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被提到了民营企业管理的议事日程。内部控制度是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实现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民营企业 内控制度 问题 措施
近年来,我们身边的一些民营企业经过成长初期的发展, 企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财务战略实施的组织结构过渡到采用事业部制及其他组织结构。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以保证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但我们的民营企业在企业内控上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1.治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很多民营企业重生产经营、重开发轻内部管理。没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意义,甚至将内部控制仅仅看成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职能,未将内部控制放在企业经营管理的战略高度来考虑,所以未能制订完善的内控制度。即使已经制订了相应的内控制度,相当一部分企业也没有很好地贯彻落实。
2.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
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是家族经营、亲戚代理。大多数民营企业中,董事长或总经理由最大的股东担任,且董事长和总经理合一的占多数,少有外来的职业经理人专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几乎成为制约我国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未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一个好的激励约束机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环节。它所包括的评价、考核、晋升、奖惩等业务向员工传达着有关诚信、道德行为和胜任能力的期望水平方面的信息。多数民营企业却缺乏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追求低投入低成本,对职工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关于培训、待遇、业绩考评及晋升的制度。
4.管理层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国情所至,我国民营企业家存在文化层次较低、诚信不够、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而且民营企业家的权威性太重,领导者有时凭主观判断代替科学分析,以个人喜好作出决策, 不管你对不对,也不管事情的大小,经常是老板自己说了算。
5.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控制不到位
很多民营企业在这一基本内部控制上做的并不到位。处于重要岗位、关键岗位的多为有裙带关系的老板的亲朋好友,企业管理采用的模式是基于对个人的信任上,而非制度管理。因而分离控制流于形式,甚至对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行为不加抵制,从而使这一控制失去作用。
6.授权制度不到位
授权问题在民营企业是个两难问题:集权管理,企业领导常常琐事缠身,到处“救火”,没有时间思考企业的战略方向;授权管理,因为没有相应规范的制度体系,容易发生舞弊行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要保证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必须为其实施提供良好的内、外部支持环境,这就需要从制度制定层面和企业实际操作层面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民营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章程,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和议事规则,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
并结合业务特点和内部控制要求设置内部机构,明确职责权限,将权利与责任落实到各责任单位。
(2)提高相关人员的道德修养和专业素质,是内部控制机制得以顺利运行的前提
首先,要加强全体员工的教育培训、增强法制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在履行职责中遵纪守法,无论何种情况都不丧失原则。其次,用人要遵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制定相应激励措施,使每个员工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变“要我控制”为“我要控制”。
(3)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应当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当务之急是保证审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在监督、检查工作中的独立性。并切实实现内部审计由事后监督职能向事前、事中监督职能的转变,使其监督具有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并将监督、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协助企业进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制定。当然,企业也可考虑引入外部监督力量对其进行监督评价,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以保证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强化风险意识
对风险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在企业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战略制定阶段,内部控制服务于风险管理的需求;战略实施阶段,风险管理体现于内部控制的过程。无论二者关系如何,对风险的积极管理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大势所趋。我国当前的内部控制规范是按业务项目分别制定的,对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的要求分散贯穿于各个规范中,在今后对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中,应进一步强化对风险因素的重视,督促企业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对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
(5)还应完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科学评价,从中发现使内部控制系统作用弱化的原因及薄弱环节,进而推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企业还应在内部控制实践中积极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法,使内部会计控制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发挥应有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民营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有关措施:进一步加强内外部环境建设;通过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计划、进行风险管理培训等完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