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浅析《愤怒的葡萄》中的《圣经》叙事模式
  摘 要:小说《愤怒的葡萄》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密切关注的对象,研究者对其分析探讨的角度也大不相同。本文着重从《圣经》文学批评的角度分析了作品中所蕴含的圣经叙事模式:第一,叙事的简约含蓄;第二,叙事的潜在关联。最后得出作家援引《圣经》叙事模式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 圣经叙事风格 潜在关联
  
  小说《愤怒的葡萄》是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共计三十章。这三十章基本上是以插叙章节和记叙章节相互交替的形式出现。该部小说为斯坦贝克日后荣膺普利策奖(1940)和诺贝尔文学奖(1962)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它的评论也纷繁复杂:有的从社会历史角度,有的从神话——原型角度,有的从生态伦理角度切入等。该篇小说魅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本文则通过分析斯坦贝克对《圣经》叙事模式的援引和化用来解读作品中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以期为读者开拓新的阅读途径。
  
  一、 叙事的简约含蓄
  
  斯坦贝克出生于虔诚的基督教家庭,从小就熟读《圣经》。他尤其喜欢《旧约全书》中的《创世记》、《出埃及记》、《传道书》、《雅歌》以及《新约全书》中的《马太福音》、《启示录》等。他在后期译著《亚瑟王和他的圆桌骑士传奇》中回忆道:《圣经》浸透了我的肌肤。[1]基于此,《圣经》独特的叙事模式定会成为斯坦贝克在进行文学创作时模仿的对象。
  国内外研究者指出,《圣经》叙事语言的特色之一就是简约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简单句为主,复合句较少,句子一般都不长;二是句中词语以单音节和双音节单词为主,特别是连词“and”反复出现,多音节单词极为少见(人名和地名等专有名词除外);三是文中修饰成分如形容词和副词比较少见。《圣经》叙事的另一个特色就是叙事手法的含蓄性。叙述者对其所述之事一般不随意铺陈,尽量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为《圣经》首先是一部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典籍,它要求读者或听众相信经文中所讲的一切都是上帝的旨意,是真实可信的。
  以《旧约·创世记》第22章“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为例,整篇故事由552个单词组成。绝大部分是简单句,复合句仅有两个;句中所用单词除了人名(abraham)和地名(beersheba)以外,只有动词(multiply)及副词(together)是三音节的,其余均为单音节和双音节词,而连词“and”在该故事中反复出现了57次;至于修饰词语只有两个形容词(only,burnt),而“only”一词只出现两次且两处都用在以撒身上:一是上帝命令亚伯拉罕献祭以撒时说“……就是你独生的儿子……把他献为燔祭。”(……thine only son isaac……and offer him there for a burnt offering.)另一处是上帝阻止亚伯拉罕杀死以撒时,他再次提到以撒是亚伯拉罕的独生子(……thine only son from me.)。
  故事中,叙述者对亚伯拉罕当时的心理感受——是悲痛欲绝还是心甘情愿——只字未提,且对亚伯拉罕从领受上帝命令到指定地点献祭以撒这三天旅途中的事也一概不加描述。该《圣经》故事表面上是如此简略、平淡,但通过形容词“独生的”两次用在以撒身上可以看出其对年迈的亚伯拉罕的重要性,而上帝却偏让他用这唯一的儿子去献祭。作为一个父亲,亚伯拉罕内心的痛苦读者可想而知。另外,尽管可能非常痛苦,亚伯拉罕对上帝的要求却并未有丝毫的犹豫,这又体现出亚伯拉罕对上帝的虔诚和敬畏。由此可见,《圣经》叙事虽然简略,但内涵却极为丰富。这正体现出了《圣经》叙事的简约和含蓄。犹太学者艾里克·俄尓巴赫认为,《旧约全书》的叙述看上去很干巴、简短,甚至常常没有对人物和景物的描绘,连个形容词都很难看到。
  《愤怒的葡萄》的叙事语言表现出了与《圣经》叙事语言的极大相似性:一方面,句式短小精悍,以简单句为叙事主体,复合句和复杂句很少见;另一方面,记叙章节语言风格独特,文中大量使用单音节和双音节单词,多音节单词出现的频率较少(除人名和地名以外)。请看一例:

 tom broke in irritably:‘well, you ain’t never gonna know. casy tries to tell ya an’you jest ast the same thing over. i seen fellas like you before. you ain’t askin’nothing; you’re jus singin’ a kinda song. “what we comin’ to?” you don’ wanta know. country’s movin’ aroun’, goes places. they’s folks dyin’ all aroun’. maybe you’ll die pretty soon, but you won’t know nothin’. just sing yourself to sleep with a song: “what we comin’ to?”’ he looked at the petrol pump, rusted and old, and at the shack behind it, built of old lumber, the nail holes of its first use still showing through the paint that had been brave, the brave yellow paint that had tried to imitate the big company stations in town. but the paint couldn’t cover the old nail holes and the old cracks in the lumber, and the paint could not be renewed. the imitation was a failure and the owner had known it was a failure. and inside the open door of the shack tom saw the oil barrels, only two of them, and the candy counter with stale candies and liquorice whips turning brown with age, and cigarettes. he saw the broken chair and the fly screen with a rusted hole in it. and the littered yard that should have been gravelled, and behind, the corn-field drying and dying in the sun. beside the house the little stock of used tires and retreated tires. and he saw for the first time the fat man’s cheap washed pants and his cheap polo shirt and his paper hat. he said: ‘i didn’ mean to sound off at ya, mister. it’s the heat. you ain’t got nothin’. pretty soon you’ll be on the road yourse’f. and it ain’t tractors’ll put you there. it’s them pretty yella stations in town. folks is movin’,’ he said ashamedly. ‘an’ you’ll be movin’, minister.’[2]
此段引文共有318个单词,多音节单词8个,占2.52%,其余均为单音节和双音节词。文中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笔者对 “神吩咐亚伯拉罕献以撒”的故事做了统计:多音节单词24个,占4.35%。我们曾提到,《圣经》语言中大量使用连词 “and”,且这业已被《圣经》文学研究者公认为一大特色,而上段引文中连词“and”共出现了18次,出现频率非常高;另外,本段句式也与《圣经》文本中的句式颇为相似:多简单句,少复杂句。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简单句的连续使用有利于表达某种刻不容缓的情形,故斯坦贝克藉此突出流民仓促逃难之行和想要到达加州这一“福地”谋生的心急如焚之情。这正如亚伯拉罕在得到上帝的命令之时那种不敢怠慢之情,两相对照更利于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国外斯坦贝克研究专家皮特·李斯卡曾评论道:“从小说开头描写干旱起到小说末尾描写洪水止,作品叙述者语言的节奏和句法结构正是《圣经》的钦定英译本那种语言节奏和句法结构。”[3]
  
  二、 叙事的潜在关联
  
  如前所述,小说是以插叙章节和记叙章节交互出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插叙章节不仅提供主要人物活动的社会背景,而且还勾勒出一幅反映广大移民家庭受苦受难的全景画,但故事的主人公乔德一家则不出现在这些插叙章节之中。斯坦贝克采取如此独特的艺术手法承担了很大风险:因为如若处理不当,就会把全书分裂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部分或互不连贯的章节, 使读者产生枯燥乏味之感。然而,高明的斯坦贝克对此早有防备——他利用对《圣经》的谙熟,充分汲取《圣经》文本叙事的养料,即潜在关联这一叙事艺术特色,使得插叙章节和记叙章节能够自由过渡而不留断裂的痕迹。这样不仅增加了小说的深层文化底蕴,而且使读者在阅读时不会产生生硬、苦涩之感。
  众所周知,《圣经》中包含二十多种不同文类,似有“杂乱无章”之嫌。然而,艾尓特在其代表作《圣经的叙事艺术》和《圣经的文学导读》中指出:《圣经》中各个故事、章节和卷书之间是相互关照和联系的,这种联系主要通过使用同根字词、重现主题、重复格局或模式和采用对应等手段来体现。他还认为这种重复叙述事实上大多是作者有意为之,目的是通过重复中的变化来刻画不同人物形象,或为后文埋下伏笔,或形成对比和呼应结构。刘意青教授据此称之为“通过提示性手段形成的叙事上的整体”[4]。请看下面例子:
  (1)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亲,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方去。”(《创世记》)
  (2)波阿斯回答说:“……凡你向婆婆所行的,并你离开父母和本地,到素不认识的民中,这些事人全都告诉我了。”(《路得记》)
  上述两例虽然故事不同,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潜在的关联性:首先,两者都重复强调 “离开各自的故土和生身父母”和“来到你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中”生活;其次,两个例子主题基本类似,都倡导离开故土去陌生地方谋求生存发展,且指出这是上帝所希望、所肯定和予以庇护的。这样艾尓特就展示了《圣经》里贯穿始终的主题思想是如何把路得的故事纳入叙事整体框架,并且通过字词的重复出现及对路得和亚伯拉罕处境的平行性提示让读者认识到貌似随意的《圣经》叙事其实并非那么随意,而是有着各种潜在的关联性。[4]
  那么,斯坦贝克又是如何在作品中化用《圣经》叙事的潜在关联性这一艺术特色,从而把这两类章节有机地联系起来的呢?笔者认为他主要是通过前后章节字词重复、意象重复等手段实现的。
  第一,通过插叙章节和记叙章节中某些单词的重复使用把看似孤立的前后两个章节联系起来。如“红色”一词在插叙章节(第一章)反复出现了9次,其中直接使用“红色(red)”8次,使用近意词“粉红色(pink)”1次,最后一次出现在本章的结尾。而在记叙章节(第二章)中最先进入读者眼帘的是“红色”。且红色在这章中出现了5次,并以“那辆红色大货车又沉甸甸地开走了”结尾。这样的重复看似多余,但笔者认为这就是斯坦贝克的独具匠心之处:一方面,红色在西方文化中是一种原型意象,暗指灾难和暴力;另一方面,读到第二章开头的红色运输车就会马上回想起前一章对于红色的使用;再者,此两章节均以带有“红色”的字眼开头,并都以含有“红色”字眼的段落结尾,从而形成了同一章节内部及前后章节之间相互照应的叙事结构。这样作者实现了从插叙章节到记叙章节的平稳过渡,去除了读者可能由此而造成的突兀之感。而此种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叙事者特定目的的手法在《创世纪》第39章的“约瑟和波提乏之妻”故事中早有体现:代词“所有的财产(all)”在本章中重复使用了5次,刘意青认为这种重复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这种重复与故事开头6节对应的重复词语前后呼应,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4]。《圣经》的叙事手法对斯坦贝克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利用意象的重复把貌似脱节的章节完美结合在一起。《愤怒的葡萄》中存有一套意象体系,典型的有陆龟、水等。作家通过某一意象在不同章节的重现把作品联系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框架。下面笔者就简要地分析这两个意象在小说中的重复出现及其蕴意。
  陆龟意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斯坦贝克用了一个插入章节(第三章)描写陆龟是如何持之以恒地穿草丛、攀路坎、越墙壁(四英寸高的公路的肩角)和过马路这一全过程。虽然陆龟在这个过程中历经磨难,但它还是百折不挠、义无反顾地前行。作家用这一意象隐射出后面章节中汤姆·乔德一家人也像陆龟一样为了寻求生存契机而勇往直前地奔赴犹如上帝应许之地“迦南”的加州。这样斯坦贝克不但把看似凌乱的插叙章节(第三章)和记叙章节(第四章)通过乌龟这一重复出现的意象潜在地联系了起来,还把后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此做了一个伏笔。
  水的意象在小说中也屡次重复。小说在第一、十八、二十八、二十九章及第三十章分别对雨水、河水、洪水进行描写,其意义在于:首先,水在西方人眼中是能洗涤罪恶的圣洁之物,而文中乔德一家男人们在河里洗澡就喻指他们想洗除自身罪恶从而得到上帝的拯救;其次,这些描写又为罗撒香在大雨夜分娩做了铺垫。《圣经》中也存在水的意象重复,如摩西带领族人逃离埃及途径红海时,海水在摩西杖下分开,形成通道以便让亚伯拉罕的子孙通过,尔后又合起来淹没了埃及追兵。对此,弗莱指出:《圣经》里的水既是惩罚方式(对于埃及追兵而言),又是拯救手段(对于摩西及其族人来说)。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创世纪》中“大洪水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弗莱随后指出,《圣经》里多次出现的水的洗礼是一脉相承的,都有在旧世界死去,再在新世界里复生之意。[5]
  综上所述,斯坦贝克正是受到了《圣经》叙事艺术的深刻影响,从而使他的小说获得了一种与其主题相吻合的崇高风格,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并使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如若能从这一角度去解读这部作品,则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文中潜藏的深层意蕴和作者采取如此创作手法的良苦用心。
  
  注释:
  [1]john steinbeck,the acts of king arthur and his noble knights,from the winchester manuscripts of thomas malory and other sources.ed.chase horton(new york: farrar,straus & giroux,1976),p.xi.
  [2]john steinbeck,the grapes of wrath. london:pan books ltd,1975,p136-137.
  [3]peter lascar,the grapes of wrath as fiction,the grapes of wrath: text and criticism,new york:penguin books,1977,p742.
  [4]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1页,第93页,第177页。
  [5]诺思洛普·弗莱著,郝振益等译,《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页。
  
  (卜立进,刘娟 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外语系 232001)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析当前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英美文学类课程改革措施
    浅析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
    浅析《庄子》中寓言的艺术特点
    浅析二十世纪汉语文学经典价值尺度
    浅析19世纪俄罗斯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反抗心理
    浅析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传受心理
    浅析美国文学的传统幽默与黑色幽默艺术
    浅析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娱乐化现象
    浅析网络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
    浅析简爱的性格冲突
    探析《简爱》的魅力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