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劳动价值理论 竞争 企业竟争力
论文摘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的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等都对企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指导,尤其提高企业竞争力是我国取得国际经济竞争优势的关健。本文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提高企业竞争力进行了理论上的结合,并正对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1.1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与价值实现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能在市场中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它生产的产品具备社会有用性,这是关系到”惊险的跳跃,,能否成功的首要因素。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内在尺度,它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与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在通常状况下,在部门内部占多数的是中等生产条件的企业,其产量明显占多数,因而市场价值等于中位价值。尽管这些企业在市场上占有最大的份额,但显然它们并不最具竟争力。因为那些优等生产条件的企业可以按高于其个别价值但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出售产品,从而获得超额利润,并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条件的好坏尤其是劳动生产力的高低决定了交换、惊险的跳跃能否成功的关键。
要取得别人的劳动产品必须以让渡自己的劳动产品为前提,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换劳动的关系,因此抽象劳动是私人劳动得以成为社会劳动的特定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而且马克思提到:”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也就是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会创造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而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单位价值量却在下降。
不仅单个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且一种商品的总价值量也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此不是只要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就一定能够交换出去。只有深刻认识这一点才能更有效地控制企业的生产
1.2竞争规律一市场价值与市场价格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得以实现不能否认竞争的作用。价值虽然是在生产中形成,但是只有在流通中通过商品交换的竞争才能实现。
首先是生产和消费中的竞争,即部门内部同种商品生产者之间争夺销售市场的竞争和购买者之间的竞争,使每种商品形成一个社会的市场价值。这一过程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而实现,当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造成了供求之间的平衡时商品就按市场价值来出卖。部门内的每个厂商都努力提高生产力来使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以争夺和保持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但是竞争也会带来另一方面的问题,即从总量上来说,该商品的价值仍然要保证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决定的。这一点在现实中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
其次是分配中的竞争,出于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追求,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是不会允许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别和资本周转速度的差异而导致的利润的差异的。所以资本会从利润低的部门流向利润高的部门,直到社会所有部门具有相同的利润率为止。在这些推动力之下,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等量资本在不同部门都能获得一个等量的利润。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没有单独地分析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仅仅在劳动价值论中就暗含了对提高企业竞争力有指导作用的重要思想。
”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出发,企业的竞争优势可以归结为低成本优势和差异性优势”。④企业总是通过使生产的商品低成本或者商品的差异性来获得超额的剩余价值。从劳动价值论中可以看出能够持续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企业具有竞争力的关键,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的总的规律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市场价值,或者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和量两个方面与其他商品产生差异性。
在马克思的年代由于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传统的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低的成本优势,产品质量优势以及采用先进的生产力。具体方式有;一、运用新的生产技术,使生产资料得到节约,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成本;二、采用先进生产力,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三、占有廉价的资源,获得低成本优势。四、通过改变商品的质量、规格、等级、花色、品种、型号等形成商品实体本身的差异。随着科学的发展,全球市场的形成,马克思的思想也得到了发展,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规律的实现方式得以丰富。现在己经发展出的方式就有:企业的柔性生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减缓知识的外溢速度;全球资源的竞争;加速技术创新等。
但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我们都可以看出,企业维持的竞争优势寓于商品的二因素及其矛盾运动之中。无论竞争力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产业组织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归根结底都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在研究如何通过商品二因素的矛盾运动来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当生产力水平较低时,可以通过投入更多廉价的劳动力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当处于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水平时则可通过对机器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获得竞争优势。对于交通发达地区的企业,可以考虑引进外面的廉价生产资料节约生产成本;而交通不便地区则考虑自主创新或者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以节约物料的方式节约成本。对生产生活必需品的企业来说,提高竞争力应该注重通过各种途径降低商品价格或者使商品物美价廉;而生产奢侈品的企业,则应该致力于提高商品的质量以及增加商品的差异性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马克思分析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时,讲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不同部门企业竞争力的差异主要是因为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的不同造成的,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要进一步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和加快资本周转速度,这主要就要依靠于技术创新的推动,但是技术创新对十某些部门是缓慢的,因此对于国家来说还可以通过设置进出壁垒的方式为企业技术创新争取时间。
3.劳动价值论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在我国工业的应用
3.1我国工业企业竟争力发展状况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我国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发展过程大致已经和将要经历四个阶段:资源竞争,产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技术创新竞争。”
在90年代以前的资源竞争阶段,企业主要通过国内丰富的廉价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使用来获得低价格的优势,从而提高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但是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不断开放,许多国外企业可以在我国境内设厂,利用我国的廉价资源。其次国际市场的形成使得其他国家的廉价资源也被利用起来,我国的资源优势逐渐丧失。90年代我国工业企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资源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提高产品的卜魁价比成为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工业企业开始转入产销竞争阶段,主要通过出口获取利润。随后我国开始了鼓励国外直接投资发展国内经济的阶段,大量外资进入中国,我国工业企业也开始由主要依靠出口转变为兼顾国内外市场,国际国内竞争一步加强,形成我国民族工业间的资本竞争态势。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消费者对商品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又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出了挑战。
3.2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竞争力的方式
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我国工业化正面临巨大的挑战,迫切要求提高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首先,在开发我国廉价资源的同时走出国门抢占全球资源。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也使我国资源的优势逐渐丧失。而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廉价资源仍然存在。因此在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完全丧失,应该利用这个有利的缓冲期积极主动到国外寻求物美价廉的资源,维持和提高我国工业企业的竞争力。
其次,技术创新一直是也将长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利武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一直贯穿着技术创新的思想,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有力的手段。然而针对我国的特殊国情,还应该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与高科技的结合,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样做有利于在保证就业的同时提高生产力,对我国和谐社会的建立有重要的意义。技术创新还可以增加商品的差异性,从而降低与其他商品的竞争性,巩固企业在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再次,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为柔性生产创造条件。”柔性生产一般泛指采用fm5或cim5进行制造的模式,它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计算机数控机床为主的制造设备来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这种生产方式可以增强制造企业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提高设备利用率和员工劳动生产率,改善产品质量。实际运行中,柔性生产的实行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持,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本运营、管理、内部怡理等制度的共同促进,因此应该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
最后,政府应该对国内特殊产业(如一些民族产业)实行适当的保护政策,提高企业在国际国内的竞争力,为这些企业的成长争取时间。对于少数高科技企业(如卫星发射)政府要加强其知识产权的保护,减缓技术外溢速度,使它们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