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级台导视栏目一度繁荣。如今,大多数县级台已取消导视栏目,或消减栏目投入,导视栏目被简短的包装宣传片取代,内容简单,往往是画面叠加字幕。县级台导视栏目的弱化,主要缘于以下一些问题:
1.服务意识淡薄。许多县级台尚未从纯粹的“喉舌”功能转变为兼顾“服务”的功能上来。县级台大多数节目缺乏下节提示,未能形成互动宣传;导视节目仅对电视剧作推介,很少挖掘公益性的大型活动及其台前幕后的故事,服务意识不强。
2.经营观念陈旧。县级台由于规模和地域的限制,往往重视新闻、专题,而对旨在自身包装、自我宣传、服务受众的导视节目关注不够,导视节目形式单一,播出次数少,栏目之间、栏目与受众和商家之间缺乏互动。节目编排没有节奏感,也使得导视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有些县级台把导视当作了广告的间歇,随便放在全天的任一时段里。广告时间长,就拿导视插在中间;节目时间短,就拿导视来补。
3.创新思想缺失。电视导视的节目预告的属性,在传统观念中成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工具,致使节目缺少二次创新,精加工力度不够。由于没有针对性,缺乏鲜明的个性,文案深度不够,各期节目画面相似,风格千篇一律,使观众产生视觉疲劳。一些导视流于肤浅,如介绍电视剧就是“剧情跌宕起伏,情节曲折动人”;或是不讲究画面构图,随意配色,生硬加框、加底,美感不够,流于俗套;或是配音、配乐没有感情色彩,很难感动人。
导视的主要任务是引导观众收看本台的电视节目,戏剧化、娱乐化、悬念化的导视,用心做并不难:
第一,强化个性。重视观众心理,根据节目收视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策划和贴近的引导。强化个性是导视节目树立形象、提升地位、让小栏目也有大作为的可行办法。针对不同节目创作个性化文稿,从编导的视角对节目进行独到评价,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收视期待,为栏目增添鲜明的个性色彩。可根据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分别推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服务,强化编辑观点在节目中的体现。比如将少儿节目和老年节目,展示女性风采和男性魅力的栏目,介绍职业状况、成功业绩的节目放在一起,推出别具一格的预告片。
第二,增强互动。栏目组可通过与台广告部或者供片商及其他栏目组的沟通协调,联手办好节目,以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目前一些县级台栏目之间缺乏互动,各节目孤零零地存在频道中。县级台的节目字幕导视还是沿用过去的形式,一般由精致衬底加字幕再辅以优美音乐。可以把制作导视的部门与广告部合并,广告片串带时把节目播出时段的字幕导视叠加到广告片中,增加信息量,加强字幕导视的宣传力度;也可尝试在新闻、专题节目的屏幕上方或者下方文字游走介绍电视剧剧情,增强节目互动;在栏目即将结束时由主持人或导视提示下个节目的内容,使各节目之间形成一条“链”,有机地将各板块串联在一起,形成互动宣传;还可以跨越式互动,如上午可预告下午或晚间节目,晚间可预告明日节目或近期节目。导视栏目加强与本地观众的互动,无疑是一个更为直接的营销渠道。可以在导视节目中开辟一个特定的小板块,邀请本地观众走进导视节目,挑选、评价一档栏目或一部电视剧;或组织导视节目主持人、主创人员走出去与本地观众面对面互动,调动本地观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在贴近中跟观众建立互动关系。除了信件、电话的简单沟通,还可利用网络、短信互动,让观众做主进行导视。导视节目还应加强与商家的联动,通过冠名、特约播出、有奖问答,实现多方共赢。
第三,制造悬念。根据不同的节目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卖点”,依其特点设计出独特的推介手法,使观众有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从而记住了那些推介的信息。综艺节目导视应突出趣味性;新闻节目导视要突出重要性、时效性、新鲜性,选择新闻栏目中三四条重要的、最能吸引观众收视的新闻作简明扼要的介绍;电视剧导视要注重戏剧化、娱乐化、悬念化,对家庭伦理剧、情感剧、谍战剧、侦探悬疑剧、战争剧、历史剧等不同剧种节选镜头应有所不同。如果有明星阵容,重点应放在明星上,配以明星的特写和名字的字幕交替出现;如果阵容一般,但剧情较为吸引人,则可从剧情入手,设计悬念,提出疑问,引起观众的好奇心。导视不宜将结局公之于众,也不宜以不雅、恶心镜头吊观众胃口。还要善于运用三维特技、配音、配乐、字幕等方法,营造唯美、煽情、浓厚的节目氛围,以吸引观众。
第四,科学编排。导视时间短,但编排不能随意,县级台应根据本地观众的心理和习惯合理安排。在新闻、专题节目、黄金电视剧片头广告之前,可播出当晚节目的导视;在两集剧中,播出近期电视剧导视;在电视剧之后,预告明晚电视剧导视,等等。要打破下周预告、当天预告的局限,精品、热点电视剧可提前一个月或半个月开始预告。通过导视及时告知观众近期、中期、远期的节目播出信息,以及当日、即将要播出的节目的准确名称、播出频道、播出日期和时间,为观众提供准确时间,使观众方便地收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