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网首页|会计论文|管理论文|计算机论文|医药学|经济学论文|法学论文|社会学论文|文学论文|教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艺术论文|哲学论文|文化论文|外语论文|论文格式
中国论文网

用户注册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 论文大全网 >> 文学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正文 会员中心
 汉语言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   新闻传播论文   现代文学论文   文学评论   英美文学论文   文学艺术期刊
媒体恐慌的原因及其应对

  摘要: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危机总是不期而至。越来越发达的媒体在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有巨大的作用。在这个风险社会,媒体恐慌的发生似有其必然性。本文分析了媒体恐慌的现象和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应对媒体恐慌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媒体恐慌 媒体素养 拟态世界

  世界一直充满不确定性。近些年来,那些具有突发性、公众难以完全预测和控制、具有较大社会冲击力和破坏力的事件时有发生。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分子袭击,电视直播了全过程,这导致了政治、经济、社会、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不小的危机。“9·11”事件之后,“恐怖事件”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反恐”成了流行话语,而媒体恐慌也成了传播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

  什么是媒体恐慌

  上个世纪,就有一些关于媒体和恐怖主义关系的研究。我国学者认为,“媒体恐慌论是指传媒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大规模报道的过程中.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多恐慌现象或恐慌心理的理论”。①说到媒体恐慌,许多人会想到一个经典案例,那就是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火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由于该广播剧采用了类似新闻的播出方式,惟妙惟肖,使许多听众信以为真,从而出现恐慌。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2003年的sars事件,引起了公众的恐慌。2004年发生的别斯兰人质事件,给整个俄罗斯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灾难。2008年11月,印度的孟买遭遇连环恐怖袭击,导致近20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引发严重社会恐慌。2010年8月在菲律宾发生的香港人质事件,许多人通过电视目睹了事件现场,出现了心理创伤等反应。

  与此同时,近年来关于食品、饮料、日用品质量问题的一些报道,如2008年爆发的“三鹿奶粉”事件,往往也产生了媒体恐慌现象。这些事件中不少媒体过度渲染,或者听风就是雨,加入到跟风炒作甚至是有偿假新闻的行列,引发了一阵阵的恐慌。

  此外,2010年3月,格鲁吉亚一家叫“伊梅季”的电视台播放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新闻,讲的是俄罗斯军队入侵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被杀的话题。这条模拟新闻引起了格鲁吉亚广大民众的恐慌,一些市民赶紧疏散到城外,加油站前排起了长队,而且由于精神紧张导致心脏病发作而呼救的次数竟然也增加了。

  媒体恐慌往往发生在战争、灾难、传染性疾病等突发性的,与公众利益、生命安全密切相关的事件中。当今世界是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的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本来就是难以面对的,而新闻媒体大肆介入、扩散传播之后,使得恐慌不断扩大和加剧。不过,引发媒体恐慌的事件,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记者杜撰出来的假事件具有同样的效果。由于媒体一味地渲染危机事件、突发事件,公众听不到对这一事件的正确解释,不了解真相的人们在信息轰炸中就会倒下。

  媒体恐慌何以发生

  公众对媒体的依赖度上升。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媒体社会,随着媒体技术的变革,各种各样的媒体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在发展,而人们对于世界的了解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体,大众从话语、行为到价值观念均受到大众媒体的极大影响。媒体在我们与真实世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没有新闻媒体,我们也就无法知道发生在遥远国度的事件,现代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时空,使许多事情以最快的速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并且电视以其逼真的画面和声音,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面对各类媒体,我们有一种错觉,觉得媒体上的所有信息,特别是被不同媒体共同报道的信息,都是确定无疑的,而忽略了媒体之间经常在互相抄袭——一个媒体上的报道,往往会改头换面后出现在另一个媒体上。各种媒体上的信息,最终可能来自一个粗心的或者有恶意的记者之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媒体出于时效性,来不及发掘事件的真实本质,许多编辑也不会一一去核实新闻事实,导致错误百出、真假难辨。比如2007年,就有一个记者,为了出名等原因,炮制出了一个纸包子的新闻事件。记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或者由于自身素质的不够,往往会对客观事实进行扭曲,甚至无中生有地挑起危机,制造社会恐慌或混乱。因此公众对于各种各样的新闻不应盲目相信,毕竟新闻不见得都是事实。

  李普曼提出了“拟态世界”理论,认为在我们头脑中的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由媒体所建构起来的拟态世界。对人们影响极深,并使人们信以为真的这个拟态世界不是原原本本的客观世界,而是媒体制造的各种各样的新闻信息建构起来的。记者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提供的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假的,或者可能突出报道某一方面而忽略报道另一方面,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客观。然而,受众经常把拟态世界当做真实世界来对待,媒体上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受众的轩然大波。不过这里需要指出,媒体的力量也是有条件下才能产生强力效果,不是所有的媒体对所有人都会有效,原因在于有些人会倾向于怀疑媒体,并且善于思考,善于寻找报道中的一些蛛丝马迹;而有些报道不够严密,错误百出,也不会有效;或者传播时机不对;或者不是重要的事件,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媒体恐慌的产生。

  受众与媒体之间许多时候会有一种人际性在里面,这也就是美国学者所提出的“媒体等同”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媒体上的信息,我们会把它人性化,会跟日常生活中另一个人对他所说的话一样,做出类似的反应。例如,对于电视上的主持人,许多观众会觉得十分亲切,有些人甚至会有一种依恋,要是哪天看不见主持人,就会觉得有些落寞,因而各个主持人所传播的信息,当然会让许多人信以为真。

  有些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发行量、收视率和点击率,而对那些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趋之若鹜,把血腥、暴力、灾难等奉为新闻价值。媒体的大肆炒作是一种“传播泡沫”,不仅无助于信息的健康传播,而且有损社会的和谐。“在危机发生初期,人们通常面临着知识和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对称性,如果无法从正式信息渠道得到官方消息,各种信息就会通过‘非正式’渠道迅速传播,在这种情况下信息的传播就往往有失真性、放大性和快速性,容易加剧人们的恐慌,使社会心态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②媒体在新闻自由和商业利益的双重驱使下,对突发事件和恐怖信息倍加关注。而恐怖活动也需要媒体,乐意看到各种媒体的参与,因而媒体不知不觉中成了恐怖活动的一种工具,在不断地扩大恐怖。因此,各种媒体和恐怖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谋的关系,失去了媒体,恐怖活动的影响力就会式微。

  新闻媒体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条单一的新闻扣动了“扳机”,就可能使公共舆论发生激变。媒体常常充当导火索和助推器的角色,将社会中微小的风险无限放大。并且,社会风险的“不确定性”易于诱发媒体不充分、不准确的新闻报道,从而加剧了焦虑。公众会追随“领头羊”的言行,从而出现“羊群效应”。公众的心理往往是脆弱的,他们无暇顾及传闻的真假,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信念,从而导致媒体恐慌发生。 如何应对媒体恐慌

  媒体恐慌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果对这种恐慌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最后则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不和谐。这对新闻媒体、政府和公众都有害无益。媒体不报道是否就可以避免恐慌呢?没有媒体报道,也会有恐慌,但媒体的介入,许多时候加剧了这种恐慌。媒体恐慌的消除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生活在这个媒体社会里,各种信息鱼目混珠,更需要提升媒体素养。如果公众具备较高的媒体素养,对媒体有一个比较客观、理性的认知,能够辨别媒体信息的真伪和虚实,不盲目相信,并能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应对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减少一些莫名的恐慌,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那么如何提升公众的媒体素养呢?一是借助学校教育,例如在中小学或大学教育中,增设媒体素养的课程和内容;二是受众自觉地学习和提高,并积极投入公民新闻的报道中,通过博客、微博、视频网站等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及时发布来自新闻现场的第一手文字、图片和视频,从而加强自己的新闻感知和判断;三是借助政府和新闻媒体的力量,传递各类媒体知识,培养媒体素养。当然媒体素养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规范媒体的新闻伦理。2006年,我国政府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各类媒体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指导公众以科学的行为和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新闻媒体可以引发恐慌,也能够制止恐慌。媒体应在信息真实的基础上作负责任的报道,对社会舆论加以正确的引导,坚持冷静、克制、理性,而不应捕风捉影、以讹传讹,更不能制造假新闻。对于媒体的炒作之风,有关新闻部门应当加强监督;同时,通过教育,提高记者等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本着客观、公正的精神报道新闻,以新闻专业主义为指导。大众媒体要加强行业自律,防止出现媒体失语、媒体滥情、媒体偏见、媒体媚俗、媒体造假等污染大众传播环境的行为。媒体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应该注意措辞,要实事求是,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运用深度报道、新闻调查、人物访谈、分析评论等多种方式和手法详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增加报道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可信度,全方位揭示事件真相,使民众对事件有“立体”的了解。与此同时,加强有关立法,以规范新闻记者的报道行为,从而尽可能杜绝因为记者的私利私欲而出现虚假新闻。

  提高政府、企业的危机传播能力。引发媒体恐慌的事件未必都是空穴来风,有些虽然确有其事,但没有媒体上所说的那么严重,有些的确十分严重,如那些重大的公共危机事件。但不管怎样,事件发生之后,作为政府以及危机事件直接相关的各类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不能够在事后缺席,成为“沉默者”。信息的迟滞源于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公开事件的真实情况,导致权威声音的缺失。为此,必须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充分了解有关情况,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如果是谣言,则以事实来论证,可以使谣言不攻自破,因为谣言往往止于公开。如果是确有其事,则告知事件的调查进程。只有政策和信息的公开和透明,才能及时有效地遏制谣言滋生,维护社会的稳定。政府和有关组织的积极行动和有效措施,让民众可以少些无谓的猜测、多些理性的思考。

  总之,作为政府当事人,态度必须要真诚和坦率,而不是敷衍了事。不要以为阻止媒体报道就是解决之道,其实事情往往欲盖弥彰,事情既已发生,终究会有人知道,而受众在媒体上看不到报道,仍会有恐慌,而这种恐慌,更让其觉得难以承受。“在一个信息交流手段高度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关于危机事件信息的任何扭曲和遮掩都不可能持久,反倒可能会失去信息主动权。”③政府应当大胆地站出来,坦诚相对,这样可以大大减轻公众的恐慌心 理。

  可见,应对媒体恐慌需要政府、新闻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努力。当然,完全消除媒体恐慌是不现实的,但是可以尽可能地避免媒体恐慌的出现。

注 释:

  ①邵培仁:《恐怖源于媒体?——媒体恐慌论介绍及启示》,《新闻记者》,2007(6),第21 页。

  ②③张满生:《恐怖事件中的媒体管理》,《学术界》,2004(2),第213页,第214页。

  • 上一篇文学论文:
  • 下一篇文学论文:
  •  更新时间:
    从传播学角度看高校媒体新闻同质化现象
    新加坡的新闻传播媒体管理
    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的教学探索
    浅析多媒体教学工具在高职英美文学教学中的…
    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在融合中的新闻传播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利弊
    浅谈电视新闻节目的新媒体传播
    媒体转型与新闻传播教育改革
    浅析新闻传播学实验室在媒体变革技术下的发…
    多媒体环境下英美文学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多媒体在英美文学课堂中的影响及对策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问题及其规避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手机版 | 论文发表

    版权所有 www.11665.com © 论文大全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