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的渗透,城市台如何增强新闻传播力,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是我们必须直面的课题。近年来,苏州广电总台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主动融合新媒体,不断强化电视新闻的创新能力,沉着应对,奋力突围。
一、发挥电视优势,做强电视新闻
面对新媒体的挑战,电视媒体首先应认清对自己的认识而不是迷失。在“7·23”甬温特大铁路事故发生的最初6个小时,微博完胜电视,无论是时效性、更新速度、社会动员,还是各种功能,新媒体打败了传统媒体,自媒体打败了公众媒体。
这一例子可以看作是新媒体挑战传统媒体的典型案例,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传播能量的“核裂变”、民意表达的自由度等在方面领先于传统媒体。
然而,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专业性、影响力也不是新媒体所能企及的。据复旦大学的一份“新传播形态下的中国受众”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电视的影响力仍不可撼动,公信力高居第一。
以苏州广电为例,新媒体的贡献份额远不及传统媒体,苏州广电总台五个电视频道黄金时段的收视份额稳定在60%左右,占据绝对强势和垄断的地位。据csm的调查显示,苏州电视观众的平均收看时间为每天18分钟,其中有15分钟看本地电视,有80%的观众看本地新闻节目。苏州广电总台通过做强电视,尤其是做强电视新闻,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拓展传统主流媒体在新媒体的时空,谋求共生共荣,为未来融媒体发展打下基础,赢得先机。
1.时政新闻升级,民生新闻转型
民生类节目在为电视荧屏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出现部分节目品位趋低的现象,苏州台也不例外。时政新闻或去新闻化,或过度软化,造成对理性精神的疏离,削弱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民生新闻的琐碎化、庸俗化引发受众收视心理的疲倦和排斥。城市台新闻创新的着眼点应是扎扎实实地提升内容质量,苏州台两个主频道通过增强时政新闻感染力,抢占民生新闻制高点,使节目达到转型升级的目标,努力以创新观念体现主流,以创新方式体现权威,以创新内容体现公信力。
苏州台在建国60周年之际制作的六集国庆长假特别节目《历程》,邀请20多位健在的苏州历届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口述历史,节目拨动了观众的心弦,激发了收视欲望。这部蕴涵精神张力的作品,成为苏州媒体时政报道的里程碑,获得了江苏省电视社教特别节目一等奖。
在民生新闻的转型升级中,我们摈弃琐碎、庸俗,注重贴近性、服务性,围绕百姓关心的热点进行深度解读、分析、点评,特别增设了《新闻清晰度》和《新闻能见度》等子栏目,增加了评论的力度;将报道角度放低,用群众的视角、感受和语言来反映社会生活。
近年来,苏州台两档主干新闻节目《新闻夜班车》和《社会传真》保持较高收视,强势占据收视市场,将主频道的新闻节目打造成了王牌节目。2009年、2010年苏州台连续两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二等奖。
2.以策划为灵魂,创新新闻报道
(1)搞好主题宣传策划
今年,苏州新闻综合频道特别策划了一档大型月播电视时政访谈节目《对话苏州》,节目每期设置一个热点话题,邀请局以上领导为访谈嘉宾,选题紧紧抓住社会转型期的突出问题,如《直面“天下第一难”》(拆迁)、《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关注转型中的农民》、《传承历史文化》和《创新社会管理 “给力”平安苏州》,苏州市领导分别就拆迁安置、食品安全、就业、保障、收入、古城保护、社会管理等热点难点与市民真诚对话,零距离沟通。节目播出后,栏目组主动与苏州市委督察室对接,推进节目中相关问题的跟踪落实,并在《苏州新闻》中开设子栏目《马上办》,将落实情况告知市民。节目不仅收视表现好,更赢得了方方面面的好评。《对话苏州》为执政者与公众架设了沟通的桥梁,让施政纲要更契合民意,让公众更理解政策,对于更好地听取民意、集中民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深远意义。
《对话苏州》的成功,给了我们两点启示:
抓住议题设置权。任何事情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解读和分析,站在不同的立场,选择不同的议事角度,设置不同的议题。抓住议题设置权,就抓住了讨论的方向盘,大大提升了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巧用新闻解释权。当下的新闻竞争,与其说是对新闻源的竞争,不如说是对新闻解释权的竞争。信息发布已不是传媒人的专利,更不是新闻媒体的专利,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变得多种多样。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从专门化走向了大众化,对新闻源的垄断和竞争呈现弱化的趋势,媒体在新闻解释权方面的竞争态势明显增强,如何分析、解释、判断就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
(2)注重大型活动、大型新闻行动的策划
十年前,苏州台策划了一个在业内颇具影响力的大型新闻行动《生命20小时》,直播台湾同胞捐骨髓救治苏州姑娘陈霞。三年前,我们又策划直播了大陆首例跨海峡骨髓捐赠特别节目《生命的回程》。去年10月,我们克服重重困难,策划制作了难度更高的《生命相髓--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大型新闻行动,来自两岸三地的12对骨髓捐受者激情相见。《生命相髓》为生命三部曲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该活动还成为全国年度最具影响力的公益活动之一,引领了社会主流价值。如此大体量的、延续十年的新闻策划为苏州台赢得了影响和声誉。
3.增强现场意识,加强现场报道
“一刻不停,直奔新闻现场”、“近些,再近些”是电视人的追求,近年来,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大事,上海公寓大火、南京化工厂爆炸等重大突发事件等,苏州台都派记者前往报道。3g技术的连线直播目前已是常态化运作。
7月23日,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发生1个多小时后,苏州台就派出了10名记者,次日凌晨达到现场,面对层层封锁,他们想尽办法进入到了撞车最近的地方,以电话连线、微博图片、电视画面、现场报道等全媒体手段发回了鲜活可信的信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7月24日晚“甬温线特大铁路事故新闻发布会”上,苏州台特派记者方超在200多家媒体云集的现场,向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大声发问:“为什么凌晨4点你们宣布没有生命体征,救援已经结束,到下午5点却找到一个活着的小女孩?”王勇平的回答是:“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事情就是这样发生了。”随即,这段采访在各大媒体广为传播。作为一家地方台,苏州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在众多同行面前提升了自己的形象,假如不去现场,就不会有这个机会。
二、积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取长补短
网络媒体每天要从传统媒体转载大量的新闻,而传统媒体没有广阔地域和传播速度的优势,两者正好取长补短、融合发展。
苏州广电总台在做强传统电视新闻的同时,主动介入网络新媒体,如名城苏州、中国苏州和新浪苏州等,建立网络电视台、主持人博客、微博、论坛等,让网民随时获取来自传统主流媒体的声音和观点。在电视频道上开设《网罗天下》子栏目,编辑整理网上各类信息,使之成为节目的内容,也主动与网站合作,相关人员走进网络直播室与网民互动,解读热点事件,受到网民好评。频道和栏目还与网站建立了日常联动机制,一些电视报道题材、项目提前在网站预热、宣传、征集话题。
近年来,苏州广电借助新媒体跨越地域和时空的优势,策划了不少舆论热点,形成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叉传播,扩大了受众面,提升了影响力。比如《生命相髓》的传播在20多家传统媒体和凤凰网、搜狐网、网易、新浪、新华网等25家网站均发布了活动相关报道、图片和视频,百度搜索相关篇目35000条,使得节目以及苏州广电这个品牌在更大范围得以传播。
新媒体给电视新闻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机会,电视新闻的创新必须研究新媒体的特点,把具有丰富资源和深厚基础的传统广电品牌影响力延伸到新媒体领域,探索传统媒体新媒体化,把握融合的规律。未来电视新闻的创新必须考虑媒体融合的方向:受众要向用户转变,强调用户至上;传播向服务转变,强调服务意识;节目向产品转变,强调适销对路。
苏州台在节目创新中高度重视媒体的融合,社会经济频道8月1日推出的《前沿930》是一档每晚9:30至10:30的黄金档新闻评论脱口秀节目,汇聚了大量的网络资源,开播以来走势平稳,吸引了较多的年轻人群。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变化的仅仅是传播的介质,我们要坚持“内容为王、渠道制胜、终端至上”,努力塑造一个新业态全媒体的平台,在未来全媒体传播环境中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