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华文学》是泰华文学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至今已发表了近千篇作品。如果我们把这些作品看成是一座蕴藏丰富、信息量巨大的图库的话,那么这座图库里所存储的众多图象可以按类归纳为三种图象,即湄南图象、
朱文斌(1973—),男,文学博士,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浙江绍兴312000)
《泰华文学》创刊于1999年7月,起初为双月刊,2004年9月第31期起改为季刊,至今已出版52期。作为泰国华文作家协会认真经营的会刊,《泰华文学》历经十多年风雨,不但成为泰华文学史上经营时间最长的刊物之一,而且也成为泰华作协不可或缺的阵地,在某种意义上见证了泰华文学的新发展。这十多年来《泰华文学》自身所发生的一些变化,如2000年3月第5期将版本改为32开,2002年3月第17期由繁体字变为简体字,并开始登上了网络等,只有一个目的,即让世界尤其是华文世界,更好地利用《泰华文学》来了解、关注泰华文学,从而发现泰华文学的新变化、新动向、新发展。
《泰华文学》的版式编排较为传统,栏目设置也较为固定,除了几期为“诗歌专辑”、“微型专辑”、“短篇小说专辑”、“散文诗专辑”、“纪念专辑”外,一般分为“序跋•文论”、“短篇小说”、“翻译小说”、“微型小说”、“报告文学”、“散文”、“诗歌”等。十多年来,粗略计算,《泰华文学》发表各类作品总计近千篇,内容丰富,令人眼花缭乱。如果我们把《泰华文学》看成是一座蕴藏丰富、信息量巨大的图库的话,那么其所存储的众多图象按类可归纳为三种:湄南图象、
在《泰华文学》里,对湄南图象的描绘越来越贴近现实。湄南河是泰华作家心中永远的圣河,正如刘小新所说:“湄南河对于泰华作家的意义,犹如湘西之与沈从文,密西西比的约克纳帕塔法之与福克纳,她是泰国华文文学情感与想像的发源地,也是构成泰华文学写实主义传统的重要的历史风俗画背景,更是形塑泰华文学独特的地缘美学的人文地理要素。她与潮汕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泰华文学的精神原乡。在对湄南河的一次次书写与歌咏中,泰华作家也逐渐完成了本土文化认同与文学身份的构建。”[2]
二、整理 [参考文献]
[1]陈大为.当代泰华文学的湄南图象[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2,(2).[2]刘小新.论泰国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及其总体特征[j].华侨大学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