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成功地塑造了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威利·洛曼这个悲剧形象。在社会上,他既没有得到服务公司的认可,也没有赢得社会的尊重。在家庭方面,他既不是个好父亲,更不是个好丈夫。威利·洛曼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最终以自杀收场,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
关键词:威利·洛曼 推销员 美国梦 悲剧
阿瑟·米勒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现实主义剧作家,他的《推销员之死》获得了1949年的纽约剧评家奖和普利策奖,为作者赢得了国际声誉。该剧与尤金·奥尼尔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途》,田纳西·威廉斯的《欲望号街车》并称为美国最杰出的三部戏剧。这一切奠定了阿瑟·米勒在美国戏剧评论界举足轻重的地位。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的悲剧命运,在观众和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让人觉得很有亲切感,似乎这个主人公威利·洛曼就生活在我们中间,甚至就是你或者我。阿瑟·米勒在该剧中刻画了推销员威利·洛曼这个小人物,他的名字中的“洛曼”在英语中“loman”也就是“low man”意即生活底层的人。威利一出场就是一个63岁的人,他向公司提出年纪大了,希望能够回办公室工作的请求,公司不但没有答应威利的请求,而且取消他作为推销员的底金,使他完全要靠佣金来过生活,威利因为业绩不佳,倾注了他一生心血的公司竟然解雇了他。最后为了给儿子实现他的美国梦筹集资金,竟开车自杀,换取了两万元的保险金(平生赚到的最大一笔钱)。
一
威利一生都怀着美国梦这个美好的梦想,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一定能够实现它。被美国梦欺骗,至死都没有觉悟或者说不愿意承认受骗是威利生活的最大悲剧。美国梦是美国社会的现代童话。在美国还是新世界的时候,人们认为美国到处有机会,满地是黄金,只要你俯身拾取,你就会一夜致富。到了二十世纪,美国梦无限膨胀,这使很多的人失去理智,觉得成功唾手可得,用不着自己付出些什么。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又为许多人的生活带来不幸的隐患,然而美国梦确确实实深入了美国人的灵魂,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威利的生活中美国梦有更加具体的内容。美国梦以成功为核心,这种价值观对威利所代表的千千万万普通的美国人造成了精神上的摧残和许多生活的悲剧。威利信奉只要诚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有个“好人缘”,推销工作就会无往不胜。他一辈子都怀着成为最出色的推销员的梦想,年纪大了以后,威利又把梦想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本,威利的哥哥,在这个戏剧中虽然没有出场,但却是构成威利美国梦的一个重要人物。威利经常为不曾和哥哥一起创业而后悔。而本的“成功”就是通过不择手段的竞争取得的。这样的成功却成了威利坚信美国梦的一个现实依据。
他当时的处境是这样的:63岁,刚刚被辞退,没有收入,却又有一大堆的帐单需要支付,并且这种情况还不能让家人知道,为了应付每月的房款和支出,不得不向他曾非常看不起的邻居查理的儿子每周借款50元。这就是一个奋斗了一生,每日奔波在推销的路上的人的状况,其处境不由得让人心酸。他在终于开不动汽车后回到家里,对妻子说:“我累死了,我干不了了,我真的干不了了。”他回想往昔的辉煌,以前的好时光,他常常为那时一天到波士顿上门推销六七次的战绩而自豪,而现在他推销一两次就疲惫不堪了,驱车700英里却一无所获。他一事无成,终生碌碌无为,他寄托一生的美国梦欺骗了他,并且他至死都没有认识到他的信条、处世原则是不适于现代社会的。或者是他内心早就觉察,但是一直不愿意承认。
二
威利的悲剧之二是家庭悲剧。首先是儿子们的教育问题。他对曾经是中学时代棒球明星的大儿子比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他用自己所信奉的信条来教育儿子们,却纵容比夫的偷窃行为。他热爱儿子,殷切地希望儿子能够“出人头地”“搞出名堂”。他把自己都不能实现的梦想传给了儿子。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事实与他的说教是相矛盾的。而且,由于他疲于奔命,工作非常辛苦,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多关心孩子。他钟爱的长子比夫,自高自大,好高骛远,偷窃成性,终日幻想不劳而获。比夫曾想以父亲为道德榜样,不料他因数学考试不及格跑去父亲那里寻求安慰时却看到了父亲与情妇在旅馆的情景。父亲语无伦次的解释,更是让比夫深感失望。这样比夫眼里的好父亲形象彻底崩塌了。比夫一怒之下放弃了补考,从而失去读大学的机会。每次的工作也是干不长久,因为他总是会偷窃,为了不被发现,只得干不多久就溜之大吉,三十好几仍然是到处游荡,一事无成。最后,他为了开体育用品店,找人借钱,在经理室外等了六个小时之久,不停地去通报自己的名字,希望能够被接见,却不能成。他于是向秘书大献殷勤,想通过秘书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不禁使我们想到其父威利,利用情妇来达到推销商品的目的。次子哈比则跟威利一样,盲目自大。在与妻子的夫妻关系上,威利也是不成功的。他对妻子不忠,威利给情妇送丝袜,回家见到妻子琳达在补袜子,让他觉得内疚。琳达温和善良,勤恳地操持家务,但是她无法理解丈夫,夫妻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支持。这是威利的家庭悲剧,他不是一个好父亲,没有尽到教育职责;也不是一个好丈夫,因为他不忠于妻子。
三
悲剧之三是威利至死也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一辈子的辛勤工作没有被所服务的公司承认,没有得到公司的赏识。他常常回忆起他的哥哥本成功的先例,希望自己也能够成功,甚至不择手段也在所不惜。现实生活中他一事无成。他服务了一辈子的公司最终竟然因为他年老无业绩而辞退了他,使他没有办法付帐单,生活无着。他死后,参加葬礼的人也很少,与他一直视为榜样的辛格曼的豪华排场的葬礼形成鲜明对比。辛格曼是个成功的推销员,在年已84岁的高龄,仍然能够通过几个电话招来业务。他的葬礼盛大,许多推销员和买主都来参加了。而威利连作为一个推销员堂堂正正死的愿望都没能实现,几十年的兢兢业业,一生的劳碌却没有获得承认,没有得到生活的享受。周围的人多是对威利同情、怜悯,而不是尊重和爱戴。他的死只是换得了给儿子比夫开体育用品店的钱。这是威利的社会悲剧。
结语
造成威利这几种悲剧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信任的美国梦是不合适宜的,是传统价值观中不适用的那部分,所以使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剧作家通过威利·洛曼这个悲剧性的小人物还有他的家庭状况,揭示了物质与精神,机械与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归结为现实和梦幻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人类生存也便成了最大的悲剧:理想虽然美好,却经不住现实的冲击。安于现状,对现实妥协的人只能是行尸走肉;但总想把理想转变为现实的人只能是悲剧性的人物,最终会成为社会的牺牲品。威利就是这样的一个代表人物。威利的命运反映了美国梦对人性完整、个性自由的残害和扼杀,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个可怜可悲的被传统价值观戕害的普通人的命运。
参考文献:
[1]arthur miller: death of a salesman, edgar v. roberts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reading and writing, lehman college & 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edited by christopher bigsby: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thur miller,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陈许.当代美国戏剧泰斗――阿瑟·米勒[j].盐城师专学报,1998,(3).
(倪坤鹏 洛阳 河南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7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