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小说通过对解放前移民美国的四位母亲和她们成长于美国的四位女儿的性格的形象刻画,展现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代沟以及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心理隔阂。华裔女儿们在年少时不惜采取“自我边缘化”的极端行为试图消除自己与
关键词: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认同 边缘化 想象中的共同体
一、引言
the joy luck club(中文译名《喜福会》)于一九八九年出版,是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成名作,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她凭着这部英文小说而一举成名,成为当代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之中的新起之秀。《喜福会》再版过二十七次,并蝉联当年《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长达九个月,共销出二十七万五千余本精装本,被誉为当时出版界的神话;同时,该书还先后获得过“国家图书奖”、“一九九零年海湾区书评最佳小说奖”及美国图书馆联合会颁发的“青年读者最佳图书奖”等多个奖项。尤其是在九四年被拍成同名电影后,更成为整个美国乃至西方家喻户晓的小说作品。
在当今倡导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大背景下,这部作品在美国华裔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成功的原因在于它的雅俗共赏性,既可作为大众通俗文学中的业余消遣读物,又可作为学术界批评和讨论的文化研究对象。小说有着浓厚的自传色彩,谭恩美外婆和母亲的亲身经历成了她创作的重要背景。小说通过对解放前移民美国的四位母亲和她们成长于美国的四位女儿性格的形象刻画,从独特的视角出发,不仅展现了母女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代沟,也展现了她们之间因中西文化差异而引起的心理隔阂。作者在这些母女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冲突与矛盾融合的过程中,尝试认识自己独特的文化身份,从而寻求自我意识的新觉醒。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特殊的中西双重文化家庭背景,决定了其小说作品以中华文化作为创作源泉,这也正从另一方面满足了西方读者对东方文化的猎奇心理,因此不难想象这部作品为何能在读者中赢得如此广泛的反响与好评。
文化身份的认同对于
母亲在子女心目中本应该是受到敬重的对象,然而代表美国文化的华裔女儿们却对她们来自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