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影《霸王别姬》和《梅兰芳》同出自导演陈凯歌之手,因其题材的相似,便得以进行比较。本文主要从主题内涵和叙事结构进行比较,找出两者的差异,并探寻其差异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陈凯歌 《霸王别姬》 《梅兰芳》 主题意蕴 叙事结构
被国人称为“最具诗人气质”的导演陈凯歌在2008年末推出了用三年时间打造的电影《梅兰芳》。这部电影从开始筹备到拍摄到公映一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期待着陈凯歌能够再次带给我们惊喜,但三年前的《无极》却让这次的期待变得有些诚惶诚恐。陈凯歌对于自己三年的心血之作却表现得异常平静:“我没有太大的抱负,就希望他不是浮光掠影。”同样是关于京剧艺人,同样是男旦,《梅兰芳》从一开始就无可避免地被拿来和陈凯歌的另一部色彩浓烈的《霸王别姬》相比较。笔者将这两部影片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只是想以它们作为解读的对象,从两个角度出发,考查两者的差异,并探寻差异的成因。
一
《霸王别姬》改编自香港女作家李碧华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动人心魄而又凄美心酸的故事。影片从北伐战争到文革结束,以一对梨园师兄弟和妓女菊仙之间的情感纠葛为主线,描述了几十年间京剧艺人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梅兰芳》应该可以称之为一部传记类的影片,主人公是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编剧严歌苓选取了梅兰芳一生中最为重要或者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件事情展开叙述。影片开始于梅兰芳初露锋芒和伶界大王十三燕梨园争霸,结束于梅兰芳抗战胜利后的登台。
显然这两部影片有很多相同之处。首先,它们的主人公都是男旦且都是唱红了的“角儿”。《霸王别姬》中程蝶衣扮的虞姬相貌妩媚,表情细腻,身段柔美,令无数人倾倒。《梅兰芳》中的梅兰芳是一代宗师,他扮演的旦角同样是迷倒了无数观众。其次,主人公对于京剧都有着一种执着和痴迷。程蝶衣想着和师兄演一辈子的戏,遇到懂京戏的日本人欣喜不已,全然忘记了对方的身份;文革期间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信念直至破灭。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看着爷爷的信,惦记着答应十三燕的事:给唱戏的争一点地位。第三,丰富的影像语言。两部电影都生动鲜明地表现了北京的风俗特色、梨园行的门规风气。火爆的京剧舞台、斑斓的京剧戏服和脸谱展现出了独特的东方韵味。一些经典剧目的再现也让观众大饱眼福,欣赏到了京剧艺术的永恒魅力。
二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些相同点,很多人将《梅兰芳》称之为陈凯歌《霸王别姬》的再次回归。确实,基于上述理由,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用心看完电影之后,我们可以看到,种种相似外衣包裹下的这两部作品,在很多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首先,在电影所要传达的主题意蕴上,两者的着眼点是不同的。
《霸王别姬》是陈凯歌电影转型的开始,与此前他所拍摄的电影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主要表现在从原先对于民族文化大格局的思索,转化为对个人命运的关注。在这部影片中,个人命运始终是与悲剧联系在一起的,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蕴含着多重悲剧主题。首先,“英雄”形象的毁灭。在影片里应该是指在舞台上扮演霸王的段小楼。从小豆子刚进戏班被人欺负,他挺身而出给予帮助和保护;到后来将妓女菊仙从困境中解救出来,这些都足以证明他身上具有英雄的气质。但是随着影片情节的发展,无论是小豆子还是菊仙,他们渴求受到英雄保护的梦想通通被打破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结局是夫妻之情、兄弟之爱被生生地斩断,形象也随之破灭。其次,理想主义者的从一而终。程蝶衣一方面执着于对段小楼的爱,另一方面坚定于对京剧艺术的追求。但最终段小楼娶了菊仙,致使程蝶衣爱情的理想破灭。文革中,京剧艺术被肆意地践踏,他心中完美的艺术世界被玷污,一切都在吞噬着他心中最后的坚持,他终于不堪重负,以自虐的方式出卖了自己的灵魂,粉碎了自己的人生信念,自此一个理想主义者彻底被毁灭。最后,是关于背叛。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段小楼身上,一开始是对程蝶衣的感情背叛,当然他并不认为娶了菊仙就是背叛。因为程蝶衣对他强烈的感情依恋,段小楼认为那只是简单的兄弟之情,但他最后连兄弟之情都放弃了,却是真正意义上的背叛了。在文革中的言行,则是段小楼对于妻子菊仙和京剧艺术的双重背叛。
《梅兰芳》可以称之为一部人物传记类的影片。陈凯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经这样说过,“这部人物传记片更希望表现的是梅兰芳伟大背后平凡的一面。”所以电影的主题是清晰的,不仅要将梅兰芳先生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展现给世人,更要将其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塑造,他如水的性格,他的隐忍、包容、抗争、恐惧和坚韧。但是梅兰芳不同于程蝶衣,他是活生生存在过的,故事的主题太过清晰,导演再有思想也不能强加于梅兰芳身上,陈凯歌只能尽量用诗意的手法来拍摄一部传记影片。从这一点上看,在主题意蕴上,两部影片的深浅就立显了。
其次,两部影片的差异更表现在叙事结构上。
《霸王别姬》采用了多视角的叙事结构,主要体现为片中有戏,戏中有观众。陈凯歌借用京戏《霸王别姬》作为电影的名字,观众看到名字就会产生熟悉感和好奇感,对电影产生了期待的心理,从一开始便拉近了观众与影片的距离。导演将舞台叙事和台下叙事相结合,舞台叙事是指电影中主人公在舞台上表演的戏曲《霸王别姬》,正是因为程蝶衣沉浸于舞台上虞姬的角色,不满足于舞台上短暂的感觉,希望在台下现实生活中和“霸王”过一辈子,以至于最后以自己生命的代价真实地重现了历史的一幕,自此舞台和银幕合二为一了。
《梅兰芳》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结构,是与顺序性叙事时间相对应的戏剧式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将戏剧冲突作为电影结构的基础,按照戏剧冲突展开的规律,遵循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布局方式,依次展开冲突的动作历程。影片一开始就围绕梅兰芳和十三燕打对台的冲突展开,其后是梅兰芳和孟小冬的情感冲突,再后来是梅兰芳和邱如白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是蓄须明志同日本人的对抗。在每一段故事发展里面围绕着一个矛盾冲突,从而得以展开。这样的叙事结构比较稳妥,也比较适合传记类的影片,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人物、事件一一呈现给观众。但是传统的叙事结构比较单一,而多重叙事结构更能表达导演的电影观念。
三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何在?
一部电影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它的最终形成和社会时代背景、导演、编剧都有关系。这两部影片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那么时代背景和导演思想、风格的变化及其故事内容是这两部影片存在差距和差异的根本原因。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
在九十年初,作为“第五代”导演之一的陈凯歌继承了前几代电影艺术家的文化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力图从纵向和当代视角出发审视中华文化和历史,体现“对人性、人情之真的严峻逼视”[3]。陈凯歌曾说:“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是我的一种自觉的选择。”[4]在这样思考的基础上拍摄的《霸王别姬》是陈凯歌在电影创作中积极探索下的厚积薄发。纵观这部影片,陈凯歌对于历史、文化、个人命运的思考超过了单纯的影像美学观念,进入了一个更为游刃有余的、也更为大众接受的历史叙事、情感叙事、命运叙事阶段。电影情节极具张力和紧迫感,将写意的绚丽崇高与写实的悲悯细腻融为一体,从而建立起属于艺术家个人的更为宏阔辽远的历史情怀和人性殿堂。
相隔了十五年,如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