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文学评论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作品教学浅谈

  美术大师吴冠中说过:“鲁迅先生是我的精神之父。”作为思想大师和语言大师,鲁迅先生不仅影响着吴冠中这样大师级人物的成长,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学生的成长。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以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共选入鲁迅作品六篇。这六篇文章分别是小说《社戏》《故乡》《孔乙己》,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散文诗《雪》。另外散文集《朝花夕拾》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名著推荐与阅读”中要求学生阅读的六部名著之一。
  一、花芬芳——独到的语言和深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刻的思想
  鲁迅有驾驭语言的杰出才能,他的语言高度凝练、含蓄、形象和鲜明,经得起推敲、分析、咀嚼。他善用丰富的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的外貌、性格及客观事物的特征进行描写,把对象表达得生动、细致、鲜明。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风景描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肥胖”“轻捷”等形容词、“吟”“伏”“窜”等动词的运用,把这些小动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作者对闰土、杨二嫂等人肖像的白描手法运用得也极为传神。
  他善用一些看似矛盾的词语,其实是精心的构思所成。《孔乙己》中有这么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又是“大约”,又是“的确”,一对看似矛盾的词语,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孔乙己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用手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再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又未听到任何关于他的消息,人们只能猜测他“大约”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酒店喝酒时,腿已被打折,几乎失去了活动能力,更不用说谋生了。他无亲无故,无依无靠,一个年事已高的老人,在当时冷漠无情的社会中,只有死亡的必然结局,所以用“的确”。同样,作者在《藤野先生》中感慨道:“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句中前后两部分的内容本身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作者却偏要让它们组合在一起.从句子内容上看也构成了矛盾语言。作者正是特意用了这个本来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了民族自尊心受到伤害之后极大的愤慨和对那些别有用心的日本青年的强烈谴责,极好地表达了自己深重的爱国之情。
  他善用虚词,常常在一个段落里,甚或一句话中大量使用虚词,以适应他丰富的思想与情感需要。如《故乡》第四段中短短的一百多个字里就有“但要……却又……于是……本也……虽然……也未必……只……因为……本……”等副词和连词,表现出作者对故乡复杂的情感。由于语言的精彩与独到,在这六篇文章中有很多名段,值得读者细细品味。
  教材中有五篇文章的片段要求学生背诵,如《社戏》一文中“两岸的豆麦……眼前了”一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夏天的百草园”一段,《故乡》一文中描写闰土外貌的三段文字以及课文最后三段,《藤野先生》中“但不知怎的”一段,《雪》一文中的最后三段。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他的思想性在教材所选的六篇作品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等篇目,写“我”回忆少年生活片断——百草园生活、平桥村生活、月下刺猹。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把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趣,表现了少年时代的“我”是如何热爱生活的,指引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大自然无穷的热爱。
  2.对淳朴劳动人民的歌颂。教材中长妈妈、六一公公、闰土等这些人物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典型形象。虽说他们在封建传统的束缚下失去了生命的活力,精神变得麻木了,但他们纯朴、善良、热情、在困苦中热爱生活的性格,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这也是作者对他们大力歌颂的原因。
  3.爱国主义思想和斗争精神。《藤野先生》叙述了鲁迅弃医从文源自内心那份深深的爱国之情,表现自己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祖国前途的痛苦思考。《雪》抒写的是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和光的赞颂,显示了作者在黑暗中渴望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4.反封建的思想。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描写,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孔乙己在人们的嘲笑声中走向死亡;少年时代的好朋友闰土长大后叫“我”老爷,变成了像牛马一样的“人”,这些都是封建制度的结晶体。文中表现了作家对封建社会的控诉,表现了作家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学习鲁迅的文章,会使学生积累很多语言元素,更好地运用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鲁迅的文章,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感悟鲁迅的人生追求与人格魅力,激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二、彷徨过——鲁迅作品怎么教
  在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的教学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学

生对鲁迅的作品兴趣不大,中学校园里时下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在“第四届鲁迅论坛”上,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称,学生反映鲁迅的部分作品很难懂,有的教师甚至说:“鲁迅作品几乎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块鸡肋。”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也很苦恼,问题出在哪里?鲁迅的作品到底是不是鸡肋?到底是鲁迅作品有问题,还是中学语文教育本身有问题?在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反思,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也在探究教学鲁迅作品的方法,让学生亲近鲁迅、走进鲁迅的作品,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1.让学生全面认识鲁迅先生。在学生的认识中,鲁迅只是一个生活在历史中的战斗者。对于学生来说,他缺少了血肉,难以让学生认识到今天学习鲁迅的必要性。中国教育学会顾明远会长感叹,很多老师一上鲁迅的课,就先介绍鲁迅的战斗精神,要他们攻克学习堡垒,让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一提鲁迅,学生们就会联想到一个横眉冷对的老头儿,这怎么能让学生喜欢鲁迅的作品呢?我们应当重新审视教材,把鲁迅先生当作可敬可爱可信的人来解读、来接受,六篇作品中有表现对朋友之情的珍视,有表现对老师的尊敬,有表现对家乡的温情,有表现对美好童年生活的留恋,有表现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和挚爱,让学生感到鲁迅不是一尊神像,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大丈夫。
  2.降低教学要求。鲁迅作品距今年代久远,主题深邃曲折,语言含蓄艰深,而学生对鲁迅所生活的时代缺乏了解,自身的社会阅历也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读鲁迅、教鲁迅都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允许一些不求甚解的部分。过高的要求反而会让学生对鲁迅作品产生排斥心理。
  3.改进教学方法。记忆中,儿时的我在学鲁迅的作品时,除了背诵就是默写;课堂上,教师的“谆谆教诲”让我把思绪交给了远方,对鲁迅先生的作品丝毫没有什么好感。今天的教师应当把课堂的主导地位还给学生,引领学生认识作品的整体美,避免死记硬背,重视感悟鉴赏,把作品放心交给学生去阅读。
  三、呐喊着——让学生走进鲁迅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先生:“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在今天接吻门、飞机门等成为热议话题的校园里,在世俗名利充斥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教育已经走了太多的歧路。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与能力,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思考,让学生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只有周杰伦,没有鲁迅,那只有迎合没有引领;只有金庸没有鲁迅,那只有虚幻没有真实。没有“鲁迅们”的日子,我们的中学教育还有什么意义呢?今天,很多人质疑鲁迅先生的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必要性,我要呐喊:中国文化史上不能没有鲁迅,中国文学史上不能没有鲁迅,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更不能没有鲁迅。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学误区及矫正
    从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插图谈开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