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过具体实例从翻译时对原著的理解、措词及文体风格的把握这三方面对《苔丝》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究各自译本的特点及存在的利弊。
关键字:翻译;苔丝;译本;比较
近些年来, 外国文学名著被重新译成中文版的现象屡见不鲜, 但其中不乏有“滥译”、“抢译”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对这些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现仅取两译本:人民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张谷若的译本《苔丝》(简称“张译”)及南京译林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孙法理的译本《苔丝》(简称“孙译”)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包括对原著的理解、翻译过程中的措词及翻译的文体。
一、对原著的理解
翻译的过程主要包括对原著的理解及表达。表达只不过是翻译的最终结果,而理解却在翻译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表达的不确切实际上是译者对原著没有充分理解所导致的。
一些人认为翻译中最大的问题是在目标语言中找到与原著相对应的词与结构,恰恰相反,译者最难的工作是要能充分理解所译文章内容的指称意义和联想意义。除要知道单词意义及句法关系,还要明晰众多修辞格的细微差别。正如一位优秀的译者 总结 他的问题,道:“如果我真正理解文章的意义,就能很容易地翻译它。”
理解源于对词汇、句法、修辞及文章深层结构的分析与综合。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更注重语言的联想意义甚至这部作品的精髓,而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结构。下例两译本表现出对《苔丝》不同程度的理解。
(1) don’t you really know …that renowned knight who came from normandy with william the conqueror, as appears by battle abbey roll?
张译:你真不知道你就是那有名门将种德伯氏的嫡派子孙吗?德伯氏的始祖是那位英明盖世的裴根德伯爵士,据《记功寺谱》上说,他是跟着征服者威廉从诺曼底到英国来的。
孙译:你真地不知道……这位骑士大名鼎鼎,是跟随征服者威廉一起从诺曼底来的。《巴托修道院文卷》上就有记载呢!
在张译本中,battle abbey roll被译为《记功寺谱》,更显
三、翻译的文体
翻译中的文体可以说既抽象又具体,抽象是因为文体风格隐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之中,而具体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其风格的表达主要是对原著的语言风格进行转译,包括文本的语音、节奏、词义和句法等风格的转译,这也是翻译过程中最难把握的一部分。下例充分体现了两译者在文体风格上的特点。
(3)the spectral, half-compounded, aqueous light which pervaded the open mead, impressed them with a feeling of isolation, as if they were adam and eve.
张译:平旷的草原上面,一片幽渺凄迷,晓光雾气,氤氲不分,使他们深深地生出一种遗世独立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
孙译:漫于空旷的草原上的晨光灰白凄清,半明半暗,饱含着雾气,给了他们一种与世隔绝的印象,仿佛他们便是亚当和夏娃。
张译中的“遗世独立”出自苏轼的《前赤壁赋》,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刚好符合原文中苔丝与克莱尔每天最早起来,在空旷的草原上顿生孤独与隔绝之感的意境。而孙译保留了原句与世隔绝之义,没有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