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 广播新闻编辑 编辑学体系 现代技术
论文摘 要: 由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广播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广播新闻界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建立广播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
一、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广播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
理论界与广播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声音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广播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广播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记者偏爱自己发回的消息,编辑更看重多条新闻排列与组合;他们很难独立地将微观的实践转化为宏观的理论。
广播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二十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广播新闻是利用广播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广播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收音机里的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概括地说,广播新闻已经由预制式向直播式迈进;广播新闻编辑开始由简单的排列组合型进人复杂的“创作”型时代。
二、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广播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广播电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广播新闻采编过程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
广播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即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前期:组织指导。编辑工作千头万绪,组织指导要摆在首位。
—编辑部应该是整个广播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编辑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录制系列(连续)报道、发动听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广播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
中期:编辑制作。这是编辑有别于记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的编辑,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广播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可以也必须根据对所负责的时段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加工”,有些重要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话,配发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拟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主持人)传播到千家万户。中期的第二个方面的工作是节目制作,这是由广播新闻的特性决定的。记者现场录音,编写了文字稿,并不等于完成了一条新闻。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达到播出要求,至少有下列工作要做:1.录音的剪辑;2.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3.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
这些繁琐的工作,并非一位编辑就能完成的。各道环节的衔接依赖于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可以这样形容,诸多工作就像宫商角微羽,各自发出应该发出的音响,才能构成一首完美的乐曲。
后期:控制指挥。这里所说的控制,指的是对新闻播出过程的控制。控制者,通常称之为导播。在直播式节目,播出过程是最紧张的时刻,节目主持、技术人员、栏目编辑,乃至该时段准备发布的消息,都必须各就各位,随时听从导播的调遣。
值得注意的是,在互联网手机进人广播的时代,外采记者每时每刻都可能从现场发回消息。这时,担任导播任务的编辑就需要敏锐的思维、果断的决策、精确的计算、纯熟的技术,以便及时、准确地将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适当的位置切人。
三、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广播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例如,大纲中列有某记者上午10时采访重要客人访问当地的消息;而在12时或晚些时候的节目单中,则会清楚地写上拟就的稿件题目,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名字、消息的长度以及在第几条播出,该节目编辑带的序号等。
与报纸排版相比,广播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广播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广播时间。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巩固的时空里,而且根据广播节目制作所需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
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插播消息,意味着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考虑和精确的计算,否则就有可能乱了方寸。广播新闻,时间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丰富、活跃空间,是广播编辑最求的目标之一。
其二,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时间的限制,7: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1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详细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连续性有时还表现为,同一题材的不同角度,某一事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对于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随时都可以将记者在现场播报的信息编排到整块节目的某一空间。
一般说来,在一天的最后一个时段新闻中,编辑不妨将当日发生的重要事件,回顾一番,评述一番。值晚班的记者针对一些有社会影响的消息对受众反响的采访,在这个时段里播出是十分贴切的选择。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记者抱怨,录制的许多素材,白白浪费;在广播新闻实现滚动播出后,这种抱怨就减少了,因为,那些未能采用的素材很可能由编辑排到另一个节目单中。
编辑应该就有这样的功夫;将超过既定播出长度的节目缩短,将达不到长度的节目延长。对庞杂的素材进行合理提炼,从剩余的材料发现“精华”,当然其中需要节目主持人和节目制作人的鼎力配合。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节目中,消息、新闻节目专题以及现场直播、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听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听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广播收听率。
通常情况下,重要的新闻先抢发消息,来不及录音或制作“成套的新闻”的就采用“独白式报道”(记者拿话筒在现场直接播报),或者根据稿件由主持人口播。在播发消息的同时,最好预报一下在什么时间播出相关的新闻专题、跟踪式报道或者现场直播等。这种方法,专业术语称之为“立体式报道”即轻重武器同时“攻击”目标。
综合以上三点,我们不难看出,广播新闻的编排可以根据原料和佐料的供应情况随时修订“菜单(节目单)”,同时可以一菜几吃(一个新闻事件分期传播);也可以玩特殊的拼盘,同样的原料做出不同的菜来(多种广播宣传手段一起上)。这些特点,决定了广播新闻节目编排的多样性、连贯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哈艳秋等.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m].中国广播电视.
[2] 张彩.世界广播发展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
[3] 张国良.现代大众传播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 李良荣.新闻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 刘晓红,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1.
[7] 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