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学中老师往往注重课堂教学的组织,却忽略课后作业的设计,而课后作业的有效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本文就目前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意义及相应对策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课后作业;合理;能动
要想保证学习效率,就要保证学习过程每个部分的效率,不管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出问题都会影响整体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预习、上课、课后作业这三个部分。在三个部分中课堂学习是学生老师花费精力最多的,而对于课后作业,一些老师往往只注重课堂教学的研究设计和实施,而忽视对作业练习的系统筹划;注重大题量和高难度的练习,忽视基本知识的巩固;课后作业设计不科学,忽视学生的差异性,层次不明,重点不突出;只注重“做”而忽视“练”。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课后作业的效果。殊不知要通过课后作业来看前两个阶段的学习任务是否完成,看自己是不是把今天的学习内容搞懂了,看自己是不是会应用今天的学习内容来解题了,来解决学习上的或者生活上的问题了。如果课后作业这一部分的效率不高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课后作业布置的现状
(一)目标缺失
传统观念认为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目的是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很多课后作业多采用现成的教学参考书,很少考虑课后作业难度,也不关注学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而且课后作业量大。因此,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目标不明确,重点抓不住,难点没解决。许多学生对课后作业疲于应付,不求甚解,甚至产生恐惧心理,抱抵触情绪,不能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二)个性缺乏
很多老师只是简单笼统的布置课后作业,不顾及班级差别、学生层次的差异和个性学习需求,有的来不及完成和消化,有的难度偏高,学生课后作业所用时间很多,而收效甚微,显然达不到完成课后作业的目的。学生慢慢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厌学情绪,加重了学生的身心负担,影响了教学效率。
(三)量度失重
很多老师信手拈来所布置的课后作业,只是大量地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一方面,学生因急于完成作业,错误率难免增大;另一方面,不但没有巩固而知新,而且令学生陷入一片“茫然”,更有甚者会带来对学习无兴趣的负面影响。而且因为量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改,往往是简略地检查。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阻碍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课后作业合理化的意义
(一)有助于课堂学习的延伸
老师的任务就是传业、授道、解惑。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必要精心设计每一教学环节,并对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使学生在知识的接受上完成大部分学习的内容。课后作业,正是这一确定学习量的有效保证。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就是在课堂以外的场景中,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自我调配时间,调动思维,激活记忆,对知识的再次吸收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合理布置课后作业使得课堂教学有连贯性、补充性、延续性。
(二)有助于课堂学习的强化
课后作业既然是任务,就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通过强制固定的学习,通过必要的适当的重复,使认识呈螺旋形上升趋势。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对思维进行强化训练,从听懂到领会再到熟练掌握,在解题中发展个人的思维能力。
在此类作业的基础上触类旁通,在解题中扩大获取知识的信息量,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温故知新,全面复习。一个学习阶段后,通过解答一定量的复习题,学习水平得以巩固和提高。
(三)有助于教学信息的反馈
成功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课上得好,还要求信息捕捉敏锐,对错误矫正及时。在多种信息的反馈来源里,显然课后作业为主。老师从家庭作业的批改中能全面了解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个体的差异,其反馈速度之快,样本之全,信息量之大是其它渠道无以替代的。
所以,合理的课后作业布置能使老师及时、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学习信息,在教学中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而使得教学有效性大大提高。
三、课后作业合理化的几点思考
(一) 要符合课堂学习的延续性
作业的主体是学生,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由
学生存在个体的差异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学生在课堂学习效果也大有不同,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最近共同发展区,课后作业就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全班几十位同学完成同样的作业,这样作业设计最终带来效益的也只能是部分学生。学生的个性差异是不言而喻的,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而要求教师在课后作业设计上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做到分层次,重质量,可以设置必做、选做作业,尽量“喂饱” 水平层次不同的学生,提高作业的实效。
(三)要符合学习的能动性
课后作业设计要目的明确,讲求趣味性、有新鲜感、形式多样,同时作业的设计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培养合作的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作业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业设置形式上就要多样化,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去做,还他们一个民主的作业模式。多样性的设计给学生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总之,课后作业设计的合理性是有效教学的必要环节,要从本义上、目标上讲究其科学性、合理性。没有合理的课后作业作保障,课堂的有效性,只是空空泛谈。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最终打造我们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新课程语文教育随笔》 孙春成,广东教育出版社。
[2]《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窦桂梅,广西教育出版社。
[3]《课堂方法》 周彬,广西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