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环境因素
1.面向市场的市县级电视台无法获得利润空间。今天,中国经济体制通过逐步改革,基本实现了经济的市场化,它直接引发了媒介所处生存空间的变化,来自政府的物质保障逐年削减直至消失迫使媒介走向市场,自谋生路。以广告收入为盈利的方式就成为电视台主要经济来源,然而市县级电视台处于传媒行业的最底层,无法吸引大量的广告商,加之消费能力低的市县级电视台受众群体往往也会被广告商所忽视。因此,市县级电视台根本无法实现盈利,更不要说拓展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数字电视普及威胁市县级电视台的生存空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卫星电视突破了区域界限,使其参与异地市场的竞争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我国电视市场空前激烈的竞争。目前,各市县大多数居民家庭中都安装了数字电视,他们不仅可以清晰地收看省级卫视,而且能够收看到中央台全套的节目。一旦数字电视在农村普及开来,那些节目制作粗糙,并充斥大量恶俗广告的市县级电视台,处境将会更加艰难。
(二)内部环境因素
1.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在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市县级电视台作为纯粹的意识形态媒介,一直按照行政机关的方式管理,依靠财政拨款运行。整理:WWW.11665.COM 。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模式的束缚,市县级电视台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表现出诸多的不适应,无论是在节目运作方式、广告经营,还是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方面,都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市场竞争意识在众多的市县级电视台中还没有形成,这是阻碍市县级电视台发展的根本因素。
2.缺乏核心竞争力。就市场属性而言,电视台经营的是节目内容,其核心竞争力是内容。然而市县级电视台节目制作粗糙,和中央台、省级卫视的精彩节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得市县级电视台在激烈的电视市场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而造成市县级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资金匮乏、设备落后、人才资源不足、技术水平较弱、广告创收困难、虚假广告泛滥、电视剧供应不足、盗版现象严重、节目取材面窄、质量较差与受众选择增多。
三、市县级电视台夹缝生存策略
上面我们陈述了市县级电视台夹缝生存的现状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那是否市县级电视台就没有生命力了,或者就像某些学者所说的市县级电视台没有存在的必要?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市县级电视台是最贴近也最能影响到农村消费者的媒体,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在深化改革中寻求市县级电视台的发展出路,使其摆脱夹缝生存的现状。
(一)多渠道吸纳资金,改善和更新设备
电视台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舆论工具,是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和重设备、重人才的行业。因此市县级电视台要广泛开源,多渠道吸纳资金。首先,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其次,拓展广告市场。
通过提高广告制作水平和奖罚并重的激励机制来提升在广告市场所占份额。通过多渠道吸纳资金,以此改善和更新设备,提高节目质量,改变市县级电视台因资金不足而乱播广告形成的恶性循环,使电视荧屏得到净化。此外,充裕的资金也有利于人员待遇的改善和优秀人才的引进。
(二)加强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除了继续采取多种方式招募、引进人才之外,市县级电视台还应重点做好现有人员的再培养和合理使用,进一步强化技能人才培养,立足岗位成才,大力加强以采、编、播、制人才、广电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为主体的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使原来业绩一般的员工迅速成长为适应电视事业快速发展要求、胜任岗位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另外,市县级电视台还应从实际出发,按照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事业发展状况及目标要求来规划人才。按照统筹发展、长远规划的要求,加快人才结构调整,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合理分布,发挥人才队伍的整体功能。
(三)丰富播出资源
市县级电视台的播出资源较匮乏,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即助推自办节目和“巧购”电视剧。首先,市县级电视台要重视自办节目。市县级电视台处于基层,应立足于本市(县),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围绕观众的需求来生产电视节目,围绕观众反映来改进节目或更新节目,以此拉近电视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市县级电视台要找准当地节目切入点,满足当地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才能节目收视率不断提高,从而带动市县级电视事业的蓬勃发展。其次,市县级电视台要“巧购”电视剧。市县级电视台与中央、省级电视台的购片资金确实存在着差距,因此要发挥购买策略。最明智的方法应该是:中央、省级电视台买首轮剧,市县级电视台就可以买二轮剧甚至老剧。
[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literature/news/135355.shtml]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