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的新形势下,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利益诉求和不断凸显的社会矛盾,如何疏导分流不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情绪,占领舆论高地,培育人民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要任务。
当前网络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情绪
总体看,当代中国社会的心态已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尤其从网上看,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非理性情绪的集散地,由多种主客观因素引发、集聚、演化并逐渐累积下来的社会情绪,在网上蔓延扩散,而这些,并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甚或不符合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幸福生活的需要。
对物价上涨过快不满:2011年春节后第一天,媒体就爆出新闻《50个城市主要食品价格多上涨 1月cpi涨幅或超5%》,在新的一年,许多人带着期待,希望物价能够回落,但现实打破了这一幻想,人们对市场的失望逐渐转化为对政府调控能力的质疑;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在2011年注定将持续成为公众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
对收入差距过大不满:收入分化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城市和农村之间,也发生在行业之间。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丛亚平和李长久的报告认为,中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5,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一篇文章中说,这个数字是0.47。不管哪个数字,都显示中国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
仇官仇警仇富心理严重:改革开放30余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官商勾结的现象比较常见,大众生存结构日益紧张,社会公平问题日益突出,仇富仇警仇官心理就成了人们寻求“社会正义”的一种情绪化表现。在互联网上,只要是涉及官、警、富的负面信息,总会非理性地急速扩散,迅猛传播,进而引发更多的负面联想、矛盾和诟病,直接指向党和政府。
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总体来说,我国社会当前正处于快速转型过程中,社会情绪呈现出多元性,其形成原因也比较复杂。
第一,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特点。
一是从社会情绪蔓延的主体看,主要集中在农民工群体、失地农民群体、失业职工群体、收入低下阶层群体。这些群体由于身份地位、收入等方面的原因,从心理上特别容易滋生社会不满情绪。
二是从社会情绪针对的对象看,主要集中在针对党和政府机关,以及富人、特权阶层。因为受体制性因素影响,在我国政府还在某种程度上集裁判员和运动员、调节者和经营者的角色于一身,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因而很容易成为社会情绪宣泄的焦点,使政府的社会公信力受到影响。
三是从社会情绪宣泄的渠道看,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高科技技术和网络。现在不少社会情绪往往都通过网络进行宣泄和动员,通过网络进行疏导和联络,通过网络发布各种有利于己而不利于彼的信息,有的还通过虚拟世界同现实的物质世界相对立、相影响,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社会情绪扩大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影响舆论和群众,影响现实社会。特别是近年来,微博日渐兴起,并演变为社会情绪宣泄的加速器,但微博的管理却如同处于真空状态,这不得不让人忧虑互联网的发展在微博的推动下将会走向何方。
四是从社会情绪发展的趋势看,主体群扩大,且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与冲突化。受近年来“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现象的影响,一些矛盾主体在表达诉求的过程中,往往故意采取扩大情绪、激化矛盾、诉诸冲突的方式,以引起轰动效应求得解决。 第二,形成原因复杂多变。
一是长期利益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社会情绪恶化。一些地方、部门重治标轻治本,注重劝返、稳控,忽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有的地方责任部门主体责任没有很好地落实,对上访人员反映的问题推诿塞责。有的地方和部门责任追究制度流于形式,甚至对不作为、办错案的责任人袒护包庇,不肯纠正错案。从网络观察看,瓮安、石首等事件,都有网络舆论的喧嚣参与。
二是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易造成冲突混乱情绪。在我国,城镇化过程还将持续推进,城乡差异、异乡文化都容易造成人们的心态失衡。“北漂”、“蜗居”现象悬浮的无根、排斥、迷失的心理依然比较普遍。从近几年的反日游行,到网民以散步方式支持邓玉娇等,都表明许多网友或者事件参与者是事件本身的无利益攸关者,但这些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网络受众,群体无意识地参与社会事件,并助推了社会事件产生的影响,凸显了众多网络和社会的游民参与,对这些事件后果的延展,以及对中国当下思想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三是国内外文化交锋和新型媒体发展冲击主流价值观。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之中,直接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目前,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社会价值观西化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的社会心态产生着消极影响。
全媒体融合占领网上舆论制高点
当前,网络言论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各种阶层思想分流,国内外各种文化交织碰撞,如何从源头上卡住负面情绪的传播,如何解决深层次矛盾带来的不利影响,这是党面临的紧迫任务。网络媒体自身要担负起责任,站稳立场,引导网上舆论,发出党网声音,帮助网友理性判断事件真实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认清事件真相,批驳错误言论,有效进行网上引导。
一是完善制度生成机制。以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实施调节社会心态。有了好政策,才会有好心情。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是促成社会情绪转变的重要措施。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愿望,深入了解他们的利益需求,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这样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二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对社会情绪的形成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形成大众性的逆反情绪。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多在见实效上下工夫,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透明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三是构建社会调节网络。充分总结利用和创新发展我们党多年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将对心理疏导和社会情绪调节起到重要作用。同时,要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为不良社会“泄火”、“减压”。从现实和长远需要看,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疏导机构势在必行。要通过加强心理疏导技术培训,掌握心态调节方法和技能,培养造就一支社会心理工作者队伍,形成覆盖广泛的社会心理工作网络。
四是重视网媒引导作用。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服务的平台。2011年初,针对网上热炒“乞丐萝莉”一事,大河网分析认为,此事件应该系网络推手的炒作,而把在外河南人以乞丐的形象示人甚至热炒,违背了卢展工书记所说的“新闻宣传要树立河南人的四种形象,展现河南人的‘三平’精神”的有关指示精神,同时,新闻冠以所谓“萝莉”的名称,表露了网络推手借助低俗看点进行炒作的意图,大河网对此事坚持不转载,论坛、博客等互动栏目不转帖,不以低俗、娱乐的态度发表任何评论的“三不”原则,并与大河报联合采访报道,向网民澄清该恶俗炒作非源自河南,有力地在网上澄清了事实,反击了谣言,遏制了网络推手的炒作,维护了河南形象。
笔者对网上的社会情绪和疏导做了一定的归纳整理,当然网上的情绪千差万别,我们在疏导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疏导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树平:《利益诉求不畅致社会心态恶化〓专家呼吁健全机制》,《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