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学教师工作的满意度直接关系着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态度与否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本文试图从探讨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多种因素出发,探析中学教师工作的满意对教育目标的实现与教师的需要,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改进和提高中学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对策
一、关于工作满意
一般意义上的工作满意度,通常是指某个人在组织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本身及其有关方面(包括工作环境、工作状态、工作方式、工作压力、挑战性、工作中的人际关系等等)有良性感受的心理状态。
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性别、年龄、文化等人口变量,还有家庭-工作冲突、组织气氛、领导行为等环境及心理因素。总体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偏低,尤其是对报酬、福利及晋升机会等不满意,对规章制度、职业认同感也基本不满意,相比而言,对所从事职业的性质评价较高。
二、影响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总结民族地区中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归纳为:自我调节能力差、生活压力较重、人际交往关系不融洽、自身价值得不到实现,具体表现在:
(一)自我调节能力差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原因,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信息闭塞,部分教师适应环境能力差,对自己的认识评价不客观,以自我为中心,不能随时调整自我,对新观念、新信息难以接受,封闭自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教育的自我满足的现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生活压力较重
有些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看到自己的同事、同学另谋高就,工作压力小,收入丰厚,感觉自己的工作时间长,压力大,因此往往产生“工作辛苦、生活清苦、自己命苦”的消极情绪,工作上得过且过,混日子、等职称、盼退休。
(三)人际交往关系不融洽
教师生活在知识分子成群组织中,总会与领导、教研组或办公室同事产生工作和生活上的交往。其中,固执、狭隘教师不易接受不同意见,交际范围窄,自我封闭意识强,信息接收少;有的可能自恃才高、教龄长、资格老;有的还可能把在家庭中的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来,给教师的工作和身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四)教师个性差异化
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较低的自我价值和评判力的教师容易感受较强的压力,在遇到压力时也往往选择自己承受,不善于向他人倾诉,久而久之导致烦躁不安、情绪不稳等不良情绪表现。而有些教师在工作中对自己缺乏深刻的认识,对自己产生不合实际的过高期望,所制定的教学工作目标不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导致期望与现实、付出与成就的失衡,从而时常使自己处于困惑之中。
三、相应的对策
国家一直采取措施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进行帮扶,但是效果甚微。由于各民族地区情况的多样性、特殊性,教师的工作满意状况也呈现了不同现象,因此,我们应针对具体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一)教师的激励
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努力改善教师的物质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同时增强教师的职业意识,充分发挥师范教育的职业导向作用,要使教师从内心感到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和他人所需要,认识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感到教师职业内在的魅力。
( 二)结合区域实际开展对策研究
1.开展校本研究,重视教学研究
中学课程教学的实施,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素质,同时需要实用的教材和参考资料,同时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校本研究和教学科研,让教师在科研工作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尽快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与此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管理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
2.加强教师在职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针对民族地区现有中学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专业不对口、高级职称少的情况,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考核,持证上岗。建立和完善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制度,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师资水准和教学水平。
3.注意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
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尽可能针对民族地区的现状,体现地方和民族特色地开展校本教研,挖掘课程资源。特别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摸索
探求出一套适合本土的路子来。
(三)为教师发展的提供条件
1.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
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普遍偏低,因而要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由“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转变过去的不求发展、自我满足的封闭意识,明确基础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培养目标。同时要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使之既要提高教育水平,又要提高专业知识水平。
2.有计划地培训,增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
要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该地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聘请优秀教师到少数民族地区讲学授课,利用假期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培训,有指导性地鼓励教师自学的积极性,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从根本上解决教师的素质问题。
3.加强与先进地区学校的交流,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必须着眼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素质,通过与先进地区及学校挂钩,做好教育扶贫的“传、帮、带”,组织教师外出,听课观摩、观看教学录像等途径,走出山门,吸收外面的“新鲜空气”,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外地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吸收运用,并进行大胆的尝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的素质将逐步提高,教学方法也将得到改进和完善,提高教学质量,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胡姗姗,吴明霞,张大均,李娜,欧阳益,朱毅.中学教师工作绩效、社会支持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1)
[2]杨翠娥,黄祥祥.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调查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刘艳秋.教师继续教育是民族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形成的保障[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