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务驱动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在任务驱动策略中,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文章以食品专业课《食品生化分离技术》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为例,对任务驱动策略中任务的含义、任务的分类、任务设计的原则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任务驱动策略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
1.任务驱动策略
“食品生化分离技术”是食品工程专业或方向的必修课之一, 该课程的内容涵盖膜分离技术、分子蒸馏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相分离技术、食品微胶囊等内容, 一般将它安排在第7 学期的毕业设计之前。浙江海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开设该课程, 但由于该课程开设之前, 其主要内容都有多学时的专门课程讲授, 如食品化学、食品分析等在前,都接触到一些关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方面的理论知识, 因此学生普遍对该课程提不起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
任务驱动策略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策略[1] 。所谓任务驱动策略是指整个教学过程中, 设计有目标有意义的任务为前提,再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在老师布置任务和学生完成任务互动的过程中,完成指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在任务的引导下通过自由探索、实践验证、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一系列任务, 逐步掌握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任务驱动策略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个建构知识、寓学习于实践的情景,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 充满学习的兴趣和愉快, 自信的进行任务的解决、知识的学习。
2.任务设计的原则
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下面以“食品生化分离技术”中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一章为例,分析任务设计的原则。
2.1 任务设计的可操作性原则
食品分离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对各种分离技术的理解, 学生不仅要掌握之前学过的各门理论课,还要亲自操作实验设备、完成指定实验材料的分离,这样要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有效得多。通常, 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对知识讲解演示完成后, 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 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 要设计出只有通过实验操作才能完成任务。如超临界流体技术操作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可能出现的差错,然后通过实践验证是否会有这些问题出现,这样才能加深对该技术的理解。
2.2 任务设计的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尤其对青春洋溢的大学生。只有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 才能对这件事情启动思维。在超临界萃取技术中,让学生了解现在市场上出售的相关产品的类型、优点。还有那些产品可以通过超临界萃取的方式获得,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把自己放在研发专员的位置上,站在为消费者服务的位置上,他们就会体会到任务的乐趣, 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创造力。所以任务设计一定要能够多方面的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 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2.3 任务设计的适当性原则
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还是在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对特定知识的认识还不是很全面,设计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同时还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历、兴趣等特点。一般说来, 每个任务中涉及的知识点不宜过多, 最好不要有两个以上的重点、难点。知识点过多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如超临界萃取中,重点只有一个就是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性,难点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参数的意义及选择,有了两个明确的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明确知识要点。
2.4 任务设计的创造性原则
世界是在创造中不断进步的,学习也是在创造中不断深入的。因此,设计的任务是否就创造性, 是决定这个任务质量的一个关键。如超临界萃取技术中有关于夹带剂的定义,就应该用反向思维和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个问题,用多种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学生的思路会更加开阔。在教学过程中, 鼓励学生海马天空的想,然后有理有据的分析;培养学生突破常规的思维,然后有地放矢的实践。。因此,布置给学生的各项任务要求有突破的空间,不但要新颖更要有意义, 这样才能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
2.5任务设计的合作性原则
合作和分享是21 世纪的时代精神, 有合作和
分享才能有进步,合作将微小的力气融合,汇聚为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往往无所不能。合作和分享是每一个社会中的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意识,这种能力的缺乏会导致工作和学习中出现不可跨越的瓶颈。任务设计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如,让学生设计一款产品,通过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实现该产品的要求,这样,一组学生通过任务分配,各自完成自己的子任务,子任务整合在一起就完成了总任务。协作学习得到了平等互相学习场所和机会, 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6任务设计的延展性原则
任务设计需要有延展性,不是只解决给定的一个任务就可以了,还应该在这个任务基础上,不断的挖掘新的知识点,不断的延展新的创新思维。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这一章,在给定的任务基础之上,让学生自行设计新的任务或者老师提点新任务的方向,如与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相关的技术有哪些?可以串联一起的技术有哪些?也许这些新技术还都是在实验室阶段,但学生通过文献查阅就可以这新新技术如果能用于工业生产,带来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会更可观。
3.结束语
“任务驱动策略”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课程讲授过程,通过对特定任务的设计和布置能极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积极参与性, 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培养学生间协作精神, 改变了传统的讲述式授课方式。“食品生化分离技术”采用该任务驱动策略, 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以前。通过任务设计、任务布置、任务讨论、任务完成、任务延展这5个阶段, 使学生不知不觉经历了“未知任务-探索任务-实践任务-创新思索-延展任务”的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意识及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在应用任务驱动策略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几点:首先是任务的选择要具有真实性,不能凭空想象;其次是任务要具有整体性,不能支离破碎;再次是任务的开放性,不能因循守旧;最后是任务的可操作性,不能遥不可及。在已知和未知之间,学生才更容易探索和创新。这需要教师提前将所需的任务做充分的设计[2]。
参考文献:
[1] 朱正月.谈计算机教学“任务驱动、情景创设”的方法及应用[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3,(3):126- 128
[2] 于复生,范文利. 任务驱动策略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j] .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101- 104
( 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食品与药学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