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无定法,但在行文时,除了概述之外,还需要细节。只有这样,所写的文章才会有血有肉。新闻报道同样离不开细节的描写。
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地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一、新闻细节的特性和作用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质是事实,这个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新闻细节在叙述上首先强调的就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遵循,即真实细节、客观描述:一是通过对真实的新闻细节的客观描述,生动地展现事件原貌和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通过对细节的客观描述,直观、形象地彰显新闻的内在意义。
新闻细节有以下作用:
1. 能给人一种视觉体验
新闻细节具有较强的写实性。较强的写实性是新闻细节在叙事上表现出的最典型的特征。细节加强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新闻叙事的客观性,能增强新闻影响力和感染力。
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化的体验。细节描写就如同是特写镜头,它放大了人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环境的细微特征,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化的体验。
如,浦江县对五保老人实行集中供养,这种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称为“浦江模式”。我作了采访,写了《如何让五保老人享受到大家庭的温暖》的报道,文中对老人居住的环境,写得很具体、很细:
记者来到2号楼3单元102室,这是供养中心最大的一个套间,面积110平方米,有两个卫生间,可住11人。其中最大一间卧室住3个人,房内除了床,还有床头柜。每张床上整齐摆放着统一的被褥和枕头。客厅很大,摆着方桌、凳子,还有一台电视机,老人们的衣柜(一人一个衣柜)也是放在客厅(大件衣物则由中心统一保管)。卫生间有抽水马桶、洗脸台和热水器。
通过这样的细节描写,让受众有一种亲临老人居住现场的感觉。
2.可增加新闻的生动性
细节所描写的是一个个现实的碎片:这些碎片混合着现实情景中的种种信息,带给受众的是一种心理上的认知体验,能刺激受众对新闻的记忆力和对新闻的理解能力,强化了新闻传播的效果,让受众在体验中感知新闻的内涵。
所以,细节富于亲和力和感染力,能够加强叙事的影响力度。由于细节展示的是一些现实中的碎片,在碎片与碎片之间,就留出了受众联想的空间。对细节的个性化描述,提供给受众一个理解新闻的空间,带来的不仅是多元化的认知效果,更是对受众个性需求的满足。
义乌市工会社会化维权的做法在全国推广。作为这种做法的深入,义乌市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我在《义乌有了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这条新闻中,很注重细节的把握,开头一段是这样的:“2月18日,记者来到双童公司采访。一进大门,10多个在樟树下玩耍的孩子映入记者的眼帘。经介绍,这些都是员工的孩子。当时恰逢员工吃饭时间,记者来到员工宿舍区随机采访。”
在这段中,“10多个在樟树下玩耍的孩子映入记者的眼帘”这一细节,虽然不显眼,但却起着伏笔的作用——点出了双童公司人性化管理的现状。
二、丰富的新闻细节来自于现场
一位新闻专业人士说过:记者在人物新闻里表现细节,只能像杂技团演员在一个小圆桌上表演花样滑冰一样,范围虽小,表演却需要非常精到。在一篇短小的新闻中,要完美地表现新闻人物,就必须格外注意每一个细节,想方设法抓取细节中的精彩亮点。
在现场是记者的一种工作状态。回顾自己20多年的新闻工作,发现闭门也许可以造车,但绝对造不了新闻,更造不了新闻的细节。所以,要丰富新闻细节,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记者在现场,仅仅是为获取新闻细节创造了条件,如果走马观花,还是无法获取新闻细节的。所以,记者在现场,必须用眼、用耳、用脑,多多地感受现场,从而获取新闻细节。
去年一段时间,菜价上涨厉害,居民们反映,菜篮子越拎越重了。菜蓝子倒底重在何处?我就此作调查,采访了买菜的大妈、卖菜的批发商、零售商、市场管理人员,通过一个星期的采访,写出了《菜篮子怎样才能不越拎越沉?》的报道,其中的新闻细节有:
家住火车西站附近的叶大姐也喜欢在超市买菜。叶大姐的购物车里全是肉类。记者发现她所选购的大多数是当日的特价商品。“菜场的菜涨得快,蔬菜是每半公斤五毛、一元地涨,肉类经常是两三元地涨。超市芹菜是3.6元/公斤,兰溪门菜市场6元/公斤。超市的一大好处就是常可选到中意的特价商品。”说话间,几位大爷大妈赶去排队买菜。其中一位大爷说,平时1.6元/公斤的青菜今天只要0.96元/公斤。
三、新闻细节描写的误区及防范
翻阅报纸或新闻期刊,一则很好的消息、通讯或综述,如果发现其中一个细节出了毛病,就像不小心在好菜中吃出一只苍蝇,立即坏了胃口。
1.新闻细节不能当成文学细节来写
文学与新闻的分野是,前者反映的是社会的本质真实,后者反映的是社会客观真实。因而,前者是可以而且应该虚构的;后者却是一笔一划都应是对客观事实的描摹。一些记者为了把新闻稿写得美些、好看些,不惜把新闻当文学作品来写,结果写的细节很动人,却被知情者一眼识破。
2.不合逻辑的想像
多年以前,有一篇反映知青金训华为了抢救被洪水冲走的集体木头而牺牲的通讯在社会上颇有影响。精疲力竭的金训华身子往下沉时,有一段描写心理活动的细节:这时,金训华想起了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结果他又有力气浮出水面了……
事实上,金训华牺牲前想了什么,谁也不知道,而且是任何人永远无法知道的。这样的细节描写只是那个时代的“产物”而已,不但不合逻辑,而且是新闻细节描写的败笔。
3.新闻采访不实
新闻是记者用脚来写的。记者不断地走进现场中,才能发现新闻,采写新闻。
用脚写新闻是件艰苦的工作。一些记者为了省力气,就采用打电话、网上下载的方法来写新闻。结果写出来的新闻要么无细节可言,要么那些细节是臆造出来的。
4. 不能滥用细节
新闻需要细节,但不能滥用细节。如果新闻出现了不应有细节,就陷入了新闻细节描写的误区。新闻报道的范围极其广泛,报道内容若涉及犯罪、隐私、国家机密、商业机密等,就不应有细节或过多的细节。像一些犯罪细节,很曲折离奇,很有可读性,但它起到的传播效果是负面的,可能会成为犯罪的“教材”。所以,新闻报道涉及到类似内容时,叙述就应宜粗不宜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