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假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不容小觑,对于电视行业来说,假日为其带来了更多的潜在消费人群。各个频道更在长假期间推出特别制作节目,这样不单可以增加收视人群,提高收视率,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同时,还可以更好的在受众心里强化媒体的定位,形成市场细分。长假电视节目从初次尝试,到现在的每逢重大假日各国内主流电视媒体必做应景的特别节目这种状态,正越来越清晰的体现出业界对长假电视的价值和影响力的认识。
关键词:假日特别节目;使用与满足;传媒影响力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后现代性表现的更为明显。在中国今日的电视节目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娱乐不死的状态。娱乐大行其道,众人狂欢,因为面对日常的各种压力,人们会去寻找一种排解渠道,这是一种常态。而波兹曼指出:“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娱乐至死的物种。”这种担忧当然有过于夸张和杞人忧天之处,但对防止过度娱乐起到了警示的 作用。
关于假日特别节目,这个在学术界有诸多解释,但是没有形成最后的结论。编辑:www.11665.com 。
笔者在这里说的假日特别节目是指区别于该频道非节假日所做的节目,有可能是该频道已有节目的重新包装、重磅打造的,也可以是为某一特定节日制作的以前这个频道没有的节目。现在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析假日特别节目,希望能为假日节目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更好的道路。
一、在后现代语境中,观众需要什么样的娱乐
电视在其诞生之初就是作为娱乐性媒体,而非新闻性媒体。英国学者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在其《电视与社会》一书中写到,“电视主要是一种娱乐媒体,在电视上亮相的一切都具有娱乐性。”这指的是其无论内容与形式,都是为了让观众产生愉悦感而生。同时他还在该书中写到,“电视也是一种家用媒体”。这一切都说明了电视从产生之初的最原始或者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娱乐性,因为观众有选择观看与否的权利,他们不喜欢一味的说教或者神圣的像教堂一样的节目。但是,因为受众的需求是多样性的,一些严肃的或者教育类的节目也会上演,假设电视都是教育类节目,那可以想象电视可能会很快淡出传媒市场,因为观众有选择看与不看的自由。娱乐是人类生存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电视缺乏娱乐性,那互联网的时代可能来得更猛烈些,特别是在现在这种后现代的语境中,没有娱乐性媒体就没有生命力。美国传播学者赖特明确指出娱乐功能是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种功能。
电视是否需要越来越娱乐,这不是某家电视台得决定,而是受众的需求决定了市场,市场的需求决定了这一消费形态的存在。在后现代语境中,一切崇高、做作都被结构,受众通过自我认知一直在重构着自己的世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生存的压力让每个人都感觉呃喉。作为主流媒体,也就无意识中充当着为公众减压的角色。事实上,大众不仅需要信息,更需要娱乐。弗洛依德就明确指出,“人类总是寻求快乐,避免不快乐。”电视与报纸不同,它呈现的是图像,有声音有色彩会运动的连续图像。它比起纸质媒体在传达信息时就更为明确,观众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想象力和思考力去理解该信息的信息核,因为一切都在画面或者声音当中给出了线索。在观看的过程中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得到了享受,信息也传递的更为明确。所以电视更能走上大众化与通俗化的道路。
作为一个大众娱乐平台,电视从诞生之日到现在都起到了娱乐的功能。但是现在网络媒体的出现,它的娱乐性就更强,而且比电视还具有更多的互动参与功能。电视怎样才能不被大众所淘汰,那只有满足大众需求。这个问题又牵扯到媒体道德这一问题,娱乐本没有错,但是娱乐的低俗化庸俗化就会受到指责。所以这也是电视娱乐性在被进一步挖掘所需要走出的困境。我们的电视媒体应该为受众提供什么样的娱乐节目,为受众构筑一种怎样的娱乐精神?应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娱乐精神,用娱乐的态度去传递人类的真、善、美,而不是夸大扭曲的表现社会的假、恶、丑。这是电视所应坚持的娱乐底线。
二、“娱乐至死”的假日特别节目,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是什么
(一)娱乐消遣是假日节目的主要功能,也成为受众收看的主要目的
以2010年五一期间的假日特别节目为例。五一小长假观众休息,电视忙。为争夺五一三天黄金收视,各大卫视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战斗到底。江苏卫视更是吹响快乐集结号,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五湖四海的民间笑星,精心打造五一特别节目《我的笑星我的台》,并于5月1日~3日晚21:30连续播出。制造各种舆论关注点,例如“师心症”掌门人师洋、“天府第一帅哥”闵天浩、“三湘第一美女”何晶晶等话题人物。湖南卫视在五一期间每天[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literature/news/135359.shtml]
...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