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识创新过程seci模型只是对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客体演变运动的轨迹进行描述,而缺乏对组织和个人这一知识创新主体的分析。同时,作为seci模型的补充,“ba”理论中过分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而没有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将知识创新过程分割地对应于不同阶段。本文按照不同等级和等级对知识的划分,结合单环学习、双环学习与再学习的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对seci模型和“ba”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联盟知识创新的过程。
[关键词]知识创新;seci模型;“ba”理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hamel,1991)。通过联盟来学习和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知识,快速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已经成为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的主要原因。企业间通过建立战略联盟的形式来实现知识在企业间的转移与创新,这种转移与创新比仅靠企业自身创造知识更经济有效(simonin,1997;poppo&zenger,1998)。知识转移只是联盟合作的初级阶段,在知识转移得到充分实现后,联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知识创新可能带来持续的新增收益,对于联盟整体和联盟各方显得更为重要。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beeker和murphy(1992)将知识生产的累积效果引入劳动分工与经济增长的分析之中,提出了知识联盟的概念。知识联盟是指企业在实现创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为共享组织的技术和能力、促进知识流动和创新知识而与其他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组织之间通过契约或股权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有机组织(patricia,2002)。作为战略联盟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是联盟发展的高级阶段,从知识的角度分析了联盟的动机和内容。广义而言,知识联盟是企业与企业或其他机构通过不同的结盟方式,进行知识的转移和知识的创新(陈菲琼,2003),其目标是分享对方知识和创新知识。
国内外对知识联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知识本质、知识转移等相关问题的探讨,而对于知识创新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nonaka&takeuchi(1995)开创性地对于知识创造过程提出了seci模型,在其后续研究中又对企业如何创造组织环境促进知识创新的“ba”理论(nonaka,1998、nonakaect,2000)进行了探讨。尽管刘刚(2005)、迈诺尔夫(h001)、党兴华,李莉(2006)等人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知识创新,但这些研究都是以seci模型为共同的理论基石,尽管seci模型和“ba”理论都能够较好地解释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知识创新过程,但该模型只是从知识客体的角度提出了一个笼统的知识创新过程的分析模型,没有对个人与组织之间相对独立的知识如何整合而创新出新知识过程给出深入细致的分析,而从知识转移、知识传递到知识创造才是知识联盟发展的高级阶段。因而,对seci模型和“ba”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探究知识联盟中知识创造过程的细节就显得更为重要。
一、知识联盟的seci模型
1 seci模型和“ba”理论。根据编码程度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nonaka&takeucm,1995)。隐性知识由难以表达的信仰、隐喻、直觉、思维模式和诀窍组成,具有高度个体化和难以编码的特征,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表达和衡量价值。而显性知识则能够以编码的形式表达,便于传递、交流与分享。知识的创造通常会有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在化(extern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内在化(intemalization)四种不同的模式,使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交互作用与转换,同时在不断地类似螺旋状反复进行的过程中达到知识创新的目的。社会化是通过分享经验把模糊知识汇聚到一起的过程,是一个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共享经历、交流经验、讨论想法和见解等社会化的手段,隐性知识得以交流。社会化的典型例子就是学徒制。外在化是指将隐性知识清晰地表达成显性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创新的关键。通过隐喻、类比和模型等方式,将隐性知识用明晰的概念和语言表达出来。组合化是指将分散的显性知识组合成清晰的显性知识系统。它是通过各种媒体(文件、会议、电话会谈或电子交流)进行交换和组合。内在化是指显性知识内化为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内在化,已经创造的显性知识在组织内部被员工吸收、消化并升华为自己的隐性知识,使得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在质和量上得到了螺旋提升,然后进入下一轮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引发知识创造的新一轮螺旋上升。知识的创新是从个人层面开始,经过四种转化模式在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组织间等层面上得以转化和明晰,所以,是一种动态的螺旋上升的过程。具体过程见图1。
由于知识的创造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nonaka于1998年进一步以“ba”的概念来具体说明情境、场所与知识创造的相互关系。nonaka将“ba”定义为知识被转移、分享、利用、创造时所处的情境,它是物质空间(办公室)、虚拟空间(电子邮件)和精神空间(共享的理念),或者是三者的任何组合。“ba”有四种类型,每一种“ba”支持一种类型的知识转化,即发起性“ba”(支持社会化)、对话性“ba”(支持外在化)、系统性“ba”(支持组合化)和演练性“ba”(支持内在化),并为知识螺旋上升过程的具体阶段提供平台。2000年,nonaka ect.在使用seci模型与“ba”理论来解释知识创造过程的基础之上,又加入了知识资产与知识愿景的观念。迄今为止,nonaka的seci模型和“ba”理论是对知识创造过程进行分析的系统工具。具体过程见图2。
2 seci模型和“ba”理论的缺陷。虽然seci模型和“ba”理论对知识组织内部、组织之间的知识创新过程给出了一个系统性解释,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也是知识管理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但是,它只是从知识客体的角度笼统地给出知识创新的过程,没有对知识转移与知识创新的主体——人和组织的知识创新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而“ba”理论过度强调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区别,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割裂了知识创新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seci模型没有阐明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组织背景和价值观的个人之间和组织之间的知识是如何进行集成进而创造出新的大家共同认可的知识来的。seci模型只是从理论上笼统地分析知识创新的过程,明晰了知识客体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两种形态之间的转化,但没有对知识创新的主体——人和组织如何完成从知识转移到知识创新这一过程进行分析。
(2)seci模型和“ba”理论过于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区别,而忽略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的转化与创造过程截然地分在特定的“ba”之中。虽然对我们理解知识的创造有帮助,但是并不符合实际情况。例如,在组合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涉及显性知识,而且还涉及隐性知识(王众托,2005)。也就是说,组合化的过程中同时涉及到两种知识,组合化对应的“ba”——系统性“ba”不仅支持显性知识的转化,同时也支持隐性知识的转化。
这样就需要在分析知识创新过程中将知识客体与知识创新的主体——人与组织结合起来,对知识创新的过程进行重新认识。
二、知识创新过程的再认识
由于知识创造的主体是人或组织,因而需要将知识客体与知识传递创新主体结合起来分析,分析知识客体的类型与知识主体进行知识创造的一般模式。
1 知识的分类与知识创新的过程。从编码程度角度可以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对于联盟的合作者与合作成员之间所转移与创新的知识还可以从性质和等级的角度区分为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迪尔克斯等,2001)。这一区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区分并不矛盾,只是视角不同而已。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每一类中都包含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也可以是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性知识中的任一种。从性质和等级角度对知识的划分更具有现实意义,它对应于知识联盟中不同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对于知识创新过程,阿吉瑞斯等从学习的角度分析知识创新的过程。阿吉瑞斯等将学习分为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再学习三种类型。单环学习是指将组织运作的结果与组织策略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单环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技术级知识。双环学习是重新评估组织目标的本质、价值和基本假设,这种学习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反馈环,它要求在改变行为和策略行不通的情况下,对组织目标价值观进行反思。这种反思的过程是对个人或组织已有知识和价值观的反思与质疑,能够产生新的知识。双循环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系统性知识。再学习是对认知过程本身或学习过程本身、学习的方式提出质疑和反思。并加以改进,也就是学习如何学习的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学习。再学习的主要对象是战略级知识。
2 结合知识创新主体和客体的知识创新过程。结合seci模型、“ba”理论和上文中的知识联盟中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本文对知识创新过程给出一个全面的分析:知识创新经历seci模型的四个阶段,并由相应的“ba”理论进行情景支持。知识创新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单环学习、双环学习和再学习进行解释。
(1)知识创新过程经历seci模型中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并由发起性“ba”、对话性“ba”、系统性“ba”和演练陸“ba”四个背景环境支持。但知识创新的每一阶段都涉及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可能不同阶段在不同程度上涉及不同陸质和等级的知识。
每种知识转化和创新的过程都涉及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ba”是知识创造的情景。由前文分析,虽然在不同的“ba”中,每个知识转化的结果仍然以隐性知识(社会化和内在化)或显性知识(外在化和组合化)形式出现,但在知识的每一个转化(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过程中,实际上既涉及显性知识,又涉及隐性知识,这些知识可以囊括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我们可以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分类方法与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的分类方法相统一起来:知识在转移和创造的过程中,我们用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分类方法(每一类知识都以隐性知识或显性知识的形态存在)来表示这些知识,而对转化和创造出来的知识,我们可以使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分类方法。但是,不同的过程涉及的组织学习的类型和重点不同。
(2)联盟目标与产出不一致时,能够对技术级知识的创新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技术级知识的创新主要产生于单环学习中。
联盟双方在结成联盟的时候,在保证“双赢”的前提下,共同制订了联盟共同价值观和知识愿景,在此指导下联盟形成了自己的组织形式、组织规则以及联盟文化等。联盟的价值观和知识愿景可分解为一系列的联盟目标,根据联盟的制度、规则,联盟双方会采取共同的行动来达成这一目标,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之下,产出联盟结果。无论联盟结果与联盟目标是否一致,都有可能存在知识的创新,只是这种创新所产生的结果可能会高于等于或低于联盟的预期。胡厚宝(2007)认为,当联盟的结果达到联盟目标时,这个过程对联盟来说只是创造了产品并没有创造新知识。实际上并非如此,可能联盟对合作后的知识创造有一个预期,而这一预期可能会高于、等于或低于实际知识创新产生的结果。无论联盟的结果和联盟的目标是否一致,联盟都将发生单环学习,原因在于联盟双方知识的差异性可能产生互补作用。当联盟的结果没有达到联盟目标时,联盟双方将对联盟采取的方法策略在既有的规则下进行调整,会对知识创新产生推动作用。但不涉及联盟目标以及支持联盟目标的愿景和价值观是否正确。一般情况下,联盟在单环学习中创新技术级的知识,联盟各方知识的差异性、互补性越大,知识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
(3)双环学习、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创新主要来源于联盟各方价值观的差异性。
联盟共同的知识愿景是联盟双方在联盟形成的过程中反复博弈的结果。由于联盟企业在知识背景、组织文化、战略目标等方面均不尽相同,而且参与到联盟中的个人在个人特性上也有很大差别,所以双方在解释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常常角度与立场不同,在合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既有可能是知识创造的机会,也有可能因失去合理的引导而使双方的合作关系破裂。罗思曼和弗里德曼的“冲突的特质构架和双循环学习”理论认为,最难处理的冲突是由于个人和集体特质的认同和相互对抗而引起的冲突。产生冲突的真正原因是与人们的深层次需要,如尊严、承认、安全、控制、目的和功效遭到了危险和挫折。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认为处理冲突主要不是解决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应看到冲突提供了发展、适应和学习的机会。特质框架强调介入冲突的管理过程,而不仅仅达成某种解决方案,要求冲突方内部变化(我是谁?我真的想要什么?为什么?)和冲突方之间的关系变化(我们在阻止我们达到自己的需要、目标和价值,为什么?)也就是说,冲突为双循环学习提供了一种机会,推动了双循环学习。胡厚宝(2007)认为,只有在单环学习失效后,双环学习才有可能发生。事实上,由于联盟各方价值观差异引起的冲突也会推动双环学习,双环学习主要产生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
(4)聆听、辩护、探询和反思等是由价值观差异性引起的冲突到产生知识创新需要组合运用的主要工具。
冲突是有破坏性的,如何引导冲突向双循环学习、创新知识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组合应用聆听、辩护、探询和反思等工具。聆听让我们获得对方的真实意图,聆听不是一般、简单地听,而是能够倾听出合作伙伴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意图,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聆听(圣吉,1998)。辩护不是针对对方互相辩论,而是对事不对人地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详细、准确地表达出来,做到让对方能够听明白自己的真实意图(圣吉,1998)。探询就是指相互会谈的双方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的思考明白地说出来,并提供一些支持性的原始材料,接受公开检验。探询和辩护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没有探询做保证,辩护就是一种对立情势逐渐增高的增强环路,仅仅只有探询,而把自己的看法隐藏在背后,也难以产生知识创新。当联盟开始对联盟的知识远景运用聆听、辩护、探询和反思等手段进行再思考时,我们会对联盟价值观和远景目标、人员匹配或组织规则等系统知识进行再考虑、再构想和再修改。这就完成了双循环学习,即联盟对联盟目标、人员匹配和组织规则进行了创新。
三、小结
虽然seci模型和“ba”理论对知识创新过程给出了一个较为明晰的分析,但由于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和“ba”理论仅仅是针对知识客体本身创新过程的分析,忽略了对只是转移与创新主体——人和组织的实际创新行为的分析,同时过度强调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差异性,割裂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联系。本文从更加现实的角度,按照不同等级和等级对知识划分(技术级知识、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结合单环学习、双环学习与再学习的知识创新的一般过程,对seci模型和“ba”理论进行了修正,提出联盟知识创新的过程。知识创新需要经历seci模型的不同阶段和相应“ba”的情景支持,但每一阶段都会产生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只是仅仅对于seci模型所提出的特定阶段,而是存在于每一阶段。技术级知识的创新主要产生于单环学习中,联盟目标与产出不一致时能够对技术级知识的创新产生较强的推动作用。联盟各方价值观差异性引起的冲突推动双环学习,主要产生系统级知识和战略级知识创新。由价值观差异性引起的冲突到产生知识创新需要组合运用聆听、辩护、探询和反思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