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来势汹汹,无情地蚕食着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使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变,作为传统主流媒体的电视前景如何?在舆论传播多渠道、社会价值多元化的大背景下,电视如何加强传播的影响力和舆论的引导权?
一、对新媒体挑战的认知
关于新媒体挑战的观点这些年在逐步演变:先是不以为然,认为新媒体只是暂时的现象,不会对主流媒体带来挑战;然后是惊呼,认为新媒体排山倒海的气势必将颠覆电视;到了这两年,开始出现了一种比较理性的声音--融合。
融合,是一种趋势,更是一种结果。
第一,新媒体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伴随技术的进步而出现的新的媒体形式。媒体的进步是与技术的进步同步的,甚至可以说,技术的进步推动着媒体的进步。电子报纸、电子杂志等颠覆了传统纸质媒体的原有概念,与网络的结合,与云媒体的结合,与手持终端等各种传播载体的结合,使得纸质媒体从形态到采编流程都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变。电视的发展更是技术进步的外在表现。
电视最初的拍摄设备是胶片的,那时的摄像机叫摄影机,拍完的新闻需要洗印,然后播放。电子化后有了摄像机(eng),但是它笨重的身躯使得操作的人必须是个壮汉,而且,摄录分离要求每名摄像必须配一名“苦力”助手。摄录一体化后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原来只有20分钟存储量的录像带变成了30分钟、60分钟,采访编辑的机动性、灵活性大大提高。之后,信息传播快捷的要求使得电视新闻从录播走向直播,直播的设备从微波到卫星,现在,不仅有了sng(卫星直播),还有了海事卫星、3g直播。技术进步不断推动着电视生产力的提高。当然,技术进步也离不开电视发展的自我要求。
由此可以从两端来看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它既是媒体技术进步的必然产品,也是传统媒体在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衍生。新媒体是技术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产生的新的媒体样式,是改变传统采集流程并以不同方式和载体呈现的媒体样式。
第二,新旧媒体没有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过程。新媒体不仅仅诞生于新的技术,也诞生于公众对于话语表达的新需求、传统媒体的经验以及不足,新旧媒体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广播和电视诞生到现在,即便是新媒体出现后,报纸依然有它的市场;电视曾经使广播走到了生死的边缘,但是汽车的普及使广播重新找回了好日子;网络的出现,尤其是视频网站的迅速发展,包括手机终端普及,都不会使电视走向消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竞争,相互促进,这是未来一定阶段内的媒体生态。
第三,没有永远的强势媒体,内容决定媒体的号召力。新媒体的眼球效应曾经让电视媒体担心,过去聚集在电视媒体身上的目光会慢慢移走,公众不再讨论电视,不再关注电视。但是,当超女们集结起成千上万的“粉丝”,当网络上铺天盖地地追踪《非诚勿扰》的嘉宾和主持人,当新媒体纷纷找上门来希望与热门电视栏目合作时,我们发现,内容才是真正的王者。新媒体时代,谁掌握资源谁就拥有话语权,就能成为强势媒体,成为社会舆论的引领者。资源是什么?是内容,是创新的能力。
新媒体时代,传统新闻媒体在创新求变,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涅槃重生。
二、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的新媒体融合实践
电视媒体需要有整合信息资源和传播渠道的意识和能力。从2010年初起,江苏广电总台新闻中心设立了新媒体项目部,进行网络、手机、iptv、移动电视等新媒体平台新闻内容的编辑、发布。2011年上半年,又将项目部升格为新媒体新闻部,切实推进多媒体融合工作,提升电视媒体传播的引导力和影响力。
一是发挥新闻资源优势,引导网络热点舆论,利用网络扩大传播效果。
目前,新闻中心除了在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开办新闻台以外,还与十多家门户、视频网站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拥有新浪、搜狐、优酷、酷6、激动五个网络视频播客专区,新浪、搜狐、腾讯、网易四个微博平台,以及无线江苏和激动手机平台等。
加强日常报道的网络推广。新闻中心每天会从自制节目中筛选热点新闻,向各家合作网站和手机平台推荐;同时将新闻视频上传到所有的播客专区,并在官方微博中推广,打破地面频道的区域限制。目前每天推荐新闻的累计点击量都在万次以上。
联手网络媒体策划公众活动。去年10月,江苏广电总台、苏州广电总台、凤凰卫视、台湾东森台联手推出的“生命相髓”--首次两岸三地骨髓捐受者相见欢活动在新浪、酷6等网络媒体的推广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度,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今年5月,陕西一名因患有先天性角膜白斑而失明的男童小轩轩的家人发出求助信息,全家四口人愿意用“以眼还眼”的方式为小轩轩争取角膜移植。新闻中心联合陕西卫视、天涯论坛、新浪微博,发起了“借眼行动”,很快得到了苏州一家医院的反馈,在短时间内为小轩轩移植了一只眼角膜。今年以来,新闻中心还与多家网站合作了“温暖岁末”公益活动等,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参与。
全媒体互动直播延伸节目影响。今年以来,新闻中心在江苏公共频道进行了多次大时段直播--“3·15”国际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小时大型互动直播、“6·5”世界环境日8小时互动直播等,基本都采取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全媒体互动的形式。在环境日“守护我们的共同家园”直播中,新闻中心集结了江苏网络广播电视台、新浪、搜狐、土豆、无线江苏、手机激动网等网络平台以及部分纸质媒体,在线直播、网友互动、话题调查、深度追踪,使得直播影响推及各类社会群体。同时,新闻中心携手《现代快报》、新浪微博开展了“随手拍最美家园”活动,半个月里网友参与照片超过2000张,新浪微博量达200多万条,屡次出现在其“热门话题榜”中。有网友在线评论:微博+电视+网络三位一体、同步直播,打通了媒体平台的界限,直击新闻的本质,同时最大化利用了微博“病毒式传播”的特质。快速、及时、有深度,非常欢迎这样崭新的形式。
二是介入网络热点舆论,发表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增强电视媒体的话语权。
网络热点为我所用。每天,优酷、酷6、土豆、激动等视频网站和几家门户网站都会向新闻中心推荐原创视频。当栏目需要特定的新闻视频资源时,新媒体新闻部联系各家合作网站寻求支持。
对网络热点进行延伸报道。在获取了网络热点视频后,各栏目不仅仅停留在拿来层面,而是发挥优势,专业记者深入补充采访,并配发评论,在复杂的舆论场中掌握舆论主导权,整个报道更加立体丰富。
由记者报道转变为“我报道”。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记者,随时记录和分享身边的新闻。新闻中心在江苏网络新闻台研发了视频交互平台,供网友上传自拍视频,并在相关栏目中开设“全民记者”专栏,让普通民众担当记者的角色,既丰富了新闻资源,也让新闻更加贴近民众。
三是利用微博,加强电视新闻栏目与受众的互动,增强电视媒体的贴近性。
随着网络应用的日常化和微博的日益普及,网络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的能力越发凸显出来。新闻中心的节目由微博切入,既能使传统的意见领袖登上全新的平台,又能为新兴的意见领袖提供新的发声渠道,实现双向互动。
让微博成为信息搜集平台。微博中充斥着网友随手发布的各种信息,其中有不少可以作为新闻线索使用。由于发布微博的网友经常就是当事人,或者正在现场,他们发布的信息都是第一手资料。
利用微博加强与网友的互动。包括话题讨论和投票、实时互动微博墙、网络会议系统。这一系统可以同时连线多名网友,通过摄像头和麦克风将网友连接到电视节目中,相当于在海内外都设有分演播室,普通网友也能成为节目嘉宾,针对某一话题或事件阐述观点、发表评论。
电视与网络合办节目。今年,新闻中心《新闻夜宴》栏目与搜狐微博合作,开办了周末版《夜宴微波炉》,在电视节目中,梳理一周微博热点,并通过连线搜狐网北京演播室、搜狐网友等形式,提供公共平台,展示多维视角,主张多元争鸣,更加突出了电视媒体和互联网的无缝对接以及微博达人与评论专家的平等对话,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传播的本质是分享,分享创造价值。全媒体时代,一个原本孤立甚至看似不值一提的事件,经过不同媒介的传播和受众的直接参与互动,很可能发展成为推动某个事物向前发展的重要节点,甚至推动时代的进步。微博等自媒体的出现,更是让这种特质最大限度地凸显。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分享和互动,已成为全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两个关键词。
多变的是媒体,不变的是新闻。全媒体时代,从内容为王到技术为王,再到渠道为王,都为新闻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便利,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只有拥有独家新闻、独立报道、独到见解,媒体影响力才会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