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员工往往在工作三年左右之后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感觉工作单调枯燥、工作激情减退、甚至对工作失去信心。本文以宝钢研究院青年为调研群体,分析了“三年之痒”青年职场困惑产生的原因。调研发现,青年工作三年左右,工作和生活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遇到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困惑的萌生。
【关键词】青年 职场困惑 三年之痒
工作给人以展示才华和能力的机会,实现自身价值,但职场航行往往并非一帆风顺。新人初入职场工作热情高涨、好学勤学、对未来充满憧憬,但很多人在工作三年左右之后会出现一段不适应期,感觉工作单调枯燥、工作热情减退、甚至对工作失去信心,这常常被称做职场“三年之痒”。智联招聘网()的职场调查显示,工作三年左右后九成以上的青年遭遇过职业上的困惑。长期的困惑和厌倦带来的不止是心理上的“三年之痒”,偏头痛、高血压、腰背痛等生理病痛往往会不请自来。青年是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帮助青年快速调整,顺利走过职场困惑期应成为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工作的关注点,宝钢研究院团委近期开展“三年之痒”青年职场困惑期专题调研分析,以帮助青年顺利走过困惑。
宝钢研究院作为宝钢的研发部门,现有职工6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约250人。宝钢研究院的青年群体有“年龄跨度小、学历层次高”的特点,七成青年员工是近年招聘的,他们在今后的几年中将陆续进入“三年之痒”期;硕士以上学历的青年占到青年总数的80%,他们思维活跃、个人的职业期望值高,相对也更容易对职业发展产生困惑。职场困惑期是一个开放型、主观性强的话题,完全采用调研问卷效果较差,研究院团委以团支部为单位,采用问卷、座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了解三方面内容:青年困惑吗?对什么困惑?为什么困惑?调研发现,青年工作三年左右,工作和生活都进入一个新阶段,新阶段遇到的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困惑的萌生。
1 事业上产生差距感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先就业再择业是大多数人初入职场的状态,新员工的职业期望值比较高,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工作激情高,还无惑可言。三年左右的青年员工掌握了一定的工作技能,一方面强烈渴望着更大更快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对工作了解的深入,会发现要想在工作领域中有所建树,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产生挫败和失落感,疑问也随之而来。以研究院青年为例,他们多从事与钢铁相关的研发工作,会质疑:“我是不是合适目前的工作?我的个性特点干其他工作是不是更有发展?”,“钢铁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我朝这个方向走下去能成功吗?”,“我能胜任这个工作吗?为什么成绩总不显著?”,“钢铁研发领域很多,我能在哪个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此时青年会走入磨合阶段,个性、兴趣和职业爱好在磨合过程中逐渐清晰,与现有工作吻合的就乐在其中,相去甚远的难免工作动力不足,甚而一跳解“痒”。
有些老员工不理解青年的这种困惑,认为当初他们工作由国家分配,一样在单位奉献青春数十年,现在的青年工作不踏实,应该干一行爱一行。实际上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青年对事业的追求和对成功的渴求同样强烈,但同时他们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一代,他们强调自主,强调自我价值的体现,注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2 生活上经济压力增大
以往常说成家立业,而现在的年轻人往往是立业成家,先走上工作岗位再组建家庭,因此对大多数青年来说,工作三、四年后不仅在工作上走入了新阶段,生活上也开始了全新的一页。由于房价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此时青年组建家庭的经济成本很高,这点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尤其突出,即使得到父母的资助,房贷、结婚、生子等经济负担仍然较重。调研中发现,研究院的“三年期”青年普遍感到生活压力变大,一位青年说:“科研工作需要耐心,板凳要坐十年冷。但现在真的感觉生活压力大。刚工作的时候我可以把所有热情都放在工作上,现在家里父母、老婆、孩子什么都要想,总希望能快点出成绩,涨工资。有时候也感觉心态有点急躁,但就是被现实的压力和对成功的渴望双重煎熬着。”青年正处于人生最迫切需要建立物质基础的时候,难免对物质激励看得比较重。国企往往强调主人翁意识,注重长期激励而弱化短期激励,外企的激励形式则比较多样,长短期结合,比较灵活。现在的青年信息通道多、获取速度快,在做这种横向比较时,其工作积极性往往会受到影响。
3 社会适应力仍在强化
青年走上工作岗位,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企业员工,这种角色转变不仅需要学习掌握工作技能,也意味着为人处事各方面要逐步融入企业环境,主要包括企业氛围和人际关系两部分。
企业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所认同、遵守,它服务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为企业运作的特征也体现在企业文化上,青年要在一个企业中成就事业,要注重个人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宝钢的基本价值观为“诚信+协同”,青年在工作中要不断体会、学习、树立这样的价值观。即使在同一企业中,因工作内容、工作性质的不同,工作氛围也不尽相同,比如研究院以钢铁研发为主要工作,它与宝钢的生产、营销等部门的工作特点显然不一样,这就需要青年有意识的去思考:“我的工作需要强化哪方面的性格特质?”当青年的个人价值观与企业文化有冲突,或者个性特点不适合当前的工作,很可能会考虑职业转换。市场经济下,人才流动是必需的,企业对于正常的青年跳槽没有必要太紧张。
此外,青年对企业氛围的适应还体现在对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的适应上,企业要实现严格有效的管理往往会设置相应的管理流程,青年工作之初往往感觉繁琐,不适应。比如,研究院员工常常会遇到因科研需要购置实验器材的情况,需要经过“申报审批——招投标——实际购买”等流程,购置时间相对较长,青年对此往往不大理解,提出疑问“明明是工作所需,也经过领导同意,为什么购买要花那么长时间?”这就需要企业进行宣贯和培训。
现在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多为80后一代,80后青年是史无前例的独身子女一代,他们普遍不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处理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单位间的事务,往往感觉吃力,在同事眼中“不太懂人情世故”。在人际关系处理给他们带来困扰时,他们也很少会主动找组织谈心,不能及时有效地释放和缓解情绪。这是青年的缺点和劣势,是青年需要尽快调整和适应的。同时,作为领导或同事要多跟青年以朋友的身份聊一聊,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给青年一些建议。
“三年之痒”职场困惑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青年因个人经历和性格特点的不同,感到困惑的内容和原因不尽相同,走出这种困境主要需靠青年积极地自我调整,但对一些共性问题,企业可做些工作帮助青年走过这一段。
1.工作中让青年承担相应的责任,承受相应的压力,同时给予适当的激励,人是有惰性的,周期性的压力和激励很必要。建立合适的人才流动机制,多给青年接触市场、用户的机会,这可以帮助青年拓展视野,青年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个性和职业能力倾向,做更有效的职业发展规划。
2.开展一些人文讲座,帮助青年的心态调整,如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选修课——幸福课,就是教你如何更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或是针对青年人感到困惑的话题开展头脑风暴,请青年、老员工、管理部门等参与讨论,不求统一思想,只求让年轻人有所收获。
青年有梦想,梦想照进现实后的差距引发了困惑,困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年对工作和生活的积极追求,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浑浑噩噩度日的人不会有什么困惑。企业团组织应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积极分析青年对什么感到困惑?青年为什么感到困惑?帮助青年顺利走过“三年之痒”,实现企业和青年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