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探讨放疗患者急性皮肤反应的最佳用药时机。 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的肿瘤首次放疗患者60例。随机分成两组,于放疗的不同时间段应用皮肤保护剂,放疗剂量达到60 gy时按rtog标准进行评价。探讨放疗患者皮肤保护剂应用的最佳时间。 结果 60 gy时实验组较对照组在皮肤反应发生率及程度上有显著差异。 结论 放疗患者的皮肤反应早期预防性用药明显优于治疗性用药。
[关键词] 放射治疗;皮肤反应;预防用药;研究
[中图分类号] r7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29-02
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在传染病得到控制后,心脑血管病和癌症就成为人类死亡的前两位原因,且癌症的死亡年龄通常比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者要小[1]。放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主要手段之一。通过放疗,可明显提高手术的局部控制率及远期生存率,且相当一部分头颈部早期肿瘤通过单纯放疗也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同时又能理想的保留器官功能,因此放射治疗在头颈部肿瘤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2]。急性皮肤反应在头颈部肿瘤放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由于照射面积大,放射反应较重,部分患者往往中断治疗。因此放疗患者的皮肤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是否及时得当,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本研究诣在探索放疗患者皮肤保护剂应用的最佳时间,减轻患者皮肤反应的痛苦,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6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经病理证实的头颈部肿瘤初次放疗患者60例,男39例,女21例,年龄23~62岁,平均43.6岁。其中,鼻咽癌39例,下咽癌12例,舌癌5例,口腔癌4例。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情况见表1。
两组患者在性别、病种、治疗方案及头颈部皮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用具
医科达电子直线加速器precise c1019。山东新华sl-ic型放射治疗模拟机。恒温水箱;头颈肩膜;头颈肩架;头枕;融铅炉;低熔点铅;热丝切割机;泡沫板;记号笔。
1.3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全部采用二维放射治疗计划,头颈肩膜固定,模拟机定位,直线加速器6mv-x线及6~12 mev电子线治疗。根据ct扫描、mri检查、b超及临床表现确定其照射范围。以面颈联合野加锁骨上野联合照射,每天1次,每周5次,每次靶区剂量为2 gy,总剂量达60~70 gy/6~7周。(注明:面颈联合野应用6mv-x线照射至36 gy后分野,耳前野应用6mv-x线,耳后野用电子线,照射总量加至60~70 gy。)
1.4 用药方法
实验组在放疗第1天即开始应用药物(皮肤护理液alra济南华宇新医疗器械厂出品),对照组在放射治疗出现ⅰ级皮肤反应后才开始应用。药物涂于照射靶区皮肤表面,大于照射野1 cm,厚1~2 mm。每日2次:其中一次在照射后立即应用,另一次间隔5~6 h后涂抹。应用之前清理皮肤表面的分泌物及残余药液,必要时可应用0.9%氯化钠溶液清理。注意照射前4 h不得应用。两组用药均到治疗结束1周后停止。
1.5 评价标准
根据rtog急性放射损伤分级标准,将放射治疗中出现的急性放射损伤分为5级[3],0级:皮肤无变化。ⅰ级:红斑—脱发;干性脱皮;出汗减少。ⅱ级:色素沉着—触痛性或鲜红色红斑、片状湿性脱皮;中度水肿。ⅲ级:干反应—皮肤皱褶以外部位融合的湿性脱皮;凹陷性水肿。ⅳ级:湿反应—溃疡;出血;坏死。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男女构成比、各种病种构成比及两样本间对照按χ2检验。
2 结果
60 gy时实验组皮肤反应60.0%维持在ⅰ级,33.3%控制在ⅱ级,少数发生在ⅲ级。对照组皮肤反应76.7%发生在ⅱ级,10.0%发生在ⅲ级,6.7%ⅳ级,几乎影响到治疗的继续进行。具体情况见表2、图1。
实验组发生皮肤反应人数集中在低反应区域,对照组发生皮肤反应的人数却集中在相对高反应区域。实验组在皮肤反应发生率及程度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目前,我国每年约有200万人死于肿瘤,每5个死亡者中就有1个是因肿瘤而亡。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约有60%在其治疗的不同阶段需要接受放射治疗;而其中最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就是放射性皮肤损伤,约有87%的放疗患者会出现皮肤反应[4]。轻者出现轻微的皮
肤红斑,有烧灼感、刺痛、瘙痒等不适,重者可能会出现湿性脱皮、溃疡等,需要中断放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放疗疗效。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患者的皮肤损伤,保证放疗顺利有效的进行就显得非常重要。
3.1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原因
放射性皮炎是由于皮肤接受高能量的物理性放射,直接损伤人体的表皮细胞dna分子,导致可逆或不可逆的dna合成和细胞分化两方面的障碍,引起细胞突变,并由这些组织的基本病变而引起的一系列皮肤反应和损伤[5]。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当照射剂量达到20~40 gy,基底层内的前细胞不能再产生新细胞,成熟的上皮细胞持续丢失,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瘀曲,小血栓形成引起缺血坏死等改变,结果导致上皮剥脱,乃至形成溃疡。考虑皮肤损伤的发生时间在放疗初期,那么早期用药就具备了时间上的必要性。
3.2 急性皮肤反应用药的必要性
放射性皮肤反应是放射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放射性反应,轻者可引起患者的情绪波动,影响其正常社会活动,重者可导致皮肤损伤、使放疗中断,影响肿瘤治疗效果[6]。在当今,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提倡人文医疗。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疾病本身,更主要的是患病的人!作为医务工作者,不能只机械地强调肿瘤的根治率、局部控制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有尊严的延长生存期才是我们工作的根本意义所在。 疗过程中,虽然放疗设备不断更新,但由于照射剂量高、面积大,急性皮肤反应仍不可避免的发生。严重的放射性皮炎是导致放疗中断或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预防和减轻放疗所致急性皮肤反应,不仅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且对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7-8]。而且实验证明用药越早效果越好。用药时间与皮肤反应程度及发生率都是正相关。
3.3 放射性皮肤反应的预防用药和治疗用药的比较
现阶段缺乏针对放射损伤的特效治疗方法,但是如何寻找减轻放射损伤的药物以及用药的最佳时期以配合放疗顺利完成,提高疗效成为当前临床上一个重要课题。
此次对于放疗患者的皮肤反应的研究显示,预防性用药的皮肤损伤的反应程度及发生率低于治疗性用药。说明对于放疗患者的皮肤反应早期预防性用药明显优于治疗性用药。尤其在治疗初始阶段皮肤反应发生之前用药效果明显优于发生反应后的对症用药。放疗患者皮肤反应用药的最佳时期是开始放疗时。
[参考文献]
[1] 汤钊酋. 现代肿瘤学[m]. 2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1.
[2] naylor w,mallett j. management of acute radiotherapy induced skin reac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 eur j oncol nurs,2001,5(4):221-233.
[3] 殷蔚伯,余子豪,徐国镇,等. 肿瘤放射治疗学[m]. 4版.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8:1350.
[4] maddocks-jennings w,wilkinson jm.shillington d. novel approaches to radiotherapy—induced skin reactions:a literature review[j]. complement ther clin pract,2005,11(4):224-231.
[5] 王景花. 美宝湿润烧伤膏治疗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 现代肿瘤医学2008,16(1):157.
[6] 李杰,田峰. 三乙醇胺治疗皮肤放射性损伤的疗效观察[j]. 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5(9):435.
[7] 孙雪梅,于红艳,张平,等. 医用射线防护喷剂预防头颈部皮肤急性放射性损伤[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9,24(7):53.
[8] 郭建霞,严布谷. 皮肤防护剂预防鼻咽癌放疗引起皮肤损伤的疗效探讨[j].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2):2065,2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