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电视民生新闻应该健全自己对重大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客观报道,直接面向百姓。并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切实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办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基本宗旨。
关键词:基层百姓 民生新闻节目
(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各地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发展很快,从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到湖南经视的《都市一时间》、吉林电视台的《吉视乡村》、《吉视生活》等,全国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自己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一些省市的民生新闻栏目都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
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民生问题的内涵会不断延展。当我们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温饱等问题后,许多城乡居民又遇到了在奔小康路上的一系列新问题,如教育乱收费、下岗失业、外来民工、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更带有时代特征的民生新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从宏观角度讲,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方针政策加以调控解决,而除了下发文件这样一些传统的沟通渠道外,通过媒介舆论工具来传播、来诠释,便是一条十分有效的渠道。因此,受到观众空前欢迎的电视民生新闻——作为民主法制的推动者、公平正义和诚信友爱的体现者、安定有序氛围的营造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观念的传播者,这一全新的媒体舆论方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二)
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结构变动不断加速、各种利益关系愈益复杂的情况下,如何激发社会各群体、各阶层的创新活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积极营造让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新愿望得到尊重、创新活动得到支持、创新才能得到发挥,创新成果得到肯定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通过激发活力、提高效率来进一步促进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也是民生新闻引导工作必须承担的责任。
电视民生新闻,要注重团结鼓劲,实现思想政治层面的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电视民生新闻尤其要注意解读好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仅宣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大家了解“为什么”、“怎么办”,引导干部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时政宣传要着眼于团结鼓劲,把贴近群众意愿、改革的要点、工作的重点和群众的关注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会贯通。要善于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讲清理论政策问题,用老百姓的话讲老百姓关心的事,从理性思维上帮助群众加深认识、指导实践。
电视民生新闻光是发现民生问题还只是表层次的,进而去培育民众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成为协调和解决民生问题的主体,才是更深层次的任务。电视民生新闻有责任引导民众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高民众的政治、民主的参与意识。同时,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也都是电视民生新闻面对民生问题需要思考的重大课题。可以说,电视民生新闻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记录者、传播者,更是参与者。
(三)
稳定、发展是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稳定,就没有社会和谐;唯有发展,才能保稳定、促和谐。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已进入关键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发展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由此带来经济社会中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凸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内部不同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矛盾凸显,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不协调的问题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也是发展的必然代价。而社会是需要整合的,如何正确反映和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引导群众正确看待利益调整,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如何全面准确地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化解我国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是舆论引导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
电视民生新闻要着眼稳定协调,实现利益关系层面的和谐。在引导社会热点,协调公众意愿,沟通不同利益群体时,要着眼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阶层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电视民生新闻告诉百姓事实和真相无可非议,但必须全面分析,把握正确尺度,本着科学的态度,公正客观地表述、分析。我们知道,观众的心态各不相同,他们中有看热闹的、有关注现实问题的、有寻找精神寄托的,这就需要记者、编辑具有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对新闻事实做进一步提升,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告诉受众如何去正确积极地认识、应对社会问题,而不仅仅让他们去消极地阅读和观看。目前的“民生新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该提倡新闻记者不仅要向受众展示事件、描述冲突,还要向受众解释事件为什么和哪里值得关注,并提供合适的建议,帮助其积极参与到公共生活中去。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生活资讯,无论是灾害报道还是轶闻趣事,都应该突破就事论事的层面,赋予它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的社会意义;以维护社会安定为重,吁求社会公平和正气;通过真实的镜头、人性的叙述、精辟的点评,达到既凸显社会关怀,又塑造市民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
(四)
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发挥电视民生新闻引导的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营造诚信友爱的良好舆论氛围,强化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为社会形成良好的秩序和风尚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电视民生新闻工作面临的紧迫任务。
关注民生话题,要求我们不是不加疏理地自然主义地堆砌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而是通过对身边典型小事、典型细节的报道,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理智、社会观念、社会秩序、社会道德和社会风尚,以期推动全民共建社会规范体系。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参与重大的突发性事件日渐增多(如对矿难、爆炸、火灾等的报道)。这类事件涉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关注度和强烈的震撼力,人民群众从自身的感受出发,对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公开发表自己的认识和意见,在口口相传之中成为一段时间街谈巷议的焦点和热点。有的报道敏感、复杂、直接影响社会安定,广大群众在突发性事件面前,对主流新闻媒体的权威资讯有着特殊的依赖,引导的结果往往影响着事件处理的效果。
对人民群众的正确舆论电视民生新闻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支持;对人民群众的一些模糊的认识.要及时给予解释和疏导;对影响社会稳定的流言、传闻,应及时予以澄清。只有主动把握舆论引导的方向,才能使电视民生新闻在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只有这样才能影响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观念,并与人民群众的认识产生共鸣。
舆论引导的本质在于客观公正地告诉人们事物的真相,其真相就是:公布事实、辨明是非、指出利害、讲清大局、揭示趋势。通过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新闻报道,用实事求是的舆论积极引导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议论,把人们从单纯地个人利益、地方利益、局部利益出发的思考方式,改变为具有全局利益、国家利益和大局意识的思考方式。
在真正的民生新闻中,权利与义务、效益与责任、批判与关怀之间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办什么内容的节目,节目的形式如何,都必须责无旁贷地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去开展工作,承担起疏导舆论、协调不同利益主体关系、化解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推动社会成员素质提升的神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