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强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结合工作中所接触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在培养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2]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科技资讯.2006(32).
[3]马晓春.在教学管理中渗透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教书育人.2006(2).
[4]李北群.素质教育与现代大学的使命.江苏高教.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