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增值表作为财务报告体系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在我国还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但作为一种世界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企业编制“增值表”的一些相关问题作一探讨。本文介绍了增值表的产生背景和编制原理,并提出了编制增值表的内容、方法及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增值表的产生可追溯到18世纪。到了20世纪70年代,增值额概念在欧洲一些国家得到了进一步关注,尤其是在英国更为普遍。1975年8月,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发布《公司报告》,推荐企业编制反映增值额及其分配的增值表。从此,增值表开始在英国流行。1977年,英国发布了《公司报告的未来》,在这个文件中包含了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就是关于增值表的编制。此后,编制增值表的公司数与日俱增。据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联邦国家中规模较大的公司主动把增值表列入基本财务报表体系的已达1/3。尽管增值表尚未像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一样流行,但它在荷兰、丹麦、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越来越受到欢迎,并有可能继现金流量表之后成为第4张会计报表。在我国,对于是否编制增值表一直争论不休,鉴于此,笔者就我国企业编制增值表的相关问题谈一些观点。
一、增值表的基本原理
增值表(value added statement)以增值额为基础进行编制,是反映企业实现的增值额在社会各方(包括股东、债券持有人、职工、政府等)之间分配情况的财务报表。增值额(value added)是指在分配给股东、债券持有人、职工以及政府等有关利益集团之前,通过对企业资源的生产性使用而创造出来的、新增长的财富。因而相对于利润,主要是一种对股东的最终回报。增值额则是属于职工、资本提供者、政府等整个与企业有利益关系的集体和个人的回报。增值额的计算可以通过税前利润、工薪成本和利息费用相加算得。另一种计算方法则是从销售收入中扣减购入成本。购入成本包含从其他企业购入货物、劳务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
增值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利润表的修正,因此增值额可从利润表推导出来。推导步骤如下:
(一)利润表通过计算销售收入与成本、税金和股利等之间的差额来计算留存收益,即:
r=s-b-dp-w-i-dd-t(公式1)
其中,r为本期留存收益,s为销售收入,b为外购材料和劳务支出,dp为折旧额,w为工资额,i为利息,dd为股利,t为税额。
(二)上述公式变形后,可得出下述两个公式:
s-b=dp+w+i+dd+t+r(公式2)
s-b-dp=w+i+dd+t+r(公式3)
公式2、公式3都表示增值额,只是由于对折旧的处理方法不同。公式2是增值毛额,公式3是增值净额。公式2、公式3左边为减法,表示企业在经营中所创造的增值额,反映增值额的构成,是从另一角度观察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公式2、公式3右边为加法,表示增值额在有关方面(如职工、股东、债券持有人、政府)之间的分配。从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出,增值额的受益者不限于股东,还包括:职工得到工薪,债权人得到利息,政府得到税金。
二、我国企业增值表的内容及编制方法
增值表编制的基本原理是“增值额=分配额”。等式左边为企业当期新创造的价值,等式右边是对企业当期新创造价值的分配。增值表格式有报告式和账户式两种,根据我国习惯,采用账户式增值表较为适宜。下表是账户式增值表式样。
上表中,各项目的填列方法如下:
“销售收入”项目是企业销售产成品、自制半成品和提供生产性作业等取得的收入。销售收入,可从会计损益表的产品销售收入项目直接取得。
“外购物资和劳动”项目是企业为生产经营而耗用并已转化为费用的从外部购进的原材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包装物、修理用备件、低值易耗品及劳务。可根据“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账户及与这些账户相对应的账户分析计算填列。
“折旧”项目是指当期按照一定的折旧比例提取的全部折旧额。一般可从“累计折旧”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分析取得。
“应付职工薪酬”项目是指企业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薪酬,它应该包括提供给职工本人的薪酬,也包括提供给职工配偶、子女或其他被赡养人的福利等。可根据“应付职工薪酬”账户贷方发生额分析填列。
“资金供应者所得”项目是指企业使用股东和债权人的资金而支付的本期股利和利息。其中“利息”项目根据“财务费用”账户及有关账户分析填列;“股利”项目根据“利润分配”账户的明细账户填列。
“政府所得”项目是政府依据税法征收的各项税款。这些资料均可从会计核算中“应交税费”或“其他应交款”账户的相应明细账户的贷方发生额取得。
“留存收益”项目反映已实现的增值额中留存在企业的部分。该项目根据“利润分配”账户的有关明细账户分析计算填列。
三、我国企业编制增值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会计报表的编制是为了满足报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我国目前的报表体系对于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给予了充分的反映,基本满足了报表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但该报表体系对于企业的社会贡献(实现利税、劳动就业率、职工所得等)情况反映不足,无法满足国家管理部门对于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而增值表提供的信息恰能弥补以上不足。因此,在我国编制增值表是必要和可行的,是对现有报表体系的补充。
(一)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是按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服务价值计算加总求得,而我国目前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在很大程度上仅是统计结算的结果,并不十分准确。企业增值表所示的数据,全部来自真实发生的经济事项,而且增值额对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计算口径一致,将各部门的增值额加总后得出的国民生产总值数额比较准确。因此,增值表反映的增值额是国民经济核算中一项重要的指标。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提供所需的信息,有利于国家科学地制订宏观调控措施。
(二)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
企业编制增值表可以为各类与企业有关的利益主体监督增值额的形成和分配提供有用的信息,同时也可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有利于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如根据所耗的外购材料及劳务的信息,再结合其他资料,可较易于核定企业流动资金需要量,编制资金支出计划。再如,通过资本增值率,可以更好地衡量本企业对单位资本在各方面的贡献程度。
(三)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劳动积极性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管理一直存在着职工劳动积极性不高问题,这主要是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与他们的现实收入不相匹配引起的。在增值额的分配中将职工视为一个分配方向,即将职工视为企业各方平等的合作者,可以消除职工对企业的漠视。利用增值表在职工劳动报酬与企业增值额之间确定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将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内化为职工的个人目标,可以提高其劳动积极性,从而为企业创造效益。
(四)完善企业财务分析指标体系的需要
根据增值表上的有关资料,可计算出许多有用的比率。如资本增值率,它反映企业投入的资本同所取得的增值之间的关系;销售毛增值率,它反映了企业毛增值额与销售收入的比值;职工薪酬同增值额的比率,反映了在整个企业的所得中归职工所得的比重;税款同增值额的比率、销售额同增值额的比率、全行业平均投资额同增值额的比率等均可在同一产业部门的各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揭示企业发展的途径和产业发展的趋势。
总之,增值表反映了企业创造的效益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分配情况,是对现行会计报表体系的补充与完善,丰富了企业对外报表的内容。因此,借鉴西方国家有关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经验,编制有中国特色的“增值表”,不仅必要,而且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