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知识共享和知识型员工的内涵,接下来,指出了我国企业在知识共享导向下对知识型员工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企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在知识共享导向下知识型员工管理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 知识共享 知识型员工
一、前言
知识观的企业理论将企业的各种具体生产与管理活动都抽象为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等知识活动,其中知识共享被认为是关键的知识活动(芮明杰、陈娟,2004)。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最重要的载体,也是企业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主体,从根本上说,正是知识型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其参与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的意愿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竞争优势,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财富的源泉。但是在实际中,知识型员工已经习惯于将其在工作中建立的关系网、积累的资料和获得的经验视为部门或个人财富的一部分,拒绝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建立由知识型员工组成的知识共享机制显然是企业管理过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部分。因此,针对知识共享导向下知识型员工的管理进行一定的程度的探讨,以激发知识型员工的知识共享热情与知识共享意愿,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
二、知识共享和知识型员工的内涵
1.知识共享的概念
hendriks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沟通的过程,他认为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地传递,当一个人向别人学习东西共享知识的时候,自己也必须有一个知识重构行为。因此,知识共享涉及到两个主体:知识的拥有方与知识的需求方,知识的拥有方以演讲、写作等形式提供知识,而知识的获取方则必须察觉到知识的这种表达,并以模仿、倾听或阅读等方式来认同,理解这些知识[1]。
nancy则提出另一种观点,他认为共享就是使人“知晓”,将知识分给他人,与对方共有这种知识,它的极至是整个组织都“知晓”此知识[2]。senge认为,知识共享与信息共享有所不同,知识共享不仅仅是一方将信息传给另一方,还包括愿意帮助另一方了解信息的内涵并从中学习,进而转化为另一方的信息内容,并发展个体新的行动能力[2]。
从以上各位学者对于知识共享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标准、角度的不同,各位学者对知识共享的界定也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主要有四个观点:沟通的观点,学习的观点、市场的观点、知识互动的观点。综观国内外文献,出现频率最多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市场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着重于企业知识共享具体运行机制的构建[2];另一种是将知识共享看作是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在最佳时机、最佳地点、以最合适的形式,将最合适的知识传递给企业中最合适的成员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一般着重于企业内部知识管理系统的构建,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4]。
2.知识型员工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管理学大师彼德· 德鲁克率先提出知识型工作者(knowledge worker)的概念。这一术语在得到全球广泛认可的同时,对于其定义人们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就目前来说,关于知识型员工这一概念,主要有三类较为典型的定义[5]:第一类是从工作内容的角度来加以探讨,此类观点将主要从事信息处理的人员称为知识型员工;第二类定义是从工作方式的角度切入的,此类观点将工作方式作为判断知识型员工的着眼点;知识型员工的第三类定义是从工作性质的角度切入的,这类定义认为知识型员工是从事知识型工作的人。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力图用评判指标来辨别知识型工作,进而定义知识型员工。
针对以上有关知识型员工的定义,本文侧重于讨论企业中的非管理层知识型员工,管理思路和方法都是针对这些员工的特点提出的,研究所考察的对象都是从事技术工作的员工。虽然管理人员也是知识型员工,但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在技能和心态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而且管理人员要通过别人的努力实现目标,所以文中提出的管理思路和方法虽然也可能适用于管理人员,但主要针对非管理层的知识型员工。
三、知识共享导向的知识型员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层管理理念落后
目前就世界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来看,国外的一些企业在促进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些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的。他们早已认识到在促进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时,要满足知识型员工在经济收入,个人成长、工作自主性、个人成就等方面的需求的重要性。因此,这些企业在组织环境、制度环境的改善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然而,国内企业界的管理层对于知识型员工区别于普通员工的真正原因并不十分了解,对人力资本范畴较为陌生。从而造成,他们没有在制度安排上让知识型员工参与企业的价值分配,更没有通过企业的激励制度设计对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共享所付出的人力资本进行充分补偿。
2.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正确的认识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适应不断加剧的竞争压力,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已经被企业界所广泛认同。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和世界优秀企业的管理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该企业内部员工的学习能力,也就是员工对所面对的市场的消费趋势和消费习惯的把握能力。因此,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而这些工作的进行,必须依赖于知识型员工和其所拥有的知识。所以,企业要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知识型员工,并促使其不断将其拥有的知识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但是长久以来,我国企业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比较模糊和片面,往往把生产能力、销售渠道数量、技术等一些硬件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认识和培养。而对内部的文化、知识型员工的管理等一些软件在企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3.未根据实际情况对企业文化进行改进
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我国企业中“官本位”思想比较浓厚,尤其在国有企业中这种思想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在员工身上则体现为相对保守、中庸及崇尚权威的行为观念。在传统企业内部,往往是论资排辈,年轻人必须要在基层进行长时间的锻炼,即使他们可能拥有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员工报酬方面,忽视个人贡献,岗位级别和工龄成为收入分配的重要依据,这就导致了一些知识型员工的收入低于普通员工的情形发生。尽管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引入了“按劳分配”的制度,但是传统的思想仍在影响着企业的实践。并且,国有企业的一些管理制度对现阶段的民营企业还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在知识共享导向下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普遍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企业的上述行为,事实上是基于西方经济学中“无私人”的假设,它否认了人作为“理性人”可能存在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本性,忽视了人的需求的区别,这种不恰当的人性假设的借用造成了我国企业在知识共享下对知识型员工激励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
4.资金投入不足
知识型员工激励手段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个方面,精神激励固然重要,但仅靠它是不够的,只是单纯的荣誉激励,不配以物质激励会造成知识型员工荣誉感的淡化。知识型员工的行为或工作动机产生于他的某种需要和欲望,知识型员工总把自己努力的过程看作为获得某种相应报酬的过程。在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知识型员工的价值主要靠其经济收入来体现,必须把知识型员工的贡献与待遇切实结合起来才能体现其能力的高低。然而,物质激励必然产生激励成本。我国很多企业近年来由于发展的需要和经济效益不佳,导致在知识型员工激励方面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同时,随着我国劳动法规的不断完善,使企业在人力资源改革过程中付出的成本越来越大,例如,退休金的支付、下岗员工安置等,使企业资金付现的压力加大,限制了企业用于知识共享导向下知识型员工激励的资金投入。
四、知识共享导向的知识型员工管理的建议
1.采用柔性管理
知识型员工与一般员工的显著区别是他们具有创造性。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和灵感,灵活地处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同时,他们的工作是复杂的思维活动,难以通过身体的外在表现来感知其劳动的状况,其脑力性的劳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自主性、自发性强。因此,给予知识型员工相对充分的授权,以及工作方式和工作时间的自主性有利于知识型员工的创造性活动,也使知识型员工有一种被信任感。所以,为保护知识员工的创造性,在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自我考核的体系框架下,必须在相应的激励制度上进行特殊的安排。建立一个充分授予知识员工更多自主权、更多参与企业决策与管理活动的权力分享型的组织结构。
2.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尊重欲
知识型员工具有较强的获取和应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这些能力提高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常常不按常规处理日常事情。在和这些人员进行交往时,传统的等级管理体制无法产生效果。因此,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知识型员工进行人性化管理,营造一种善于倾听而不是充满说教的组织氛围,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形成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增强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凝聚力和亲和力,达到人才的聚集和人心的凝聚,使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3.建立知识资本参与企业剩余价值分配的激励制度
按照我国的国情,知识资本产权是知识经济条件下对知识型员工价值的一种最大的尊重与认可。当在对促进知识型员工进行知识共享的激励制度安排时,分享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仍然应该是一种重要的选择。应承认知识共享过程的每一项,每一个人所付出的劳动和时间的成本与价值,使知识共享传递链上的每一位应用者和再创造者都有相应的回报。从而,就激励了每一位原创知识的人或参与知识共享并主动应用知识创造价值的人,形成了良性循环。
4.满足知识型员工的成长需要
以往的实践已经证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加以开发,人就能够通过学习掌握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并在受激励或自发状态下发挥出这些能力。所以,为了保证具有巨大潜能的知识型员工能够持续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企业应该关注其个人成长,在工作过程当中,给予知识型员工成长的机会。培训与开发是一条重要途径,培训与开发的目的是使知识型员工不但要熟练地掌握现有工作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还要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或行业的最新科学技术动态,跟上知识更新的步伐。这样不但可以增强他们的创造力,而且还使他们具备终身就业的能力。因此,组织激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与之相一致的环境,体现在激励制度安排上,就是要建立一种学习型组织,通过建立共同的愿景,以及组织与个人共同成长的机制,最终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共同成长。
五、结语
现代社会,知识正逐步取代自然资源、资本、信息等,成为现代企业的第一生产要素。对知识共享的重视就源于知识管理理论的崛起和实践的开展,可以说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核心内容,能否建立一个高效的知识共享机制是决定知识管理实施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企业必须运用适当的管理方法促使知识的载体——知识型员工参与到知识共享中来,使无组织地、分散在知识型员工队伍里的知识通过知识共享提高到企业的层次上来。使全体员工更好地获取、综合和增加知识,以提高组织的发展水平和经营绩效。
参考文献:
[1]林东清(李东改编):知识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2]polanyi m.the tacit dimension[m].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6
[3]nonaka i, takeuehi h. 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l995
[4]李勇屠梅曾:企业内部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问题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6):72-74
[5]张光进廖建桥:绩效特征导向的知识员工考评方法的思考[j].商品经济与管理, 2006(3):2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