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及其开发,可以用大学生的“四商”和大学 教育 的“四育”来加以厘定,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即通过大学教育的“四育”来提高大学生的“四商”。大学是
3.教学过程观
学生的 学习 活动不是完全自学式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和学生、 教育 和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一个基本 问题 。教学过程的成功与否,直接与教学关系的处理相联系。无论是传统教育中的“教为中心”,还是 现代 教育中的“学为中心”,都有失偏颇。只有实现教学一体,“以教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才能让教学本真澄明。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一种以授受知识为主、进而实现学生身心全面 发展 的活动,一种师生间实现“共识”、“共鸣”、“共志”、“共健”的活动。教师不可能直接导致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只可能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来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其中原因很简单,学生是人,是主体。教师只能是通过沟通、对话,充分领悟师生的主体间性,才能把教学由一门 科学 变成一种 艺术 。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既不可“袖手旁观”,也不可“越俎代庖”,而只能是“拈花一笑”。
三、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随着身体方面的成熟,心理方面也日益成熟起来,主要表现在思维的完善、人格的形成、世界观的确立以及自我意识的健全上,这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奠定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基础,也为大学生人力资源的自我开发提供了前提。
1.自觉、自信、自强
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必须建立自觉、自信、自强的心态。具有“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山走去”的自觉、“天生我才必有用,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破万卷书,行千里路”的自强,也只有具备了自觉、自信、自强的心态,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才会获得必要的心理氛围。
2.元认知、自我效能感、成就动机
仅有自觉、自信、自强的心态,对于大学生自我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大学生必须进一步在学习 方法 上进行钻研和探索,以获得丰富的心得体会,进而提高其学习效率。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1976年由弗拉维尔提出。元认知范畴的提出,表明人们对认知过程开始进行反思,让认知活动建立在反思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认知过程当对象来看待,这是一种划 时代 的 历史 进步。于是,问题可以思考,对问题的思考可以进行再思考,以致可以无限地“倒退”下去。在这种无限的“倒退”中,人的认知具有了反思的特性,元认知、智力会得到培养与提高。诚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必然”。在反思中,人会富有智慧起来。教师要求学生“检查作业”、“书写检讨”,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习惯,便是明证。
自我效能感也是20世纪后半叶,美国人班杜拉提出的。人的行为既受内在观念决定,也受外在强化或期待决定,还受自我效能感决定。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顺利完成某种成功行为的一种主观判断。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的情感体验有时会成为人们乐此不疲去行动的心理根源。观念可以成为行动的原因,动机可以成为行动的原因,情感也一样可以成为人行动的原因。在沉醉中,在“技痒”中,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会生动、鲜活起来。
成就动机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默里率先提出的。成就动机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诸如,获得优良的学业成绩、寻找成功的工作岗位、为 社会 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等等。成就动机意味着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以夸父逐日、只争朝夕的姿态不断地完善自己,追求工作的成功、事业的辉煌和人生的圆满。追求成功,建功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当代大学生挥之不去的乌托邦情结。成就动机也是大学生勤奋学习、顽强拼搏的最坚实精神信念。它叫人刚毅、执着、九死无悔。“爱拼才会赢”、“不到长城非好汉”是胸怀成就动机的大学生们的共同信守的座右铭。
3.智慧、幸福、自由
大学生学习的终极追求,无外乎是对智慧、幸福、自由和健康的追求。“真”的内化,或认知活动的“无限倒退”,人会获得智慧,进而让世界变得明了晓畅;“善”的内化,或道德活动的无限超越,人会获得幸福,进而让生活变得趣味横生;“美”的内化,或是审美活动的无限丰富,人会获得自由,进而让人生变“诗意栖居”;“健”的内化,或身体活动的无限开展,人会获得健康,进而让身体变得“生龙活虎”。智慧、幸福、自由、健康是大学教育的终极关怀,也是大学生学习活动的乌托邦情结。在“百年创业”的人生大计中,精神家园的构筑是人们的最后追求。而在精神家园中,智慧、幸福、自由和健康是其中最美的景点。它们闪烁着神的光芒,是人类共同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