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的作品中贯穿着寓意深刻的音乐元素,本文旨在分析他的早期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的音乐暗指的形式和作用——通过音乐暗指的应用,小说中的结构得到统一,主题得到深化,人物丰富的情感内心得以呈现。
关键词:詹姆斯·乔伊斯 音乐暗指 结构 主题 人物
音乐能驾驭人的感情世界,它不需要的语言翻译,文学能理性地描写现实世界,因此文学与音乐的结合就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佩特在《文艺复兴论》里指出:“一切艺术都已逼近音乐为指归。”[1](p122)作为一位作家,乔伊斯从父亲那里继承了音乐天赋,他接受过音乐训练并多次参赛获奖;他与朋友在一起时经常会有歌唱表演;他终生热爱瓦格纳歌剧,偏爱歌唱家约翰苏利文,培养儿子成为歌唱家,这一切都昭示着乔伊斯对音乐的无限热爱。乔伊斯早期偏爱音乐,创作的《室内乐》中音乐性比文学性都更加突出。后转向小说创作,他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长篇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守灵夜》,并一直致力于文学的音乐性呈现。
作为一种修辞手段,艾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手册》中定义“暗指”为“一种间接的对人,地点,时间,另外一部文学作品或者短文的提及”[2](p10)。因为暗指不是详细直接指出,所以对暗指内容的理解要求读者与作者心有灵犀。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乔伊斯突出使用了音乐暗指的创作手法,起到了统一结构、深化主题、完善人物性格的多重作用。
一、一部歌剧演绎两人命运
《伊夫琳》中伊夫琳是一个十九岁的餐馆女侍者,在都柏林一所破旧的老房子里面,和年老酗酒且脾气粗暴的父亲一起生活。她的情郎弗兰克是“很和善,有男子气概,而且心胸坦荡”[3](p24)的水手,带她去听爱尔兰作曲家和歌唱家巴尔夫的歌剧代表作,《波西米亚女郎》(the bohemian girl),并打算带她去布伊诺斯艾利斯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当轮船将要起航的时候,伊夫琳退却了,她即将面对的是都柏林对她永远的囚禁。
《泥土》中圣诸日(hallow eve)玛利亚在弟弟家的聚会上唱了一曲《我梦见住在那里》(i dreamt that i dwelt),是《波西米亚女郎》中女主人公回忆往昔美好时光的一段唱:
我梦见住在大理石的厅堂里
身边围着随从和奴仆
那高墙下聚集着各种人,
我是希望和光荣之主。
我有数不清的财富,还可炫耀
祖上有显赫的威名,
可是我却梦想,如那样是最好,
你一如既往对我钟情。
……
玛利亚是一个年长的洗衣工,年轻时替母亲照顾弟弟们,年纪大了被安排到慈善机构的洗衣房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逐渐变成了土埋半截的老处女。在诸圣日的小游戏中,她抓到了粘粘的“泥土”,竟是死亡的象征。为了避免被人笑话她感情生活贫瘠和孤苦无依,在演唱歌曲的时候玛利亚特意省略了第二部分:
我梦见求爱者拉着我的手
骑士们跪倒在我的裙边
说着那些任何少女都拒绝不了的誓言
他们都向我表达着忠贞。
我梦见一个贵族向前来表达爱意
他紧紧拉着我手。
可是我却梦想着,如那样是最好
你一如既往对我钟情[4](p18)
《伊夫琳》和《泥土》两个故事中的两首歌都来自于同一部歌剧《波西米亚女郎》。这部歌剧讲述了伯爵的女儿埃尔林(arline)被吉普赛人诱拐后与吉普赛人一起流浪,历尽艰辛在旅程中遇见了流亡在外的波兰贵族青年赛迪斯(thaddeus),两人彼此相爱。歌剧中男女主人公在流浪中相知相依,怀揣着对忠贞爱情的期望和梦想。而伊夫琳放弃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机会,玛利亚渴望爱情却已经再也没有机会去享受爱情了。乔伊斯在两个故事的设计上别具匠心,伊夫琳和玛利亚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却承担起“母亲”的角色照顾弟弟,领着微薄的薪水,她们同样善良,同样渴望爱情。玛利亚的今天就是伊夫琳的明天。同一部歌剧联系起了两位女性的命运,音乐暗指的运用使小说结构瞬间变得更加紧密,彼此呼应。
二、歌声中的“背叛”主题
《都柏林人》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小说集,其中“背叛”是主题之一, 音乐暗指的应用使读者在歌声中领略到遍布都柏林各个角落的背叛。对爱情的背叛,对婚姻的背叛等。
《两个浪子》中勒内汉和科利是两个游手好闲的浪荡子,科利像勒内汉炫耀他与一个女仆谈恋爱,既能骗财又能骗色。两个人走到基尔戴尔街时,遇见一个弹竖琴的人“为一小圈观众演奏着,他心不在焉地拨弄着琴弦,时不时迅疾地朝每个新来的人脸上瞥一眼”,并且它的竖琴也和演奏者一样无精打采,他在演奏着《哦,安静吧,莫伊尔》(oh, silent, moyle),这是爱尔兰诗人托马斯莫尔《爱尔兰民谣》(irish melodies)中的一首歌“菲奥努阿拉之歌”(the song of fionnuala)[5](p42)。海神里尔(lir)的女儿菲奥努阿拉(fionnuala)被她的继母诅咒变成天鹅,在爱尔兰的周边徘徊遭受磨难长达900年(其中包括在莫伊尔海峡遭受痛苦的300年),直到有一天咒语解除,女孩早已变成历尽沧桑的垂死之人。这个悲惨的故事在爱尔兰广为流传,天鹅也因此备受爱尔兰人珍视。在此歌曲中海神的女儿悲惨的命运让读者想起了被“下了咒语”心甘情愿把身体和金钱都交给科利的可怜的女仆,她遭受了爱情的背叛而全然不知,还在苦苦地等待着情人来践行他的“爱情诺言”。托马斯莫尔的旋律中有这样的歌词“悲哀地,莫伊尔,我在你海水的呼啸里/度过命运给我长久的折磨/艾琳(erin)也在黑暗中沉睡着/并未见纯洁的光芒来打破黎明”[6](p42)。艾琳是爱尔兰的别称,从两个浪荡子以欺骗女仆为乐为荣,可以深刻体会到爱尔兰社会充斥着堕落、欺骗和背叛,正处于黑暗之中。
《奥格瑞姆的姑娘》(lass of aughrim)是爱尔兰西部歌谣,叙述奥赫里姆地方的一位农家女被勋爵引诱怀孕后又被抛弃,少女抱着孩子到勋爵家里求见勋爵的母亲时却被骗开,最后她走投无路,投海自尽。其情人得知真相之后,急忙赶往海边,却只见到姑娘和孩子淹死后的惨状。“哦,雨水滴落在我浓密的卷发上/露水打湿了我的皮肤/我的娇儿冰冷地躺在……”雨中抱着孩子的少女唱着忧伤的歌,正如《死者》中十七岁的迈克尔富里为了见到心上人格雷塔病中冒雨唱歌的形象。在圣诞节的夜晚,加布里埃尔的妻子听到这首歌响起了昔日的情人,一时失神,回到旅馆后她不禁热泪盈眶,陷入了对往事的追忆。加布里埃尔虽然是他的丈夫但是却从没有真正了解过自己的妻子,妻子格雷塔心中最珍贵的感情仍然停留在“雨中少年”的身上,她说“我当时和他很要好”,“我想他是为了我而死的”。这对爱尔兰夫妻同床异梦,他们在精神上并不契合,妻子的真爱属于逝去的旧日情人,她已经与这段婚姻背道而驰。
三、来自人物内心的音乐
爱尔兰人的生活中,音乐和聚会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音乐反映出爱尔兰人深沉的文化素养,聚会则成为表达相互情谊和个人情感的好场所。十五篇小说中,酒吧的热闹,家庭的小聚,逢年过节时的歌舞盛宴,这似乎成了乔伊斯笔下都柏林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聚会上的音乐发源于歌唱者的内心深处,反映着歌唱者的性格和思想。
《寄宿舍》中穆尼太太的女儿波利·穆尼是一个行为轻佻的少女,在每个星期天晚上的前厅聚会中她会为众人演唱一曲《我是个顽皮的女孩》(i am a naughty girl):“我是个……顽皮的丫头/你不必装腔作势/我怎样,你都看透”,歌曲描写的是在恋爱中做出劣行之后有些懊恼、但是又马上原谅自己的一个少女形象。这歌曲不仅预示了故事情节的走向,即波利诱惑房客,穆尼太太以名声要胁、逼迫男房客迎娶女儿,同时也暗示了波利的内心是轻浮的,没有严格的道德观念,并期望成为那种“顽皮的女孩”。
《死者》中一年一度的圣诞晚会中,两位姑妈和她们的侄女请来客人欢跳华尔兹和四方舞,并各自表演节目。其中一个场景是客人们举杯祝福三位女主人健康长寿。所有的人站了起来,手里端着酒杯,朝三位坐着的女士转过脸去,在布朗先生的带领下,他们齐声唱起来:“因为他们是快乐的好汉/因为他们是快乐的好汉/因为他们是快乐的好汉/没有人能否认/除非他说瞎话”,这是一首赞扬三位女主人的歌曲,被客人们反复唱着,但却是一个“善意的谎言”,他们都知道自己在安慰三个女人。比如茱莉亚姨妈虽然热情谦虚,但是却循规蹈矩,每年都唱一首歌《打扮好了只等婚礼》(arrayed for the bridal),取自贝里尼(bellini)歌剧《清教徒》(i puritani),歌剧中美丽的少女埃尔维拉(elvira)爱上了与清教派作对的保皇党成员,不畏艰难最后终于和他在一起。而玛丽·简的形象和美丽的新娘形成鲜明对比。宴会中谈论的都是与死亡相关的话题,三位女性的生活里面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她们已经成为了“活着的死者”(living dead)。唱歌的人心知肚明,但还是坚持重复唱着安慰的歌,这也是都柏林人热情善良的一种体现。
乔伊斯的小说中具有较强的音乐性,《都柏林人》中的音乐暗指为后来音乐性的体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乔伊斯把音乐巧妙地融入到了文学作品中,大多数都是歌曲,民谣和歌剧,十分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通过分析《都柏林人》中音乐暗指的应用能够使读者加深对这部小说集主题的理解,体验音乐暗指为小说增色的魅力,并能够深刻体会乔伊斯的创作手法。
注释:
[1]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
[2]m.h. abrams,geoffrey galt harpham: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the eighth edition,boston: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05.
[3]james joyce:dubliners,london:wordsworth editions limited,1993.原文引用皆出自此版。
[4]bowen,zack r. musical allusions in the works of james joyce: early poetry through ulysses,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74.
[5][6]thomas moore:“the song of fionnuala” in irish melodies ,london:longman, brown,green,and longmans london circa,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