际媒体的关键。国际一流媒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定位。例如《纽约时报》的理念是刊载“适宜刊载”的新闻,注重事实而不加渲染,从而获得了“档案记录报”的美名。bbc的创始人里思坚持“教育大众和提升大众品位的理念”,被后人称为“里思主义”。cnn的要求是“新闻之上,人靠边站”,其创办人特纳的名言是,“即使到了世界末日,cnn也要现场转播那一刻”。半岛电视台的立台理念是“意见和异见”。
第四,新技术发展和应用是国际媒体发展的推进器。国际一流媒体必须拥有国际一流的传播技术。如路透社不仅是最早采用电报技术的媒体,也是最早采用计算机技术的媒体。cnn对于卫星电视技术的运用使之成了第一个所谓的“全球媒体”。
最后,多元化资本战略和广泛合作的投资战略是国际传媒集团强势扩张的基础。处于第一、二层次的国际媒体基本上都是以多元化资本经营为原则进行运作的。另外,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这些国际媒体巨头纷纷采取合作经营的方式,相互取长补短,降低投资的风险,尽快地开辟和占领新的市场,共同投资开发新的地区领域或技术领域。
当前国际传媒秩序现状充分说明了谁在主导着世界传媒秩序和新闻导向。整理:WWW.11665.COM 。
这些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集团基本上控制着世界传播的秩序,他们的新闻价值取向决定着世界新闻传播的流向,大量由他们生产的新闻、娱乐节目、书籍等纷纷从发达国家流入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日渐开放的市场,更加剧了这一趋势的发展。
二、从行业到产业:新媒体发展将引发媒介大融合
媒介融合是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从对立碰撞转向融合依存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反映着社会发展深层次的趋势和必然性,其提出必然对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其为技术支撑的诸多行业之间的边界正在由清晰走向模糊。正是这一重大变化推进了信息、电信、文化、娱乐、传媒、出版、金融、证券等众多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在全球形成了大规模并购、重组的浪潮,多元化成为大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资源配置、整合方式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许多新的业态应运而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直接改变传统的产业结构,以顺应行业边界模糊的发展趋势。
1994年,《纽约财报》报道美国在线与《圣荷水星报》联合推出《水星中心新闻》的电子服务时,使用了“一次传媒聚合”的标题。同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关于产业融合的学术论坛,即“冲突的世界:计算机、电信以及消费电子学”。参加者除了学术界以外,还包括康柏、英特尔等著名计算机整机或芯片生产公司以及软件、消费电子产品和信息服务等相关行业的人员。这标志着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一个具有影响力的话题。
1996年,美国联邦政府制定了《1996年电信法》。该法案将电信和媒体统一立法管理,引发出一场电信、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
1997年6月在加州伯克莱分校召开了题为“在数字技术与管制范式之间搭桥”的学术研讨会,在会上对产业融合与相关的管制政策进行了讨论。会议召开标志着媒介融合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1997年,欧洲委员会推出的绿皮书认为,产业融合是指“产业联盟与合并、技术网络平台和市场等三个角度的重合”,并把媒介产业融合视为新条件下促进就业与增长的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这无疑将媒介产业融合扩展至整个信息市场,乃至催化今后世界经济的综合。 美国学者greenstein和khanna从产业变动的角度,针对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的融合,提出媒介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
同年,欧盟对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大胆预设,提出“电信业、广播电视业和出版业三大产业的融合不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更是涉及到服务以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社会运作的一种新方式”。
2000年,托马斯·鲍德温、史蒂文森·麦克沃依、查尔斯?斯坦菲尔德等三位学者在其合著《大汇流——整合媒介信息与传播》提出:以前电信业、有线电视业、广播业和计算机业各自为政,现在宽带技术和政策的指引下汇流到一起,产生了“整合宽带系统”。因此,媒介融合有了更好的技术支持,并将在更宽泛的领域内进行。
2000年1月10日,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和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时代华纳宣布合并。合并后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成为融媒体、娱乐和通讯为一体的世界巨头,公司市值为3500亿美元,年销售额为300亿美元,交易额达1840亿美元。这个“天作之合”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转贴于:论文大全网 http://www.11665.comhttps://www.11665.com/literature/news/135332.shtml]
...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