础还不现实。但是电子政务的应用实践将推动这些矛盾的解决,我们针对各类政府的业务进行了梳理和归类,找出他们的共同点、个性点和交叉点,从而为我们构建能够上下左右互联互通、相对标准的应用模型打下了基础。
4 总体设计
4.1 基础应用平台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完整的电子政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应用:办公应用、业务应用、服务应用。而在过去,这三个应用是运行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现在经过不断的实践积累,以及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总体要求,大家都认识到了作为地级市以下的政府应用,都可以将这些应用直接构建在政务外网上。通过一个统一的基础应用平台来支撑这三个方面的应用。
4.2 办公门户、门户网站和政务资源库
在电子政务应用平台上,所有的办公和业务数据都沉淀在政务资源库中。联网的部门和单位中的公务人员通过系统授权,可对政务资源库进行数据调用和数据写入。对于那些该对社会公众公开的政务信息,会被系统镜像复制到因特网共享资源库中,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众进行发布。我们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公务人员通过公务办公门户实现对政务数据的应用和共享,社会公众则是通过政府门户网站获取政务信息资源。
4.3 公众服务应用
电子政务作为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抓手,它的服务功能是需要优先重视和重点设计的。我们现在就从政府门户网站入手,来探讨信息化环境下的政府服务模式。
我们首先在电子政务平台上建立一个公众服务系统,上联政府门户网站,下联各个政府职能部门,左联政府行政服务大厅和政府热线,右联政
府行政监察部门。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登录到政府门户网站,了解政务信息和办事指南,通过政府服务大厅办理具体事务。
4.4 协同办公应用
协同办公应用需从公务办公门户开始。公务办公门户是全体公务人员进入政务办公系统的通道,主要功能包括:用户身份和权限识别、个性应用导航、浏览共享资源、即时消息服务。用户身份和权限识别是由基础应用平台提供ca辨识,通过数据初始化时对当前用户的所在部门、职位、应用角色和操作权限、信息浏览权限等进行的定义而确定的。公务办公门户是所有政府应用系统的统一公共门户。公务人员登录后,系统将根据他的身份提供相对应的应用系统的入口导航,以便他能快速进入相关系统进行业务的处理。其中政务办公是每个公务人员必有的应用,其他应用内容则是根据每个公务人员的具体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
[1]张成福,唐钧.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比较与实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4(5):21-23.
[2]张小玲.国外政府绩效评估方法比较研究[j].软科学,200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