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学养,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帮学生塑造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更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素质;思想;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文多为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和正确的审美情趣。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和自己的学养,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帮学生塑造积极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美好的道德情操是做人之本,一个善良、高尚的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道德情操包括道德观念、爱国情感、亲情、友爱以及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等。在《西游记》中,有一个感人的情节是:太宗皇帝送三藏西行取经时,从地上捻起一点土,放进三藏的酒杯中,三藏不解,太宗说:宁恋本乡一捻土,不爱他国万两金。三藏举杯一饮而尽。所以,西行路上,三藏面对种种富贵权位的诱惑,毫不动心,直指西天。三藏的意志之所以如此坚定,除了他有取真经普度众生的理想,还有就是他对家乡故国的深厚情感。
在教材中,有许多洋溢着爱国情感的壮丽诗篇,如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还我河山”(《满江红》)的呐喊激人奋进;文天祥 “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的高尚的民族气节千古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赤胆忠心,催人泪下……还有屈原、杜甫、辛弃疾、花木兰、冯婉贞等,他们的事迹都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感的最佳教材。丰富高尚的情感不单是懂得亲情、友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还要关心社会,热爱自然。比如,教师在讲授《归园田居》(陶渊明)、《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爱莲说》(周敦颐)、《济南的冬天》(老舍)等时,要能够唤起学生对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学生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素质
进入初中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就开始形成了。所以,这一时期,一定要重视他们的思想认识,引导他们形成正确、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每个人的一生都很难一帆风顺,心理素质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更好地处理学习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在这方面,著名作家、哲学家周国平的《人生寓言》二则就是很好的教材。《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对财富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人遇事总是斤斤计较、贪得无厌、贪图利益,生活在焦虑之中;有些人则比较超脱,这样才能真正享受生活的乐趣。《落难的王子》意在告诉我们要坚强,对困难的来临要做好准备。音乐巨人贝多芬更是可以带给学生震撼的励志教材。教师在教授何为的《音乐巨人贝多芬》时,应该好好讲讲贝多芬的伟大经历。贝多芬的音乐是灵魂的交响。他一生中最伟大的作品——《第九交响曲》,是在他全聋后所作。聋子能作音乐,已是妙谈;更何况他所作的又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只有能超越人生的大苦闷的精神的英雄,才能做到。可知命运对于人类,只能操纵怯弱的懦夫,而对精神的英雄只能是无可奈何。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文学本质上是一门艺术,她与音乐、绘画、舞蹈等都是相通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感受文学之美。学习诗歌,领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学习小说,欣赏小说的人物之美、情节之美。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之美,才会热爱文学,才会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二、塑造学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途径
(一)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培养
课堂阅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投入激情,以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一方面,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要素、思想要素。情感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各种方式,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情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另一方面,也不能拘泥于教材,要走出书本,善于利用自己的学识,旁征博引,尤其是身边熟悉的生活,
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比如,历年的“感动中国”事例就是很好的教材,也可以讲讲自身的经历,或让学生讲述自身的经历,效果更好。
(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
写作训练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甚至还有学生的情感体验。善于与父母交流、沟通对学生的成长极为重要,但不少家庭的孩子不能很好地跟父母交流。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一方面,思想上开始变得叛逆,另一方面,产生了自我意识,不再像小学时期,什么都愿意与父母交流,许多想法他们喜欢和同学、朋友交流,而对父母隐瞒起来。这往往导致初中生与父母之间产生一些小的隔阂、矛盾。其实,不妨通过作文的形式,让学生对老师、对家长打开心扉,进行沟通交流,这大大有助于学生心灵与人格的健康成长。比如,在学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致女儿的信》之后,就可以引导、激发学生与父母交流、沟通的欲望,让学生写一封《给爸爸的信》或《想给妈妈说》。除了正式的大作文外,还要鼓励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天天写日记,记下每天的发现、感受和感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三)在生活实践中启发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的成长归根结底还是在生活实践中。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启发教育。
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更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情感,开启他们心灵的智慧。如,上海市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的语文老师樊阳,隔两三周就带学生去参观名胜古迹和博物馆等,路上给学生们畅谈传统文化思想。他曾经领着学生游览苏州河、外滩,甚至集体去200多公里外的绍兴。在这些行走的过程里,樊阳总是从头到尾滔滔不绝地解说,“就像一个最专业的导游”。他还经常和学生谈当前的热点事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樊阳常常为自己的学生而自豪。他相信,自己不仅在教语文,也在培养一批“现代公民”。“我希望他们慢慢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和精神追求。”他说,“中国需要的,不仅是精英,还有更多有健康人格的人。”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