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学生的教育效果,不仅受学生本人智力水平的制约,也受到学生本人非智力因素的制约。为了发挥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能动作用,在教育过程中,要尽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的状态,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从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教育 非智力因素 环境
对正处于人生“黄金时期”的大学生而言,其教育活动是大学生生活的主题,其素质提高是教育的目标。传统认为:接受教师授课、开设第二课堂,参加社会活动等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很多教育者在重视途径更新的同时,往往忽略了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与接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意志相连接,不同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不同甚至相反的效果。教育起始于信息的感知,结束于复杂的创造过程,因此,和谐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以下就学生的教育特点和和谐环境的创建谈几点看法:
一、大学生教育活动的特点
经研究,目前大学生教育活动具有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阶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
1、自主性。教育活动的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与能动性两个方面,虽也有教师授课,但因课程数目较多,即使同一门课程,教学的信息量也很大,又因为学时的限制,如果仍要求教育过程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方法已不太现实。同时,教育的内容与教材不尽相同,遮阳授课之后的理解、消化、巩固等各个环节主要靠学生独立去完成,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自觉性。另外,除必修课外还有许多选修课和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选择的学习,随着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更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内容选择适宜的学习方式,提高自己学习效率。
2、专业化。无需赘述,在校大学生的教育是按国家的教育大纲和教育计划培养的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教育的开始就存在专业定向问题,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否有兴趣会直接影响学习热情,并进而影响整个学习面貌和教育的效果。
3、多样性。教育方式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进入学校后,学生普遍感到知识浩如烟海,活动种类繁多,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可以处理好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专业学习与素质培养等诸方面的关系是许多学生存在的现实矛盾、困惑的问题,为此也常影响到教育的效果。
4、阶段性。统计表明,整个大学的教育过程比较明显的分为四个阶段:基础课程阶段,专业基础课程阶段,专业课阶段,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阶段。
5、探索性。大学的教育活动具有的探索性毋庸置疑,爱因斯坦就强调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大学期间不但要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要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学科发展状况,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培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上述这些特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说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复杂的,紧张的。需要很大的心智能量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多方面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来保障。
二、大学生教育环境不和谐的表现与原因分析
某高校在学生入学一学期后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普查的目的是为了详细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为和谐校园的创建提供依据。该测查采用标准化了的scl-90症状自评量表,它能很好地反映出受测者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可以评价一个人思维、情感、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的心理健康程度,具有良好的自评效果和较高的真实性。
表1为scl-90各因子的检出率,得分高于2分的为阳性项目,表示被测者在该项中呈现“有症状”,其百分率称为阳性检出率;根据国内外有人使用的标准,scl-90高于3分者被认为可能有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我们把各因子≥3的检出率称为心理问题检出率。
表1 scl-90各因子的检出率
因子 得分≥2的人数 阳性检出率 得分≥3的人数 心理问题检出率
f1.躯体化 89 2.55% 5 0.14%
f2.强迫症状 627 17.97% 60 1.72%
f3.人际关系 443 12.69% 48 1.38%
f4.抑郁 292 8.37% 28 0.80%
f5.焦虑 184 5.27% 19 0.54%
f6.敌对 259 7.42% 27 0.77%
f7.恐怖 190 5.44% 10 0.29%
f8.偏执 257 7.36%
18 0.52%
f9.精神病性 172 4.93% 9 0.26%
f10.其它 219 6.28% 30 0.86%
从该表可以看出,阳性项目检出率从高到低因子的排列次序为: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其它、恐怖、焦虑、精神病性、躯体化。而且,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10%,心理问题检出率高于1%,这说明在和谐环境的创建中还存在较大的余地。
除此之外,还有如下几种情况:一是教育环境发生改变时引起的不和谐客观事实。从中学到大学,环境突变引起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度,如:从“鹤立鸡群”到“群英荟萃”的新环境,必然会产生失落感和自卑感;同学之间个性爱好习惯的不同,短时间内很难融洽;生活完全独立失去父母的依赖等等。二是奋斗目标的缺失是引起不和谐的重要因素。在高中考大学是自己的奋斗目标,现在目标达到了该好好歇歇了,突然之间没有了方向、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缺少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进取意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三是录取专业不理想是引起不和谐的诱导条件。由于高考填志愿时对专业缺乏了解,盲目追求“热点”,专业报考不当,入校学习后发现对本专业不喜欢,很难适应大学里专业性的学习,甚至讨厌产生“专业情绪”从而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四是社会环境的改变是引起不和谐的外在条件。所谓社会环境改变是指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尤其是价值观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知识无用论等问题出现使人急功近利,考虑更多是什么专业赚钱多,好找工作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此专业是否适合自己学习,这甚至成为学生中途退学的隐性原因。五是舞弊心理的存在是引起不和谐的普遍存在。近年来,大学生考试舞弊现象逐年增多,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领人担忧,这是不健康的考试心理诱导所致,这和学校制度的严密与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他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健康成才,更严重的是为和谐环境的创建埋下了隐患。六是学习焦虑的形成是引起不和谐的不利元素。学习焦虑是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的障碍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或失败感,内疚感增加而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的、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的现象。现代心理学把焦虑分三种:低、中、高焦虑,并且认为适当水平的焦虑可以增强学习效果,而焦虑过度会对学习产生负面效应,只有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教育效果的提升。
三、构建大学生和谐教育环境的对策
结合scl-90各因子的检出率的结果,研究表明,以下几种途径能够有效的协调各元素,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
一是强化学习动机。前苏联心理学家列昂捷夫说:“有正确的学习动机才能有主动性,才能克服困难,提高效率。”学习动机的正确与否要用时代的道德标准来判断:一切从自私的,利己的目的出发的学习动机都是不正确的;一切从集体社会国家利益出发的学习动机,是正确的。在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动机的促使下,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稳定的兴趣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专心致志,勤奋学习。二是培养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超过责任感。学习兴趣是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通过具体事例,从克服困难中唤起好奇心,从而可以改变由于“没兴趣”而缺乏动力的状况。三是端正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影响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端正学习态度根本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高尔基曾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它的才能就发展的越快,对社会越有益。在我们确立奋斗目标时,不妨看的高远一点,从而全力以赴,这样才能显示出强有力的动力。四是改善外部条件。针对上文提到的外部原因,应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改善外部环境和条件。如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环境,宣传、呼吁有关部门切实注意提高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学质量,注意更新知识,严肃学校纪律和奖惩条例等。五是客服舞弊心理。舞弊心理的客服应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客观方面是要讲究教育方法,减轻考试对学生的精神压力,注意关心和指导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时要严肃考场纪律,对作弊者要严格按规定规处分和批评。主观方面是学生应力求表现高尚的道德和严谨的学风,并加强自我心理调控,力避虚荣心理和侥幸心理,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六是克服学
疲劳。学习疲劳又分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常见的是心理疲劳,这是由于长时间从事心智活动,大脑皮层兴奋域的代谢逐步提高,消耗过程超过恢复过程,脑细胞会处于抑制状态而使大脑得不到休息所引起的。要克服学习疲劳就应该学会科学用脑,劳逸结合,把握好自己的生物钟是客服疲劳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七是消除学习焦虑。只有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程度才有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控制好这个“度”呢?除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外,重要的是创造关系和谐的集体和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同学间友爱的关系,都有助于学生心理趋于平衡,形成正常焦虑。另外,精神病学家布盖斯基认为,创造恰当的焦虑水平的方法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就是焦虑的一种隐蔽形式,有了好奇心就会产生一定的紧张,这种紧张含着愉快色彩,活动率因此而大大高。不可忽视的还有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的能力,确立切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增强自信和毅力,努力克服各种困难,从而保持适度的焦虑。
总之,教育需要创建和谐的环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效果,根据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调适自己的心理、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素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是我们应对知识的更新、社会的竞争和环境变化的法宝,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周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国高等教育,2004,(21).
[2]stephen p.robbins等著,孙建敏等译,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陈至昂.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与规范管理全书[m],吉林摄影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