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莫言、苏童等作家就多次使用过这一叙述方式,展锋同这些作家的共同处是,“我”并不受身份的限制,可以如幽灵般来到任何历史时段的故事中,不加说明地进行真切描述。但展锋显然会遇到更大的挑战,因为他要完成的是一部历史长卷的叙述,是一次大规模的讲述。而其他作家一般只是在中短篇小说中采取这样的方式。我的阅读印象是,就其事先确定的叙述方式而言,展锋面对的几乎是一个完不成的任务,难度太大,特别是他要叙述的不是“意识流”、不是个人意念,而是承载着社会与历史内容的现实故事。展锋的叙述能力超出了我的想像,他已尽了最大可能。叙述视角的制约与其带来的艺术效果是同时并存、不可剥离的,这已是一部完整的、成功小说的标志。试想,如果除去这个固执的、自信的、冒险的叙述人,历史的脉络或许会更清晰、故事的现实强度会更加强,但其灵动性和个性风格就会大幅度缩减。这或许正是这部小说值得人玩味的地方。
《终结于2005》的另一个特征也是与叙述方式相伴而来的。小说故事程度不同地涉及到叙述者对家族伦理的态度。我们知道,上世纪90年代先锋小说的很大一个标识,就是从叙述上颠覆了传统的伦理规则,后辈人可以在小说叙述中大胆描述父辈、祖辈的性爱经历,这种无限放大的涂抹为小说的伦理观念带来新的刺激和冲击。整理:WWW.11665.COM 。
展锋小说也有这样的特点,当然,我认为他的写法还是带着收敛进行的,有限度而又小心翼翼,达到了同先锋小说一样的感觉或效果,但并不让人产生“不肖子孙”的印象。小说经常会用一些特别的描述来展现先辈的“风采”,其中也有不无完整的情爱描述。这部小说从总体上看,语言风格在平实中略带一点俏皮与诙谐,而且这种风格从开始到结尾相对保持一致。这样一种语言风格使小说故事变得更有动感、易变和多样,生发出一些特别的意味。这也是小说难得的一个方面。
古典的终结
□胡 平
2005年的终结,结束于一幅乡村巨变的当下图景,展锋的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与广东其它一些创作相似,主旋律色彩浓郁,确切贴近现实与改革,大结局则落足于一个新时代的启端。
但这部作品的主旋律倾向更为隐蔽,它以家族史的面貌出现,更像是一部典型的乡土题材创作,重在描述农民与土地上的农民,也描述农村宗法社会的延续,这就相当地扩展了作品的内涵,其意义不局限于社会价值,更触及南中国农民的繁衍史和精神史,表达出人类的某种存在本质。给人的印象是它的现实描写中现实感并不很强,就是说,并不很使人沉浸于具体现实情境与现实情绪中(实际上,在史诗性创作中对于各个历史阶段的过于逼真的刻画未必是好事),这是由于作者始终将注意力投放在叙写永欣村村民的精神特质和命运轨迹上,致使现实仅仅成为历史的过程。这种方式使这部作品具有突出的统一感和内在张力,体现了作者纯文学意识的成熟,也决定了这部小说不俗的艺术品格。
鸟瞰全篇,作者的构想是成功的,故事主要围绕姬姓家族五代人与土地的关系展开,因此将祖先的生存斗争、土地革命的风潮、土地的再分配直至乡土农村的消亡贯穿连通起来,使小说获得足以展示农民历史命运的广阔空间和概括格局。这部作品无疑使人们更加切肤地体味到土地对于普通农民意味着什么。直至篇末,村支书“大伯”将全村人安妥为城镇居民后,自己仍然保留了村民身份,转去仙岭村落户,终结的一笔再次提醒了整部作品的意境。我们看到,小说中包括了大量男性生殖崇拜及两性关系的描写,全书自矗立的九龙柱和树丛里的野合写起,以后不绝如缕,凡男子多涉及性能力,有暗示多涉及性联想,而作
转贴于论文联盟 http://
者用意正在于借人物之口说出过的:在这里女性是作为土地的象征而存在。就是说,书中的性符号与农村意象不可分割,女人与土地、男人与耕种、生殖与种植、繁衍与收获、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都被相当程度地融合为一,构成完整和自给自足的生存图景,作者的主要劳动,就在于精心描绘出了这幅亘古不变却终于发生改变的古典图景。
但是,这部鸿篇巨制的主题显然还不局限于农人与土地,否则,便难于解释为什么写出了88万字。
当代长篇小说创作在主题与题材的处理上不断发生着变化,就主流而言,开放型结构已基本上替代了封闭型结构,多数作品不再设置总体悬念和主导事件,不具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重点线索,大体依靠生活流的自然形态推进内容,取得的明显效用是更趋向于极致地保持了生活面貌的本真性状。《终结于2005》是具有此种审美形态特征的创作,它的主题其实无比宏大,大[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literature/wxpl/135228.shtml]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