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与传统的以少数译员为核心的翻译工作相比,现代翻译服务已经成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通过团队合作和实施高效的项目管理而获得语言服务增值的新兴产业。因此,职业译员必须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来参与语言服务的本地化进程。本文讨论了计算机辅助翻译的现状以及它和语言服务本地化之间的关系,并借此呼吁还在传统翻译模式下工作的译员尽快学会利用新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翻译;本地化
当前,人类之间的交流已超出了以前任何历史阶段,而网络的发展使得全球的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同时,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基于交流的各类文本更是浩如烟海。因此,如何利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地打通语言之间的障碍、为有不同需要的用户及时提供世界各地的相关信息是当今迫切的一个研究课题。郭晓勇指出,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催生了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为内容的新兴行业——语言服务行业(郭晓勇,2010:34)。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异月新,作为译者而言,传统的翻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信息需求。在传统的翻译模式下,译员需要反复的查询各种词典、工具书,并在稿纸上反复的修改、誊写或者通过键盘输入计算机进行排版、校对等,这样既耗时、劳动强度高,又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的错误。因此,学习新兴信息技术、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的各个流程和新的翻译模式、利用各种基于语料库(corpus)的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保证翻译质量,而且在基于项目的翻译团队中能够利用记忆库和术语库保持译文的统一性、节约时间并且降低成本。
一、计算机辅助翻译概念与现状
早在17世纪,西方国家就有人提出利用机械字典克服语言障(the use of mechanical dictionaries to overcome barriers of language)的想法。1903年,德国学者里格(w. rieger)曾经提出过一种数字语法,这种语法加上词典的辅助,可以利用机械将一种语言翻译成其它多种语言,里格首次使用了机器翻译(machine translation,mt)这个概念(张政,2006)。计算机发明后,美国科学家韦弗和英国工程师布斯率先提出利用计算机进行翻译的设想。1954年,美国乔治敦大学和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首次联合试验使用电脑机译系统,并将由250个词组成的简单的俄文材料译成了基本可以接受的英文,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机器翻译系统的真正诞生(李鲁,2002)。机器翻译也称计算机翻译,即全自动高质量的机器翻译(fully automatic high quality machine translation, fahqmt),就是利用机器(或计算机)翻译系统,能把人类语言翻译的法则转换成电脑运算的法则,使得电脑根据运算法则,将输入的原始语言(source language)翻译成所需要的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冯志伟,2004)。
由于翻译本身的复杂性、自然语言的复杂性和歧义性以及机器自身的局限性,全自动高质量的机器翻译的理想在现实中仍然很难实现。其译文的可读性和可信度依然很低。而社会迫切需要对海量的真实文本进行大规模的处理,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翻译(computer aided translation,cat)的理念应运而生。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是一种人机交互式系统,其核心内容为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 tm)。即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记忆软件会是将译员的译文用翻译软件提供的工具存储到翻译记忆库中。在进行新的翻译工作的时候,翻译记忆软件会从记忆库中搜寻相同或者相似的翻译过的内容(单词、短语、句子、段落),提醒并帮助译员自动插入参考译文,译员不再重复翻译。特别是在非文学翻译方面,对一些重复率比较高的文本,例如合同、工作手册、说明书以及法律文本等,cat会大大提高翻译效率。cat的工作原理是tm(翻译记忆)+mt(机器翻译)+ht(人工翻译/校对),cat软件只是工具,是辅助译员进行翻译而不是取代译员,它能帮助译员提高翻译效率、保证翻译质量、优化翻译流程。现在大多翻译公司都是基于项目来进行操作,所以一般会要求公司专职和兼职译员使用指定的翻译软件,有时还会提供他们自己的相应语料库,以便术语和格式等的统一,从而减少时间和节约成本。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cat软件有德国的sdl trados、法国的déjà vu、美国的wordfast以及国内的雅信cat等。sdl trados
是市场上占有率最高的翻译记忆软件,其全球市场占有率约为70%,其它软件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在我们国内雅信cat用户也占有一定比例。cat是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以sdl trados studio 2011为例,trados有两个主要的数据库(记忆库),一个是句料库(用sdl winalign工具制作),另一个是术语库(即sdl multiterm)。在进行翻译工作的时候,只要是句料库和术语库中已有完全相同的双语对齐语料,trados就会自动插入译文,在trados中称为100%完全匹配(full match)。而类似的句子,它用一种称为模糊匹配(fuzzy match)的方法,给出参考译文,让译员选择、修改。对数字、缩写、日期、时间和度量单位等等,trados能够自动替换,比如已有的句料库中有2004年4月20日,到译文中出现日期(may 3,2005)时就会自动替换为2005年5月3日。术语库可以帮助我们统一术语,避免一词多译,确保用词统一,从而提升译文整体质量。市场上主流的翻译记忆软件,其基本功能大同小异,只是某些相似功能的名称不一样而已。
二、cat与本地化(localization)
从概念的角度分析,本地化是将一个产品按特定国家/地区或语言市场的需要进行加工,使之满足特定市场上的用户对语言和文化的特殊要求的生产活动;从生产流程的角度分析,翻译是产品本地化的一个过程,因为一个产品的本地化通常包括工程、翻译、排版、测试、项目管理等多个环节;从学科角度分析,本地化翻译是应用翻译学的一种形式,因为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应用翻译(本地化翻译、其他翻译)。(赵忠会,2013)可见,翻译与本地化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或者说翻译是本地化的一部分(同上)。在新信息时代,传统的“单打独斗”的翻译模式已经过时,尤其是在基于项目的翻译而且时间要求很紧的情况下,一个人完成一个项目已变得不可能。所以在短时间内多个译员协同翻译,同时又要保证翻译质量,这就需要译员必须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在以前无论是奈达组织的《圣经》的翻译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译林出版社组织的《追忆似水年华》的翻译,虽然也是协同翻译,有一定的组织流程,但还是处于传统翻译的模式。崔启亮指出,目前,本地化服务正朝着产业化、全球化、商业化、信息化、流程化、多元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而本地化技术也呈现出云翻译(cloud based translation)、翻译记忆+机器翻译+人工校对(tm+mt+post-editing)、敏捷本地化(agile localization)、全球协作(collaboration)、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和众包(crowdsourcing)的趋势(转引自赵忠会,2013)。以网络新闻(甚至是网站)的翻译和产品的本地化为例,许多公司企业、国际组织、教育机构、政府部门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跨国企业公司和各个机构的新闻或者产品信息的网页、图片、音频、视频文本的翻译就需要在短时间里准确地面见受众。例如一款手机产品在进入国际市场前,每个不同语言的国家都会有其公司本地化团队来按照本国文化习俗等负责对该款产品的本地化运作,包括公司网页内容,手机软件、说明书、视频、图片等内容的翻译。通常一款产品问世到推向市场之间不会很长,所以本地化团队的时间不会很充足,这就对本地化翻译团队的各种能力要求较高。传统的译员就会在这种翻译中失去竞争力。因此翻译团队的协作能力、计算机应用的能力、使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的经验和能力就会影响一个项目的成功与否。另外,本地化翻译通常可分为预处理、tep(翻译、编辑、校对)和后处理三个流程(崔启亮,2013)。无论是预处理阶段术语的提取和通过记忆库对源文件的预翻译,还是后处理阶段对译文的检查和修改,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是保证翻译质量的最基本工具。它在语言服务的本地化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三、结语
计算机辅助翻译作为全自动高质量机器翻译的妥协已经成为现代翻译服务的主要方式。与传统的以少数译员为核心的翻译工作相比,现代翻译服务已经成为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通过团队合作和实施高效的项目管理而获得语言服务增值的新兴产业(赵忠会,2013)。因此作为职业译员,在语言服务本地化的进程中,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并参与翻译项目管理已经成为最基本的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崔启亮.本地化项目的分层质量管理[j].中国翻译,2013(2).
[2]冯志伟.机器翻译研究[m].中国对外翻译
版公司,2004.
[3]郭晓勇.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状况、问题及对策[j].中国翻译,2010(6).
[4]李鲁.机器翻译与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与探索[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5]苗菊,刘明.语种网站建设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3(1).
[6]赵忠会.技术为翻译产业插上腾飞的翅膀[j].中国翻译,2013(4).
[7]张政.计算机翻译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8]张政.计算语言学与机器翻译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