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图书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它更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封面背后所蕴涵的文化含义也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了。本文拟从图书封面的价值所在说起,选择《西行漫记》四个不同版本的封面进行研究,进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历史演变过程。
关键词:封面;《西行漫记》;文化
一、封面:隐性意义的显性表达
图书与读者见面,第一个回合就依赖于封面。封面是一本书的脸面,是一位不说话的推销员。好的封面设计不仅能招徕读者,使其一见钟情,爱不释手,促使其掏出腰包购之。同时封面设计的优劣对出版社自身的社会形象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体现着一个出版社的办社理念、服务特色、价值判断和审美旨趣。纵观近三十年的中国出版业,我们目睹了书业如何从短缺走向过剩,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图书封面的意义也发生着质的变化。对于今天的图书出版而言,封面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图书的市场与出路。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变化,图书封面深刻地折射出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变迁,封面背后所蕴涵的更为深刻的文化含义也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了。本文以《西行漫记》为例,选择四个不同时期的版本,研究其封面,进而考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文化和人们审美情趣的历史演变。编辑:www.11665.com 。
二、历史:记录时代的四个封面
1937年10月英文版的《red star over china》在英国伦敦出版,头几个星期就连续再版七次,销售10万册以上。1938年,《red star over china》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问世,书名改为《西行漫记》,以便刊行。从诞生到现在,《西行漫记》已有十多个版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新华出版社1984年出版《斯诺文集2》、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以及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是影响较大的四个版本。什么样的时代流行什么样的图书,不同时代的购买阅读倾向造成不同风格的装帧设计方式。
1979年12月,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由著名翻译家董乐山先生根据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1937年版《red star over china》,译成中文版《西行漫记》,该书为32开,定价1.30元。1979年版的《西行漫记》,封面底色选择了桔黄色,一种界于红色与黄色之间的混合色,属于色彩中暖色之一,给人带来一种尊贵且快乐之感。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西行漫记》也重获新生。书冠是“西行漫记”四个字,采用黑色印刷体,位于黑色书名下方的是此版本刻意标明的“原名:红星照耀中国”,白色的印刷体。黑与白,形成鲜明的对比,是封面的亮点之一,在抓人眼球之余,这种匹配比较庄重,显得合乎时宜。纵观那个年代的图书封面,普遍的设计风格都是很素淡的色彩,黑色、灰色是最主要的基调。1979年版的《西行漫记》是斯诺的著作在中国首次公开印行。封面上最惹人眼的元素是左下角的那张照片:一位英姿勃发、昂首吹着小号的红军。似乎在此时读者一下子被带回那片红色故土,想起不朽的长征和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其战友们。关心政治生活的人们会发现,此版本把“文革”中被打倒的谢立全将军,即红军小号手刊印成封面,这无疑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党的“拨乱反正”的正确方针,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召开,全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小号手迎着朝阳,吹着号角,暗藏着某种寓意:号召全国人民向一个新的时代进军。对于刚刚经历了“文革”的读书人来说,更多的是对知识、个性、自由充满了向往和渴求。这号声对他们而言是不是个“福音”呢?虽说这张照片是侧身照,但已经突破那个年代的局限了,因为总比隐约而只有轮廓的模糊形象来得具体些。
时隔五年之后,1984年8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斯诺文集》(共四卷),其中第2卷即是《西行漫记》,不同其他版本,1984年版作为文集的一部分,标题出现在扉页,首入眼帘的是其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以稳健的黑体字书写。印刷体“又名:西行漫记”注释于黑体字之下,同样是董乐山先生的译本,同样是32开本。此版本的封面,略显素雅与简约,封面仅仅冠以“斯诺文集”四个宋体汉字及置于其下面一层的英文签名“edgar snow”。字体颜色选择的是墨绿色,比较深沉,给人一种宽广的深度。当时中国的国门大开,人们的思想也得到解放,各种外来事物如潮水般涌到中国来。羊绒帽子、拉毛围巾、蛤蟆镜、喇叭裤、迪斯科成为那个时代的“新宠”,金庸的刀光剑影武侠梦、琼瑶的爱恨交织儿女情……席卷整个中华大地,呈现出一片无所不包的自由气象。大胆而直白地崇尚美、追求时尚、张扬个性已成为那个年代最为生动的写照。爱情、欲望、人性不再成为禁忌。无论是来自西方的文明还是[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literature/news/135347.shtml]
...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