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国际形象不断提升,如何提高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日前,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首批10个子课题已全部完成,形成了传播效果评估、新媒体国际传播、发达国家传播战略设计、国际涉华舆情研究等系列研究成果。
国际传播主体研究应拓展到传统媒体之外
伴随着科技进步,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巨大变化。谈及我国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该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姜加林认为,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国际传播理论体系,因此,创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性的国际传播理论,对于研究国际传播,进而提升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十分必要。
国际传播主体是国际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意义上,谈及国际传播主体,关注点都在媒体,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媒体传播。随着国际交流与传播的不断深入,对国际传播主体的界定也需要相应作出调整。姜加林提出,对国际传播主体的研究应该拓展到传统媒体之外,如新媒体、智库、公共外交以及学术交流和文化交流等。
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于运全也指出,对外展示国家形象,媒体只是渠道之一,我们需要全方位的知识、文化、人际等方面的交流。所以,传播应是“大传播”的概念,是一个立体的范畴。
怎样让中国的对外传播更有效果,让外界更加了解中国,这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文化生产能力很强的西方发达国家时,这一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姜加林认为,构建支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知识体系极为关键。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这样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支撑,在国际传播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等方面都需要更多的投入。于运全认为,媒体建设解决的是载体问题,而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其根源仍是知识生产的能力。当前我国正在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将有利于提升我国整体的知识生产能力。
深化研究面临新问题
姜加林告诉记者,国际传播研究属于软实力建设范畴。实现我国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更具思想影响力和文化影响力,真正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国际传播战略研究是涉及国际问题的动态研究。这需要及时把握国际传播环境的变化,扩大国际视野,不仅要追踪变化,更要具有前瞻性。其次,国际传播研究是一项跨学科综合研究,要求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需要对业界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最后,国际传播研究更倾向于应用性研究,理论与实践必须对接才更具操作性。如何将学术成果转化为清晰的实践,是很大的挑战。
于运全提出,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是我国国际传播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需要对中国国际传播的实力和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建立起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才是一个完整的战略设计。
“事实上,要对我国国际传播的效果和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姜加林说,之前我们能直接参考利用的数据太少,跨国、跨部门的调研都要从零做起,而委托国外机构或使用他人调研成果则不能作为战略设计依据。
研究面临的新问题不断出现,国际上中西力量对比的变化也使我国国际传播研究的外部环境愈加复杂。姜加林表示,新问题将使课题的后续研究工作安排面临较大调整。
借新媒体优势 融会中国经验
增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是提升我国国际话语地位的重要手段。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话语霸权,研究其传播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该课题专家组成员之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高祖贵指出,尽管国际传播研究在国内刚刚起步,但发展前景很好。他特别强调,在当前国际传播体系中,智库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应提升对智库重要性的认识,拓展智库参与传播的形式,给予智库更大的发展空间。
于运全认为,美国的先进传播能力是建构在所谓世界超级霸权基础之上的,很多理念、手段和做法难以借鉴。但是,在新媒体方面,我国与西方差别不是很大,因此,可以利用新媒体的后发优势,融会我国的经验和特色,学习美国等国家的经验和文化传播的整体策略,这对我们更加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