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城市内涝在我国频繁发生,不仅破坏了城市形象和干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充分暴露出城市在现化代建设的进程中对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绿地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本文对城市内涝的原因及国内外一些解决措施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城市绿地的合理构建来对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提供一点参考。
【关键词】城市内涝 绿地 措施
近几年,随着各地的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增多多个大城市出现内涝。据统计2008年到2010年间,全国351个城市中的60%在降雨量达到50厘米以上时曾发生过内涝。城市内涝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仅致使城市交通堵塞,破坏了城市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秩序,严重得危害了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1 城市内涝的形成原因
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极端天气增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属大陆性气候,降雨分配年际不均匀,年内也不均匀,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暴雨是夏季降雨的重要特征。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大气气流季节性异常,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很多地方出现特大暴雨,有些城市甚至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内大量降雨,造成城市排水系统瘫痪。
(2)城市框架拉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硬化面积也急剧扩大,这不仅会造成城市热岛效应,中心城区容易出现强降雨;而且使地面雨水渗透力严重下降,当出现暴雨天气时,雨水大量涌到排水管道,容易造成排水管道拥堵。同时,由于城市绿地系统不断被蚕食和自身设计的不合理,导致其没有发挥蓄滞雨水的作用。
(3)排水设施投入不足。我国大多数城市在过去的发展中,一直是“重地上、轻地下”,地下排水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速度,历史欠账较多,存在着排水设施不完善、排水标准较低、排水管网布置不科学等问题,导致排水速度太慢,。
(4)法律法规不健全。由于城市内涝或者城市积水方面的规定,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的标准、规范,还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因此,有关部门在监督建筑物地下设施规划、设计时,缺乏法律依据。
(5)管理体制不完善。长期以来,市政设施建设维护,都是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现在提倡水务一体化,很多城市成立水务部门;但是有利于城市排水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城市排水设施管理维护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健全。
总得看来,城市内涝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因极端天气造成城市排水不畅的现象,但本质上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城市功能不完善的问题。目前应对城市内涝措施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来解决,但由于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不太大可能建成最高标准的城市排水系统。因此,合理构建城市绿地是最直接的和最经济的缓解城市内涝的办法。
2 国内外城市内涝的应对现状和趋势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应对城市内涝问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例如低冲击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简称lid)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美国推出的一种概念,其初始原理是通过分散的、小规模的源头控制机制和设计技术,来达到对暴雨所产生的径流和污染的控制,从而使开发区域尽量接近于开发前的自然水文循环状态。这是一种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从径流源头开始的暴雨管理方法。而日本,则每年投入巨资完善下水道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市内绿地和砂石面积以吸收雨水,例如千叶县的雨水调蓄设施主要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周围堤岸上设计保留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植物。作为老牌工业大国的德国,是受城市内涝等地表水泛滥影响较大的国家之一,其政府不断探索和优化洪灾预防与管理手段,推广的新型雨水处理系统——“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
与国外相比,我国城市生态系统最大的问题是城市规划观念比较落后,绿地系统规划严重脱离实际,绿地系统建设不符合生态学原则,有限的城市绿
不具备有效的蓄滞雨水功能。首先,受落后的园林绿化思想的影响,为保证所谓的“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城市绿化大量采用外来植物、冬绿植物(如北京城市中的到处可见的油松),为保证这些植物正常生长,城市的花坛绿地需要有良好的排水条件,这就是为什么城市的绿地都必须建得比路面要高的关键原因。下雨的时候,城市的雨水不是往花坛绿地里流,而是往路上流,起不到有效缓解城市排洪压力的作用。其次,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大多没有考虑到蓄滞雨水的需要,绿地往往不具备这方面的功能。第三,城市绿地过度人工化,降低了蓄滞雨水的能力,本可以不固化的人行道被固化了,需要精细化管理的种植景观不仅不能蓄滞雨水,还需要往外排水。
3 城市内涝的绿地系统应对措施
为了更好地实现绿地其生态功能,可以通过“渗、滞、蓄、用、排”5个字来概括绿地系统的对城市防涝的作用,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充分利用建筑空间,增大城市的绿地占有率。由于城市的公用空间是十分有限的,可以通过屋顶花园,植物种植墙,植物景观沟等手段,加大树木种植面积,滞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树木能通过树叶和树枝吸收雨水。例如屋顶绿化具有储水功能绿化屋面可以通过植物的茎叶对雨水的截流作用和种植基质的吸水把大量的降水储存起来,试验表明,大约有1/2的降水留存在屋面上。另外,绿化屋面排水层往往又可作蓄水层,多余水蓄在卵石层内,当种植土干燥时,又可返吸入土中。
(2)构建下凹式绿地。下凹式绿地指路面高程高于绿地高程,雨水口设在绿地内,且高于绿地高程而低于路面高程的绿地,这样设置可使道路、建筑物及铺装区上的雨水径流首先流入绿地,绿地蓄满后再流入雨水口,以充分发挥植物根系对雨水径流中的悬浮物、杂质等的净化作用,提高下渗雨水的质量;并且绿地渗透能力强,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降水与渗透的不平衡,消减径流和洪峰流量。
(3)减少和优化硬质地面,增强其渗透性。首先 园林工程设计应增加绿化率减少硬化地面,利于雨水通过绿地自然渗透。渗水性较差的硬化地面可稍微高出周围绿地少,靠近绿地的路面可不安装路缘石或使用透水缘石,使雨水经绿地渗透。同时靠近绿地的硬化地面雨水不能流经绿地时,应在其交接处设置满填碎石的透水盲沟,利用盲沟增加雨水的渗透。其次各种广场、园路建设应尽量采用通透性面层和透水基层,确保雨水能及时渗入土体。 庭院、停车场要充分考虑园林及生态要求,不宜大面积硬化,可采取植草砖或硬化地面及草坪结合的方式建设。
(4)充分利用景观水体,起到储存雨水作用。对于景观水体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收集汛期雨水,甚至可以实现园区降雨的零排放,通过适当的净化处理在满足景观用水的同时,可以有效减少园林绿化用水,提高城市可用水资源的总量,缓解城市水资源危机。
(5)利用植物群落蓄积、净化雨水。水生植物在美化水体景观、净化水质、保持河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显著功效,所以根据河湖水质的污染成分有针对性的选择当地水生植物加以培植,建立挺水、浮水、沉水植物的多层次植物体系。自然的植物环境是由乔灌草形成的生态群落,能够很大程度上涵养水分、保持水土、减少地表径流、促进大气中水循环。目前城市绿地中过多的人工草坪,其根系浅,雨季不能吸收大量的降水,因此在城市绿地中应以乔灌草组成的群落为主,维护良好生态环境。
结语
城市内涝问题不仅仅是对水的排放,同时也是对雨水收集和再利用的问题。而园林绿地正是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最佳场所。建设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就是在科学地分析城市环境条件的基础上,运用最高效的投入和技术措施,建设能够保持后期养护管理中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成本投入,并长期而持续地获得最大生态、景观、社会服务等综合功能的绿地。如今,人们己经认识到了利用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新的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将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和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结合在一起设计,实现雨水的可持续管理,从而达到防范城市内涝,实现未来城市的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崔明霞; ;城市内涝的成因及其对策[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第10期
[2] 王瑶,万玉秋; ;南京市地面停车场透水铺装使用可行性及效益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年02期
[3] 刘志雨;城市暴雨径流变化成
因分析及有关问题探讨[j];水文;2009年03期
[4] 陈波,包志毅;城市景观规划中的防洪策略——以2002年欧洲特大洪灾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3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