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浅议中国电视评论意识的觉醒和权威地位的确立
  摘要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电视评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局面被电视学术界称之为评论意识在中国电视界的“广泛觉醒”。这种觉醒最醒目的标志还在于它越来越显示出的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品格。由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民主参与积极性的高涨,同时也由于电视界自身变革的要求,与整个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发展要求合拍,因此电视评论的空前活跃正是这种历史进步在传播和接受活动中的生动体现。
    关键词 电视评论 评论意识 公民参与 权威地位
    中国电视评论走人公众生活,影响和引导舆论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同步发展的。改革开放促使我国新闻界的改革加快了步伐,具体到电视传播活动就是电视评论在公众生活中日益显得重要。这种变化其实早在80年代初就已经开始了。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述评节目《观察与思考》,是我国电视界最先出现的电视评论节目。同国外的“电视杂志”比较,它还显得不太成熟。尽管《观察与思考》是集新闻性和政论性于一体,甚至还具体采取了如记者采访与政治性评析相结合、记者分析与专家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将纪实和思考,叙事和议论融合得还不错,但是,严格地讲,它还算不上是“电视杂志”,无非是将以前的社论方式变得更生动、更有视觉可感性而已。像国外那样的由主持人独立主持,并发表具有个性化的观点和意见的格局和水平,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当然,这种情况,是与改革开放初期的整个认识水平和接受水平相一致的,不可能有超前的表现。不过,这一时期仍然有许多关系到政策性、方针性的问题,在这个节目中播出,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历史记忆。电视评论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引导工具,确实发挥着为改革摇旗呐喊,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擂鼓助威的积极作用。
    到了80年代末期,电视评论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这种可视性强、画面丰富精彩、评论灵动活泼的形式,得到了更明显的发展,有了更可喜的变化。以1988年7月中央电视台把《观察与思考》和《社会了望》归并到一起。并成立电视新闻评论组为标志,中国的电视评论才正式走上了“独立主持人”制度的轨道。新版的《观察与思考》播出频率较以前更密一些,时间也更长了一些。到90年代,全国相当一部分省市电视台都仿照中央电视台,相继开办了形式多样的电视评论节目,但它们大多是中央电视台评论节目的地方性“克隆”,只有少数几家电视台的评论节目办出了自己的个性特色。这当中比较突出的有北京电视台的《btv夜话》、上海电视台的《新闻透视》、广东电视台的《社会聚焦》以及福建电视台的《记者观察》等,只是其影响面仍不太大,一般局限于本地和周边两三个省市而已。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闻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其意义之所以不可小觑,是因为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在风格和气势上已经“与国际接轨”。《焦点访谈》不仅是现代电视新闻传播理念在中国的出色体现,同时也是现代民主参与意识的积极体现。这个评论性节目的纪实手法,多角度甚至“多元化”的评析方式,使它显示出现代性和政论性的大气,又由于其融政府指导与民间反映于一体,充分体现了上情下达与下情上达的优势。可以说,《焦点访谈》的出现不仅是中国电视事业发展史以及电视新闻评论史上的一件大事,而且也是中国的民主与法制进程史上的一件大事。《焦点访谈》的出现,还为中国大陆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树立了一个标杆。值得注意的是,《焦点访谈》出现后,各省市电视台也开办了类似的评论节目,但其影响力始终无法与之抗衡。
    在这一时期,电视评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受众求新求异心理的发展变化,它还以一种更加新颖独到,生动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公众面前,那就是谈话节目的出现。一般来说,这一时期电视中的谈话节目大致有这么四种:其一为时事谈话;其二为娱乐谈话;其三为拟社会谈话;其四为销售谈话。这四种形式里面,除了最后一种销售谈话形式广告色彩和商业色彩较为浓厚之外,另外三种形式都称得上是地道的电视评论。它们不仅评论色彩比较浓厚,而且其灵活生动的评析方式也颇受观众青睐。比如,时事谈话,常常采取的是主持人与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的专家对淡的方式,既可以就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和焦点,热点问题进行自由奔放的理性点评和讨论,也可以就社会生活中公众所垂注的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等进行或严肃或轻松的讨论和分析。应该说,民主的讨论氛围是时事谈话和社会谈话的一大现代特点。当专家与主持人在对淡时,他们周围的现场观众也在注意倾听和思考,并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因此,各种各样的观点和意见的碰撞和交流,使这种大众参与的评论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当然,在这两类谈话节目中,主持人既是民主氛嗣的积极营造者,同时他又必须随时对谈话的讨论进行驾驭和“调度”,使他自己始终占据主动的引导性评论的位置。相比之下,娱乐谈话除整个话题显得轻松甚至搞笑外,自由与宽松也是贯穿其中的一个主要因素。
    中国电视评论在1990年代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可喜的局面,被电视学术界称之为评论意识终于在中国电视界得到了广泛的觉醒。其实,这种“广泛的觉醒”最醒目的标志还在于电视评论越来越显示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品格。由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以及民主参与积极性的高涨,同时也由于电视界自身变革的要求,与整个国家民主与法治进程的同步发展的要求,因此评论的空前活跃正是这种历史进步在传播和接受活动中的生动体现。在这个时期,类似于国外那种时事谈话、拟社会谈话、娱乐谈话、销售谈话的节目大量出现在中央和各省市的电视台。像《新闻调查》、《实话实说》、《今日说法》、《时事开讲》、《五环夜话》、《一丹话题》等,成了公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新闻与思辩相结合的权威角色,成了推动我们这个社会向着更加民主、更加文明和富强的未来发展的舆论推动力量。

    当然,新时期电视评论的长足发展,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推动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是科技的进步给它带来的直接影响。由于传播技术的不断丰富和提高,传播方式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因此,在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电视评论节目朝着丰富和生动的方向发展;电视评论的逻辑思辩性,在生动感人的可视性画面,以及真实逼人的现场声响、屏幕文字和画外音的描述与阐释的配合下,愈加显得动人和诱人,以及启迪人。
    电视新闻评论在中国电视事业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这是由于它在我们的新闻传播事业与新闻传播活动中所充当的特殊角色而决定的。严格地讲,电视评论是电视传媒的主要和重要的言论和思辩形式。所以,我们通常称它是电视的灵魂:它的存在不仅体现着电视台所代表的舆论方向,同时它还体现其基本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我们判断一家电视台的立场和观点,其主要的判断标志,就是看它在重要或重大问题上的所发表的观点和意见怎样。社会主义的新闻媒体是要求体现政治倾向性的,也就是说,是必须要求体现其鲜明的党性和阶级性。这种体现,也是通过电视评论得到最直接和最鲜明的反映。电视台没有评论节目就是失去了灵魂,丢掉了旗帜。只有集政治性、现代性和多样性为一体的评论节目,电视传媒才真正体现出了其存在的价值意义。这种价值意义就是电视评论权威性的确立,而权威性就是对电视评论崇高而特殊的地位的认可和体现。‘电视评论的权威性当然不是凭空产生和获取的。这种权威性必须通过电视评论在具体的操作中,如何去反映舆论、影响舆论和引导舆论来奠定的。因此,电视评论的权威地位自始至终与它是否很好地发挥其肩负的舆论职责,体现其自身的舆论功能有重要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现代化事业之所以需要电视评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现今存在的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媒介中,电视评论的影响已跃居=三大传媒之首。电视评论作为最迅速、最广泛、最生动、最有效的舆论监督和引导角色,较之报纸和广播,其影响力可以说是最大的。尤其是这种传播形式在吸引公众参与新闻传播活动,吸引和争取公众对国家事务的参与,以充分体现公众的民主权利方面,更是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公众参政议政,实现其对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其手段和渠道相当多,但是,通过对电视评论节目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同样是一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手段和渠道。电视评论节目通过主动向社会公众提供参与的报道内容和讨论话题,使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利用这种形式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这不仅使电视传媒在群众中和社会上提高声望、扩大影响的需要;同时更是维护公众民主权利的需要,是丰富公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是推动我们国家朝着现代化、民主化力向稳步前进的需要。
    电视评论的权威性被党和政府认可了,被人民群众认可了,它的地位也就真正奠定了。
    注释
    ①孟建,祁林《广播电视新闻写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版,第176页。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浅谈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中科学思维方法的缺失…
    作为一种现代性建制的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儿童视角问题分析
    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进行性别意识反思的必要…
    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语境中的自然精神选择及…
    基于“活动”的留学生本科《中国现代文学》…
    浅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
    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效果之刍议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困境及思考
    中国古代文学的大众化问题
    中国古代文学表现论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
    卢甘斯克国立大学汉语专业中国文学课教学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