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网络民族主义 互联网 网络媒体
[摘要]:网络民族主义是近年来中国现实政治通过互联网传播平台展现出的一个显著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发生在中日、中韩间一系列网络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及特点。文章指出,形成中日民族主义冲突的原因,主要由于历史问题和现实政治的摩擦,而今年以来中国网民表现出的“反韩”、“厌韩”情绪高涨表明,文化因素亦是导致民族主义冲突的重要成因。文章指出,网络民族主义是一柄双刃剑,因此,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网民应更加成熟,不要随意玩弄民族主义;中国网络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应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并坚持正确的评论立场以引导舆论,绝不挑逗和操弄民族主义
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族主义呈现日益高涨的局面,不论是在舆论形成方面,还是在推动民众在现实中采取行动方面,都达到令中国政府和对象国政府、媒体及民众高度关注的程度。我在2004年5月发表的论文《中国互联网上的民意表达》(提交5月在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中,指出中国网络舆论的指向有两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对外呈现民族主义,对内呈现批判现实主义,而“对网络民族主义和网络批判现实主义这两种倾向、表现形态以及与其他因素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是网络传播研究者的一个长久课题。”
中国与日本、韩国同处东亚,不仅相互间是近邻,有着长久的历史交往,而且今天同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各自重要的作用,因此,任何一方都将对方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来考虑和处理双边关系。近年来发生在中、日、韩网络上的一系列事件,让我们看到:一方面,中日、中韩关系的好坏以及涉及双边关系的重要事件决定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发生和强度;另一方面,中日、中韩间关系关系的发展与正常交往,也常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干扰,如近来中国网民强烈的“反韩”、“厌韩”情绪的表达,便是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本文试图通过对发生在中日、中韩间一系列网络事件的观察,分析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特点,以及在对日、对韩上表现出的差异,从而描绘出当代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种网络现象和一种社会政治现象的轮廓。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及研究观点
(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
刘军宁在《民族主义四面观》一文中指出:民族主义“强调特定民族的具体文化传统的殊别性,强调民族利益至上,保护和传承其民族的固有文化传统和疆界的完整。”他根据民族主义在现实中的体现,更明确地说道:“民族主义与其说是一种政治学说、意识形态,不如说是一种情绪,或者说是一种情绪化的意识形态,是影响过当今所有重要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注1】
自从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以来,强烈的民族主义一直是中国人民共有的情绪。尽管今天已进入全球化时代,但任何一个国家在处理国际问题或国与国双边关系时,都必然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依然是民族主义高扬的时代,因此中国也不会例外。1996年《中国可以说不》的畅销,表明了民族主义在中国大陆民间的全面升温。
随着中国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增长,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迅速崛起表现出不安,由于各种原因(如历史问题、主权问题、经贸问题、文化问题等)与中国的冲突和摩擦持续不断,因而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形成的舆论往往通过网络最集中地表现出来。
由于民族主义不依赖繁琐理论,最能抓住普通民众的心,当它在当代一旦与草根表达、快速传播的互联网相结合,无疑便成为一种天然“绝配”,大大增添了民族主义的扩张力和能量。故在我看来,民族主义与互联网结合而生成的“网络民族主义”可以双向定义:①基于互联网传播的民族主义言论、情绪和思潮;②表达、鼓动民族主义情绪,制造、扩散民族主义舆论,并在某些情况下推动现实行动以达到预期目的网络传播行为。
2003年国内国际一系列重大事件在中国互联网上掀起轩然大波,由此当年被视为“网络舆论年”。其中,在中日关系上,接连发生的以下事件使中国网民的“反日”情绪达到高潮: 2003年6月,国内民间组织为宣示主权首次发起登上钓鱼岛活动遭到日方强力阻挠;8月,京沪高速铁路技术方案计划使用日本技术;8月4日,齐齐哈尔发生侵华日军遗留毒气弹伤害中国民众;9月18日(这一天被中国人视为“国耻日”),日本游客集体赴珠海嫖娼;10月29日,西北大学日本留学生在演出时丑化中国。这些事件引起中国网民的强烈反响,甚至导致民众上街举行抗议行动。于是新闻媒体敏感捕捉到网上出现的这一股强势思潮,“网络民族主义”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并成为一些媒体报道及学者评论文章的标题。如当时的代表作有:《国际先驱导报》刊发的报道、文章《网络民族主义发轫 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记者:韩轩,2003年09月19日)、《网络民族主义掀开中国民族主义新篇章》(作者:李慕瑾,2003 年9月23 日)、《南风窗》刊发的文章《近看中国正在掀起的网络民族主义》(作者:杨锦麟,2003年10月16日)等。特别是,毒气伤人事件发生后,“爱国者同盟”等7网站立即发起“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并于9月18日把对日索赔《联合声明》和打印出的4000多页百万网民签名递交给日本驻华大使馆,借助网络的力量成功地在外交领域直接表达了中国民意。《国际先驱导报》的评论指出:“在中国民众参与权不断提升的今天,(网络民族主义)势必会对政府决策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注2】因此,从2003年起,“网络民族主义”便成为观察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风向标,国际上,特别是当事国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指向及走向,便成为高度关注的对象。
(二)有关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点
王军在《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一文中指出,有关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有四种典型观点。“观点一,网络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较消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狭隘的民族主义,特别是“愤青”在网络上极端的言论。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观点。观点二,网络民族主义表现为较积极的层面。这种观点将网络民族主义界定为一种爱国主义行为,即以网络为平台的爱国主义和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和行动。此观点往往是因应第一种观点而产生的。观点三,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在网络上宣泄民族主义情绪,进而描述其积极和消极影响。观点四,“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中获得了充分的表达平台,从而获得表达途径与相关目标的实现。这种观点只强调网络民族主义的表达特征,并不对网络民族主义做价值判断,只进行现象描述。”【注3】
国内学术界在评价网络民族主义时,时常发生不同观点的交锋。如2005年2月22日,人民网刊登清华大学刘江永教授的文章《谈中日政治关系冷淡的九大症结》,其中一个观点认为“就中国而言,国力毕竟远未达到美国的程度,对日‘情绪化’和‘理想化’均无助于中日关系的改善。”随后作者对“网络民族主义”和“对日新思维”各打五十大板,5月24日,署名“观沧海”的作者随即在“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发表《驳刘江永“网络民族主义”观》一文,文章指出刘文“实际是将‘网络民族主义’等同于狭隘民族主义了,可网络上难道只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吗?这恐怕是对许多出于朴素的情感或本着理性、客观态度,在网络媒体表达或倾述民族主义者所不能接受的。”“网络民族主义”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思想,虽然可能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点破坏作用,但远没有日本某些既定方针政策更伤人害人。‘网络民族主义’的作用,更多的是积极地表达了民间的感情,体现了朴素的民意,形成了内部的团结。”
在我看来,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多种表现状况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如即使在同一事件中,有的网络言论表现出极端、狂热、偏执,有的网络言论则表现出客观、冷静、理性。又如,尽管在使用“网络民族主义”概念时,多少都带有一些贬义,使用“网络爱国主义”的表述时具有褒义,但在很多情况和事件中,网络民族主义与网络爱国主义又是可以划等号的。如针对外国侵犯中国主权、损害中国利益的事件,如针对国外反华势力支持台独、藏独、疆独分裂活动的事件,当中国最广大网民为维护国家主权、利益和尊严而发自内心的表达时,这种情况下更准确的概括应为“网络爱国主义”。至于在现象观察、问题研究时,我则十分赞同王军文章中提及的第四个观点。
二、中日、中韩关系中的民族主义冲突及在互联网上的呈现
(一)中日、中韩民族主义冲突的成因
民族主义既然是在国家涉外事务时发生的,因此,国与国关系的好坏是民族主义产生与否的大环境。形成中日、中韩民族主义冲突,主要有两个成因:一是历史问题,二是现实问题。
众所周知,历史问题始终是中日关系中的症结,由于日本侵华战争对中国造成的灾难,中国民间普遍存在的仇恨情绪是不难理解的。长期以来且时至今日,普通中国民众谈及日本和日本人时,“小日本”、“日本鬼子” 的蔑称常脱口而出,便是例证。因此日本首相和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修改教科书、否定南京大屠杀、不理会中国劳工、慰安妇的索赔要求等事件,必然会一次次挑起中国民众的愤慨。中韩之间没有历史问题的沉重包袱,两国建交后关系始终良好。朝鲜半岛曾遭受日本的殖民统治,由于相同的历史经历,中国网民甚至非常欣赏和佩服韩国民众对日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主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对朝鲜人、韩国人也有“高丽棒子”的蔑称,其来源之一据说是“日本在吞并韩半岛之后,通过满洲地区向中国发动侵略,而部分韩国人(当时国号为“大韩帝国”)则作为日本的傀儡手里拿着棍棒欺负中国人。中国人当时把日本侵略军称为“日本鬼子”,把日本的傀儡——韩国人称为“二鬼子”。考虑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认为“高丽棒子”的词源与其是有一定关联的。”【注4】历史的因素随时会在现实问题中发酵,这是民族主义的特点之一。
在现实问题方面,主权之争往往是引爆民族主义的导火索。如中日间有钓鱼岛争端,有大陆架(东海油气田)归属争端等。中韩之间,本来没有领土争端,但近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2007年1月31日,在长春举行的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女子3000米短道速滑接力赛的颁奖仪式上,获得亚军韩国队的5名运动员突然打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标语(临时用7张a4纸写就),引起舆论大哗。“领土问题是一个最容易激起民族感情的事情,也是最需要理性判断的事情。因为族属和血缘,你的立场有可能事先就被预制了。由此导致的非理性行为,有时候会酿成巨大的灾难。”【注5】此外,在双边交往的各个领域中,任何带有辱华意味的事件,如2003年12月发生的丰田霸道车石狮敬礼广告事件等,随时会引发中国网民的愤慨情绪。甚至国内被视为丧失民族气节的媚日事件,如2001年12月演员赵薇身穿日本军旗装、2002年马立诚提出“对日新思维”等事件,也同样不会为大多数中国网民容忍和接受。当然,双边关系中的一个积极事件也会产生良好影响,如汶川大地震后,日本救援队及时赶到现场,他们在救援中对中国死难者的尊重,便赢得了中国网民的高度评价。相反,韩国部分网民在汶川地震后发表的幸灾乐祸的言论,则引起中国网民的极度愤慨。尤其是韩国sbs电视台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将开幕式彩排细节公开播出,更是被中国网民视为不守诚信的卑鄙之举。在观察网络传播的状况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个具体事件往往是促成网络民族主义陡然高涨的重要因素,尽管随着事件的解决,相关的舆论会减弱、消失,但对网民的认知产生的影响则长久存在,因为网民会“点点滴滴记心头”,这种“累积效应”又会在下一个事件发生时显现出来。
(二)文化因素引发中国网络民族主义
以往引爆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因素,主要是政治因素。但是今年以来,中国网民表现出的“反韩情绪”、“厌韩情绪”表明,即使两国关系总体上是良好的,但也会基于文化的因素导致网络民族主义的高涨。近来出现的“反韩”、“厌韩”情绪,不仅只是在中国大陆,而且包括香港和台湾,可说是全球华文网络不约而同的相互呼应,这显然只能从民族认同、文化认同的角度加以解释。
近期,中国网络乃至全球华文网络上的“反韩”、“厌韩”情绪表达,根源在于文化之争。中、日、韩在历史上均属汉字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这里所说的文化之争,不是指不同文化之争,而是指文化发源、文化成果及技术发明权“第一”之争。
20世纪中后期,韩国经济起飞后,在国际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增,这就使它急于树立本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包括韩国政府1970年下令取消汉字使用、2005年将首都名称“汉城”更名为“首尔”这样的大动作,都是这一心态的反映。中国历史悠久,古代文明灿烂,被视为日、韩两国的母体文明,中国人自然对日、韩有一种文化上的优越感。因此,近年来因文化因素而导致中、韩关系中出现麻烦,实质是两国各自民族主义的一次碰撞。这种碰撞当然不是一天、两天,更不是一件事、两件事。如韩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韩国是古代雕版印刷的发源地,2004年又对高句丽王国的历史定位提出了强硬的挑战,2007年在新编初、高中韩国史教科书中把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的起始时间提前了1000年。尽管“韩流”强劲,韩国影视剧在中国也很受欢迎,但韩国影视剧中涉及中、韩历史时进行歪曲、篡改的情节也不少见,最甚者是2007年韩国mbc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朱蒙》,主题明显是借高句丽问题将矛头直指中国。近年来,韩国不少历史影视作品给中国民众留下的一个印象是,原本是从中国传到韩国的东西,怎么成了韩国发明的。2005年韩国把江陵端午节申报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一事,也极大刺激了中国民众。
在涉及国家主权、民族利益等问题时,网民往往采取铺天盖地的激烈对抗动作,如签名、上街等,而涉及文化摩擦等层面的问题时,网民则往往通过“温和”的手段来“搞臭”对方,如恶搞、谣言等,显示出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斗争方式的特点。由于中、韩两国关系总体始终良好,因此两国网民的一次次摩擦,没有发展成具有震动性的网络大事件,中国网民更多地是以“恶搞”的形式贬损对方。于是中国四大发明成为韩国发明的帖子、中国历史名人如老子、孔子、孙中山等人都具有韩国血统的帖子在内地、港台乃至海外华文网络上广为流传。一些新闻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上述恶搞帖子未加辨别便转而报道,结果形成了影响广泛而后果恶劣的假新闻。如,6月1日,台湾《中国时报》刊发了《韩国人称释迦牟尼是韩国人》的报道,文中写道:“韩国的文化扩张活动又有新发展。继把说老子、孔子说成是韩国人,韩国现在又说释迦牟尼是韩国人。”7月31日《新快报》(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国际新闻社会版头条报道:“韩国《朝鲜日报》报道孙中山是韩国人”。8月17日,美国泳将菲尔普斯夺得第8枚金牌,成为北京奥运会上最瞩目的明星,东北网于当天便刊发了一则报道《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菲尔普斯其实有韩国血统》。
三、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表现形态
(一)表达情绪
当两国关系中发生冲突和摩擦事件时,网民的情绪表达是网络民族主义最重要的形态。在中国近期出现的“反韩”、“厌韩”氛围中,一个网民的帖子很具代表性:“说到底,小小韩国是中国以前的藩属国,要想让中国人彻底尊敬它是不可能的。韩国对于中国来说不值一提,没有了韩国对中国毫无影响。各位如果看到望京、威海、青岛和张家界的韩国游民以及各开发区韩国企业如何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就知道他们有多可恶和可笑。这以前的属国目前的嚣张实在是让人不能容忍的。由此看来中国人的厌韩情绪是再自然不过。”【注6】中国网民在情绪表达时,除了文字使用蔑称、脏话进行谩骂等发泄外,还使用合成(ps)图片及音频、视频等手段进行讥讽恶搞。如中国网民针对韩国运动员在亚冬会上打出“白头山是我们的领土”照片,立即利用ps技术进行“恶搞”, 我搜集到的就有20多幅,其中将标语改为“为中国人民服务”、“火星也是我们的”、“韩国人真的很贱”、“忽悠,接着忽悠”、“高丽是中国属国”等,不一而足。
(二)制造舆论
不论是情绪表达,还是观点表达,论坛(bbs)、新闻跟贴、贴吧等是供网民使用的最重要表达平台,也是网络舆论快速形成、能量集中最重要的“公共场所”。值得注意的是,近来中国网民频频制造和散布谣言,成为大造舆论恶搞韩国的一种新手法。谣言通常盗用新闻媒体和相关机构、专家的名义,以增加其可信度。如“孙中山有韩国血统”的网络谣言,是盗用韩国《朝鲜日报》的名义,而文中的“韩国成均馆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朴芬庆”,完全是为了取信受众而造出来的,成均馆大学根本就没有朴芬庆这个教授,历史系也从来没有人写过这方面的论文。再如,9月又一则耸动的帖子在中国网站上流传,源头为一名网民于9月12日在中华网上贴了《韩国要对中国开战,太狂妄了》的文章,此人自称内容援引香港大公网(《大公报》网站),称:“韩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83%的韩国人希望与中国开战。”事实上,韩国根本就不曾有过上述的民意调查,当然也不会有相关报道。
(三)组织游行
互联网可以提供给民族主义者一个组织、协调的平台,如果没有互联网作为沟通渠道,这些组织和活动根本没有条件和空间运作和发展。互联网及手机等新媒体,如今不仅仅是新闻信息的传播者、不同意见的表达者,而且已成为集体行动的组织者。如,2005年4月在中国多个城市举行的反日游行示威,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例证。2月28日,美国多个华人团体率先发动反对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百万人全球签名”活动。随着3月中旬内地众多网站加入,才真正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签名活动,人数很快突破4千万。与此同时,抵制日货等动员信息也通过网络、手机广为传播。时至4月初,各种因素已造成部分民众的情绪处在“箭在弦上”的状态,一旦有人号召和带头便会走上街头。如果回顾一下中国国内由涉外因素而造成的游行事件,可以看到传播手段的发展和普及在其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网站、论坛(bbs)、qq群组、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手段的复合使用,使点对点、点对多点的通讯及信息传送能够迅速扩展为多点对多点、多点到面的信息传播,产生出一呼百应的动员组织效果。
(四)黑客攻击
黑客攻击是违法行为,但当两国关系发生冲突和摩擦时,网民往往还是会采取这一极端行为。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中国黑客对外发起的群体性攻击先后发生过六次,其中两次涉及到对日攻击。一次是在2000年1月,起因为日本右翼在大阪集会否定南京大屠杀;一次是在2001年2、3月间,起因为中日两国关系间的一系列摩擦,如三菱车事件、日航事件、教科书事件、《台湾论》事件、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等。从这六次攻击看,中国黑客都是在当时政治事件的背景下,基于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怀的一种反应,为此,他们也自称为“红客”,以示区别于一般的黑客。【详见本人2005年所写的《告别中国黑客的激情年代——写在“中国红客联盟”解散之际》一文】尽管后来中国黑客大规模的对外群体性攻击没有再出现,但一遇到刺激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者的事件发生时,黑客攻击仍难免不会发生。2004年7月,韩国媒体报道,“通过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企图进行黑客袭击的事件日益剧增。截止到今年上半年,接到报案的源于中国大陆的企图进行黑客袭击的事件是去年一年的17倍”。【注7】。同样,怀有民族主义情绪的韩国网民,也对中国的网站进行黑客攻击,据韩国媒体报道,国学院和国学运动市民联合会于2004年7月27日通过各门户网站呼吁网民29日对中国一些重要网站发起群体性攻击,行动名称为“e-click运动”,目的是“把中国掠夺我国历史的野蛮行为公诸于世”。【注8】
四、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影响
(一)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网络传播是无国界传播,因此网络民族主义的不当言论必然会破坏两国和两国人民间的相互信任、和谐交往。近年来,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令日、韩感到忧虑。如2003年12月30日,日本《产经新闻》刊登的一篇文章《日中关系出现新现象》中写道:“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反日网站在迅速增加。从大型反日网站“爱国者同盟网”扩展出来的链接包括主页在内就有70多个。他们通过在官方网站上有组织地发表评论,已经对官方媒体的论调和中国政府的对日外交政策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大部分的中国反日网页都是最近两年才建立的,从公开的会员数量推测,“经常性会员”大概有10万人左右。”(载《参考消息》2003年12月31日第8版)又如2008年8月20日,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刊发了记者李光会所写的报道《中媒又造谣:韩国主张菲尔普斯有韩国血统》。文章最后说:“把奥运会游泳八冠王菲尔普斯都主张成拥有韩国血统,韩国人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歪曲历史的不知廉耻的民族,该报道的目的应该就是为了损毁韩国在国际上的形象。”韩国《中央日报》基于“最近在中国国内,通过互联网的反韩、嫌韩情绪正在迅速扩大,为了探寻中国国内反韩情绪的原因及其对策,本报以103名居住在中国的韩国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了一项紧急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约68%的被调查者认为“‘反韩情绪正在超出了网络而逐渐向整个中国社会蔓延’,约60.2%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不及时化解,反韩情绪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注9】韩国媒体指出:“随着中国人的反韩情绪为韩国人所知,韩国国内盲目的反中舆论也随之扩散。naver、daum等门户网站上出现了数十个反中国站点,会员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如果这种形势继续的话,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情感上的裂痕会加深。”【注10】
(二)中国政府与网络民族主义
人们在评述互联网的正面和负面作用时,最常见的是将其比喻为“双刃剑”。网络民族主义也是如此。外国新闻媒体在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进行观察时,始终非常关注中国外交政策的执行及某一项具体谈判,是否受到网络民族主义的压力而有所改变;或是在中国与他国发生冲突或摩擦时,政府是否默许,乃至操纵网络民族主义。就我个人的观察,中国政府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爆发时,需要提供释放这种情绪的渠道和空间,并在一些情况下对某些原有决策做出调整,如2003年网上展开了反对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铁路采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的签名行动,一周时间内就有约8万人签名,结果政府年内作出决定的计划因此搁浅。但从国家大局出发,政府更多考虑的是要防止极端情绪演变为极端事件,并对已露出苗头的事件进行有效的控制,不希望由此对两国关系带来大的损害,不希望由此对既定的外交政策产生进行改变,更不希望由此破坏国内社会的稳定。网络民族主义的过激言论,尤其是网民试图通过网络、手机等手段进行鼓动、组织集会、游行等活动,政府更是明令禁止。如2005年4月21日,公安部就部分地区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发表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未经公安机关批准,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发起组织游行示威的,也是违法行为。希望广大群众和学生依法办事,不要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示威活动,也不要利用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传播鼓动游行示威的信息”。新闻媒体也会在关键时刻进行正面舆论引导,要求民众要理性表达爱国主义。如2005年4月,当中国一些城市发生反日游行示威时,人民网于4月16日发表新闻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该文获得2006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时进行了有力的网上舆论引导。在以后发生类似事件时,可以发现均采取了同样的处理模式。
结语:
(一)互联网的全球传播特性,使得任何一国网民的不当言论都会迅速被他国网民获知。因此,任何一国的网民发表言论都应理智、负责。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网民应更加成熟,避免为丑化他国制造网络谣言,避免动辄以蔑称、脏话进行辱骂,避免在他国发生灾难时表现幸灾乐祸(如2008年2月10日韩国第一号国宝崇礼门被烧毁后,中国网民发表的一些不当言论曾激起韩国网民的愤慨),不要随意玩弄民族主义。
(二)将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融于一身的网络媒体如今在国际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加强不同国家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进行报道时,要确保新闻信息来源真实可靠,确保新闻事实准确无误,并坚持正确的评论立场以引导舆论,绝不挑逗和操弄民族主义,这也正是网络媒体专业素质的体现。2007年3月,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创办了《中日网络对话》活动(该活动冬季对话《青年,中日友好的未来》获得2008年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两国嘉宾分别在北京和东京两地进行对话,同时让两国网民也参与其中,共同探讨两国文化的异同及两国民众相处之道。这一创新的网络传播方式,为中国网络媒体界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宝贵的经验,显示了网络媒体发挥自身优势,对舆论的形成和引导更主动、更富建设性。
[注释]
1. 刘军宁,《民族主义四面观》,载刘军宁的博客专栏,2008年5月12日http://www.blogchina.com/20080512529582.html
2. 韩轩,《网络民族主义发轫 百万签名递交日本驻华大使馆》,载2003年09月19日《国际先驱导报》
3. 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提交2006年第一届中国社会学博士后论坛论文4. 刘光钟(中国研究所副所长),《高丽棒》,载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2008年8月28 日
5. 杨浪,《图说 长白山天池是谁的?》,载杨浪的博客,2007年2月20日 http://yanglang.blshe.com/post/41/20506
6. 帖子提交者:nearthepark,载猫眼看人•凯迪网络,2008年8月30日 16:05:06
7. 金起弘,《来自中华地区的黑客入侵事件剧增》,载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2004年7月16日
8. 《韩国网民计划攻击中国主要网站以抗议歪曲高句丽史》,载韩国《朝鲜日报》中文网,2004年7月28日
9. 记者刘光钟、驻北京记者张世政/郑镛桓、中国研究所研究员申庚振,《以谦虚和温情来化解中国的反韩情绪》,载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2008年9月1日
10. 《论所谓的“反韩情绪”与“反中情绪”》,载韩国《中央日报》中文网,2008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