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从它诞生之日起,人们对其发挥的舆论监督作用就褒贬不一。从2001年到2010年,人肉搜索发展历经十载。在传媒生态碎片化格局下,人肉搜索对微内容进行了有效聚合,成为揭发真相、道德讨伐的利器。
关键词:人肉搜索 舆论监督 作用机制
从2001年人肉搜索第一案“微软陈自瑶事件”到2010年的“韩峰局长日记事件”,我们发现,人肉搜索已经从起初的娱乐、问答、搜索等实用功能发展到了舆论监督功能。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个方面,对于人肉搜索而言,从其诞生之日起,人们就对它褒贬不一,本文主要从其正效应角度出发,探究人肉搜索的舆论监督作用机制。
多元化传播提升人肉搜索吸引力
这里的多元化传播是指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人肉搜索过程中,网友采取的传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采取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单独形式,也可以将这些形式组合起来使用。从受众心理看,一个信息越是真实、形象,就越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传播效果也越明显。
在具体的人肉搜索事件中,起初阶段都是网友发布了一些涉及特定事件的信息,由于事件带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首先就能吸引一部分网友的眼球,再加上信息传播形式的多元化,比如在“虐猫事件”、“华南虎照事件”、“林嘉祥事件”等人肉搜索著名案例中,网友最初发布的信息都采用了文字说明加图片或者视音频的形式,事件的刺激性再加上事件信息展现的真实性、形象性,产生了双倍的传播效果,从而吸引了大批网友参与到人肉搜索当中,而随着参与人数的不断增多,关于人肉搜索事件的信息也逐渐变得更丰富、更完整,事件真相一点点被揭示,网民参与人肉搜索的热情也一步步达到高潮。所以,整个人肉搜索活动,其实就是一个参与人数不断增多、事件信息不断揭示的两者互相推进的过程。
多元化的传播提升了人肉搜索的吸引力,这也给人肉搜索汇集强大的网民力量打下了基础。
融合性传播扩大人肉搜索影响面
人肉搜索是基于网络的传播活动,它打破了单一传播方式的束缚,在人肉搜索的过程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传播方式实现了融合,这就大大扩大了人肉搜索的社会影响面。
针对某一人物或事件的人肉搜索通常是由某个网民发起的,在它的起初阶段也只是被少数人所关注,个别网友之间的发布信息与回复信息,可以看成是社会生活人际传播的网络版,但是网络具有的开放性特征,很容易使人肉搜索事件传播扩散开来。
随着参与人肉搜索的网民逐渐增多,根据意见、目标的不同,就会产生围绕某一事件但意见不同的群体,这时候人肉搜索就会出现群体传播夹杂人际传播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最后是此意见压倒彼意见,还是彼意见压倒此意见,人肉搜索事件都具有了一定的影响面,一旦这些事件进入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视野,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的传播活动也就产生了。
匿名性传播增强意见表达自由度
网民通过人肉搜索发布信息、进行评论都是匿名的,这就使人们无须担心“惩戒性权力”的出现,人们可以在隐匿身份的状态下,忽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自由地发布信息、发表意见。
人肉搜索匿名性传播的特点,使它具有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媒体环境中,由于“把关人”的作用,人们要想自由地发布信息、表达意见本身就不可能,在仅有的话语权范围内,人们借助传统媒体实施话语行为,常常会担心由于个人信息的暴露导致外界力量对正常生活的干扰,特别是对于社会黑暗面的揭露和批评,人们更是担心遭到其他势力的报复,因此,人们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一方面没有信息发布、意见表达的自由,另一方面也往往不敢于说真话。结果是存在于传统媒体当中的言论往往显得大而空,放之四海皆准,教导意味过重,这也造成了一部分人对传统媒体言论的质疑,“很黄很暴力”事件的发生,就是这种质疑作用下的结果。虽然这个事件的发生暴露出了人肉搜索不理性的一面,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传统媒体中的确存在着新闻报道及言论不尽如人意的情况。这也是人们为什么会选择网络,最终又选择人肉搜索的原因。
媒介间议程设置加速公共议题形成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①
这里所说的议程设置指的是传播媒介和公众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媒介间也存在着议程设置。媒介议题不仅仅会影响受众对事件的认知,媒介议题还会影响其他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认知。②
一部分媒介最先报道某事件后,其他媒介也会跟进报道。意见领袖的媒介通常是传统的建制媒介,跟进的媒介是另类媒介,这类议题流动方向被称为“共鸣效果”;与“共鸣效果”相反,议题也可以由另类媒介流向建制媒介,这类议题流动方向被称为“溢散效果”。③
在人肉搜索事件中,一方面存在着媒介对公众关注议题的设置,另一方面通过“共鸣效果”和“溢散效果”的作用,议程既可以从传统媒介流向网络媒介,也可以从网络媒介流向传统媒介。在这样动态互动的过程中,人肉搜索事件成为公众和媒介共同关注的“大事”的可能性就增大了,关注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形成社会的公共议题。
现实影响力促成舆论监督功能
从人肉搜索的功能来说,经历了十年的发展之后,它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搜索工具,而是具有了舆论监督的功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肉搜索可以看成是社会的“瞭望塔”。
人肉搜索实现了就某一热点问题,一人提问、八方回应的效果。广大网民在获取信息、发布信息、表达意见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一方面推动了事件更接近原本的真实,另一方面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网民关注、参与其中。
一般我们认为要形成舆论必须具有“议题”、“公众”和“共通意见”三个基本要素,通过考察历次人肉搜索事件,比如“虐猫事件”、“杭州飙车撞人事件”、“日记门事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著名的人肉搜索事件最后都能产生强大的网络舆论,就是因为具备了以上所说的舆论形成的基本要素。
当然,网络舆论的形成只是人肉搜索发挥出舆论监督功能的其中一步,更重要的是人肉搜索产生的舆论压力能够转化为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在人肉搜索的推动下,广大网民积极参与事件真相的挖掘,在强烈的声讨和批判声中,传统媒体和有关部门也不得不关注该事件,并最终对当事人进行立案调查。
人肉搜索的这种现实影响力正是实现舆论监督功能的关键条件,没有现实影响力,人肉搜索给予广大网民的只能是自娱自乐式的“情绪宣泄”,网民的话语权也只能停留在“权利”层面,而不会有实际的“权力”。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大体可以厘清人肉搜索发挥舆论监督功能的作用机制。但是在为人肉搜索带来舆论监督新生气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其容易侵犯隐私、形成网络暴力等问题,正如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提出的观点:“人肉搜索的强大力量同时也提出了新问题,就是如何形成秩序。首要的是能保证相关原则的确立,否则,作为技术手段的互联网可能导致的混乱和负面效应,会被相应放大。”
注释: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73987.html.wtp=tt
②③徐宁:《bbs与报纸之间的议题互动探讨——以“芙蓉姐姐”为个案》,《新闻界》,2005(6)。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感觉周围的精神世界》,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殷俊等:《从舆论喧嚣到理性回归——对网络人肉搜索的多维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