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关键词:莱辛 《十九号房间》 心理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结合叙事学理论,通过翔实的例子,分析《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类型及其视角,指出尽管《十九号房》中的叙述声音来自外部的叙述者,但他坚持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以有效增加悬念,调节叙事距离,增强对人物的同情。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 )于1962年发表了《19号房间》 (to room nineteen)。后被收录在美国出版的莱辛短篇小说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在这篇小说中她用了心理分析的细腻手法表达了苏珊这位知识女性的生活困境,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也反映出 现代 的知识女性的生活困境。它从婚姻、家庭这个侧面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 揭示了一塌以男子为中心的西方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悲剧。作者精心塑造了女主人公苏珊的悲剧形象。苏珊与丈夫马修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智选择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彼此不是一见钟情而相爱的。婚前, 苏珊是个商业广告的设计师, 而“ 为了马修、孩子、花园环绕的房子, 苏珊变得通情达理、讲求实际了” 。她不得不辞去工作, 全力以赴地服伺 教育 两双子女。由于两人的知书达理又富有责任感, “ 家庭内部的风风雨雨得到了妥善解决” , 日子过得“ 称心如意” 。可是, 到了最小的孪生兄妹“ 离手” 上学的时候, 她“ 陷入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之中”。莱辛的短篇小说不仅成功地继承和 发展 了契诃夫的风格,而且有一些新的推进。尽管莱辛的作品总体上属于写实性,但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文学流派交融、叠生的现代大都市的伦敦,她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许多现代派的小说技巧。例如,不再过分追求表现外部世界,不讲究故事精彩和结构的严密,而是注重时空关系的变化及心理表现,竭力捕捉人的心理奥秘等。在选入《诺顿妇女文学读本》(1963)的短篇小说《19号房间》里,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女主人公苏珊婚前是广告画画家,为了丈夫和孩子辞去工作,成为专职的妻子和母亲。表面上,她生活条件好,婚姻美满,丈夫收入高,孩子也健康。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中产阶级的她摆脱现代生活中所感到的窘迫和压抑。在花园和整个房子给她带来越来越大的压迫感后,苏珊终于选择了一间又旧又脏的旅馆19号房间——这一特殊的都市空间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苏珊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是对现实一次又一次的逃避。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让读者有一种不安的紧张感,它表达着一种潜藏在人生中的冷酷和苏珊最后的宿命。当孩子们上学时, “ 她内心充满了惊异和难言的苦闷” , 而假期来临时, 她“ 又为自己不能独自生活而感到郁闷” , 痛感“ 失去了自由, 身不由己” , 既使是退避到“ 妈妈的房间” , 也不能使她清静片刻。她希冀安宁和自由, 而此时“ 狂热和欢娱已和她无缘, 因为四个孩子和偌大的房子都要让她操心”,“风流潇洒” 只能属于马修了, 她事卖上变得象一名“囚犯”一样。马修整天忙于工作, 无暇他顾, 苏珊无从得到他的理解, 连“ 真正的恐惧” 也无法告诉他, 因为从他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所一直所惧怕的,来自一个陌生人的“ 疑惑、不信任、还有恐惧”。她感到婚姻、家庭成了自由的羁绊。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人们希望它成为庇护所、幸福的温床, 因为人是需要有精神上的寄托、感情五的满足和心态上的平衡的。而苏珊和马修的家庭出现了危机, 昔日的恩爱夫妻生活“早已不复存在” , 马修则成了个“ 十足的陌生人” 。于是, 位于伦敦的破旧、污秽的弗雷德旅馆的“ 十九号房间”竟成了苏珊向往的世外桃源。她乘地铁按时去哪里, 从上午点坐到下午点。只有在“ 十九号房间” , 她才感到“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 在这里她才彻底得到解脱, “ 与世隔绝, 孑然一人, 她没有过去, 将来也不属于她” , 她可以尽情地孤芳自赏现在的“ 我” 。她号下了这个房间, 非它莫属。苏珊的反常行为引起了马修的注意和反感, 他竟然雇了名演探调查此事, 从此, “ 昔日的安宁已一去不复返了” 。她想回到家里重温旧日的梦, 岂不知她在家中的主坤施位已随之被人取代, 孩子们与叫索菲娅的那位寄宿并为操持家务的女孩打得火热, 她竟成了个局外人。面对已离心离德的马修的询问, 她无奈谎称与一位胡诌出的出版商迈克尔私通, 这时马修也坦率地告诉她,他也另有所爱了, 苏珊向往自由的权利被剥夺了, 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绝望之下她走进了曾陪伴自己一年之久的最后归宿—十九号房间, 封闭了门窗, 拧开了煤气炉的开关, 第一次躺到硬梆梆的床上, “留神地倾听着煤气发出的微弱的‘嘶嘶’声, 不知不觉地向着天国之门飘飞过去” ,女主人公苏珊梦想摆脱家庭的束缚, 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寻求“ 自我” 意识的实现, 终究未能逃脱社会环境的制约, 并被手创的家庭所抛弃。在这篇小说中, 莱辛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中独辟蹊径, 以大量的笔墨触及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 再次探索了妇女问题这一主题。在她看来, 虽然现代生活表面上给了妇女以自由和平等, 却没有能使妇女享受应得权利的社会基础, 妇女的才能和本性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受到压抑。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不屈不挠地主张社会正义, 致力于妇女解放的进步作家, 是西方文化中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倡导和参加者。因此, 在她的笔下不乏那些争取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妇女的形象。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 莱辛的作品也更富于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 文献 :
[1] bertelsen, eve. “veldtanschauung: doris lessing’s savage africa.” modern fiction studies 37 (1991): 647-658.
[2] berry, wendell. the unsettling of america: culture and agriculture. san francisco: sierra club, 1977.
[3] ——. a continuous harmony.new york: harcourt, 1979.
[4]cesaire, aime.discourse on colonialism. trans. joan pinkha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