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林向前第一个冲过终点,握拳怒吼的时候,作为专业的体育节目制作人,你会想什么?邀请林向前到演播室进行第一时间的访问,寻找到有关他的所有资料做一个深度的专题,还是采访他的教练、亲友、队友、粉丝进行全方位报道?
这个例子是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男子5000米最后冲刺的一幕。林向前终于扬眉吐气地夺得了冠军,也一扫3000米障碍比赛中被东道主选手“暗算”、赛后和东道主记者冲突的阴霾。作为焦点,林向前必然是各家媒体这一天所必选的人物。如果你不可能请到关键选手,没法拥有充足的画面素材,根本联系不到他身边的人……那你怎么办?
对于缺乏核心资源和特权的地方体育频道,这样的尴尬往往或多或少地存在,也给节目制作的精度打上了大大的折扣。于是,在有重大体育赛事时,地方体育频道的专题节目就必须另辟蹊径,需要在有限的资源里去寻找更好的契合点,简而言之,就是特别的日子得有特别行动。
首先是形式上的特别。电视是视觉的艺术,它给观众最直接的感知是视觉上的——即使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也一样可以让节目特别起来。以江苏体育频道为例, 2006世界杯时,频道曾用几十部电影的画面重新编剧配音,去讲述世界杯的故事。《天下无贼》里的刘德华和刘若英在讨论如何弄世界杯门票,《东邪西毒》里张国荣、张学友从西毒、北丐变成了教练球员交流着备战世界杯的心得,《手机》里葛优的《有一说一》变成了《世界杯特别报道》……这些特别的形式带给观众的是一种视听的错位及重新统一,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这个节目在当时的收视率甚至超过了一些重要比赛,在频道当时的所有新闻和专题节目中位居榜首。
其次是内容上的特别。形式的出新基本都是瞬间的闪光。作为内容产业的电视节目更需要内容上的特别。2004雅典奥运会时,江苏体育频道曾经制作了一个小的人物专题,是关于意外夺冠的射击选手贾占波。那时,贾占波身在雅典,我们根本采访不到,而他此前,我们对默默无闻的他也没掌握太多素材资料。我们就从节目的内容入手,抓住了他夺冠后说的最多的两个字“神话”。于是,小专题《中国神话在古希腊神话圣域雅典上演》诞生了。200北京奥运会时,我们做了《奥运活页》节目,其中有个“奥运美女记”环节,让女记者住到奥运礼仪小姐的训练营里去,和她们同吃同训,给观众最贴近、最亲和的信息。这样的内容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
最重要的是题材上的特别。只要题材选得好,内容和形式自然也差不了。好的题材就是成功的关键。2008年北京奥运会,江苏体育频道出品了《真豪杰 亦英雄》节目。这个节目在后来的收视调查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且当选“奥运中国”优秀体育电视节目推选活动的最佳栏目。其成功正是在于题材特别:我们原先只是打算设计一个奥运人物专题。但是,地方台在这个方面的资源比较匮乏,除了江苏本地的资源,实在很难保证栏目的素材量。所以,我们一开始就放弃了访谈的形式,决定纯然而,人物专题纯编辑很难做到出彩,必须寻找到题材的亮点。经过讨论,我们发现,在以往奥运会的专题策划中,无论是访谈还是编辑性专题,关注点总在那些冠军身上,亚军都无人问津。由此,我们感到,这样的唯冠军论使荧屏显得单调,让观众不能真正理解奥林匹克精神,不能为体育而感动。于是,我们把眼光投向了那些传统观念里的“失败者”——50岁还在征战奥运会的栾菊杰、用生命去比赛的张秀云、做出坚强抉择的刘翔、那些重在参与的体育弱国的选手……《真豪杰 亦英雄》这个节目的特别之处就在于打破了“冠军英雄论”,栏目组把“英雄”的概念宽泛化,那些努力过而没有成功的人们,那些本来就不可能成为冠军却为了奥林匹克理想而奋斗的人们,那些淡然于成绩而倾心参与的人们,他们都是需要大书特书的“真豪杰”。这样的人物专题显得更加鲜活、震撼,更加富有人性魅力和人文关怀。
这当中有一期最能体现题材的特别性,即《标枪场上的“世界小姐”》。选取这个人物也很凑巧,我们在重看开幕式时候,发现了巴拉圭阵营里有这么一个绝色美女,查了一下,发现这位巴拉圭美女莱琳?弗朗哥是巴拉圭代表团的女子标枪选手,而另一个身份是2006年“世界小姐”。相对于她在时尚界显赫的地位,她在体育圈里显得那么平庸,标枪成绩非常差。不过,她自己并不是这么定义的,她认为自己是一个用模特职业来维持体育生涯的职业运动员。她热爱标枪运动,渴望参加奥运会。这种对奥林匹克的执着,让我们感动。
回到林向前的例子,我们当时正是遵照了上面的三点。在题材上选择了这么一个从失败到胜利的人物,他又是江苏代表团的选手,贴近性、故事性就都具备了;内容上结合了3000米障碍比赛后他的委屈,以及5000米比赛后他的释放来对比表现;形式上则采用msn聊天的形式,借其他媒体、网友、虚拟人物的口来说出我们的观点。虽然当时的节目没能请到林向前作访问,也仅仅拥有公共信号里的一点画面,但那一期节目还是以特别的角度和内容,以及新颖的表现形式得到了业内的好评和非常不错的收视率:叫好又叫座。这在资源并不很丰富的地方体育频道来说,真的是“夫复何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