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访中成为有心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采、多思、多问,才能提出常人难以想到的话题、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见解。
【关键词】人物 采访 体会
长期以来媒体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文化名人的关注,为此开辟专栏、设定板块、锁定时间的媒体比比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新的名人不断涌现,人们便习惯将德艺双馨的常青树式的称为老艺术家。通常这些人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人,于是,媒体多年来始终发扬“铁人”找新闻的精神,不断在他们身上挖掘开采,以飨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老艺术家是活化石、是国宝……然而,再好的资源也有枯竭的时候,于是他们渐渐地淡出了媒体的视野,而当红之人则成了一些记者的新宠。也许是怀旧情结使然,笔者对影响自己成长的老艺术家们始终怀揣着一份特殊的情感。为此,十分珍惜每次与其交流的机会,随着这些文章的见报,同行们风趣地说“旧貌”也能换“新颜”。我的体会是采访要做有心人。
要写好写活这些人物,使其旧貌换新颜,用心采访是关键。一般情况下,老艺术家们都是德高望重有个性、有思想、有情感的人。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往往不会顺着记者的思路转。有很多时候会发生出人意料的情况。这时,将采访局面的主动性掌控在自己手里,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多次对他们的采访,笔者感悟到将严肃话题变成家常聊天式的采访,往往可以带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精彩内容。如2009年岁尾,在一次大型活动中,笔者再次坐在了八十多岁高龄的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先生旁边,一见面老人家就直言不讳地告诉笔者,该讲的都讲过了,有的事我都不知说多少遍了……笔者没有表态而是与他聊起了东北的变化,这位在东北长大并走向革命的艺术家对黑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当谈到《夜幕下的哈尔滨》时,他主动讲起了在这座城市当亡国奴受日本侵略者凌辱的苦难,以及如何当演员演话剧的往事……突然笔者接过话茬反问:“您演了这么多年话剧,就没有出错的时候?”这句话勾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上世纪60年代,他到北京民族文化宫演出一台反映阿尔巴尼亚人民反对德国法西斯斗争的话剧——《渔人之家》,他在其中扮演老渔民。一天,田汉先生来看戏,看完后走到舞台上和大家见面、握手、致谢,说了很多鼓励的话,给了他很多褒奖,大家都很激动。但是回到住地,院长就悄悄地告诉他说:“默然同志呀,田汉先生给你提了一个意见,在你的台词当中,你念了一个白字。”他当时一愣,院长告诉他把酗酒的酗念成了凶酒。他就想:“我从记事的时候起,老人们就是讲的凶酒啊,对那些爱喝酒的人都叫做凶酒之徒、凶酒喝得酩酊大醉等等。再说,这个戏排了一两个月,演出了几十场没人提出这个问题呀。”说句老实话,当时他还真有点儿半信半疑,索性就去查字典了,结果他确实念了白字。 “因为他给我挑的是一个错字,这却让我一生对自己事业不敢稍有懈怠。从那以后,凡是接到任何一个剧本,遇到拿不准、念不准的字我都要去查查字典,都要去问问别人,从此再没出现过错字。”这种一丝不苟的学习之风,恰恰是其成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的魂,同时也是当今社会亟待提倡的精神。于是笔者将这段聊天内容跃然纸上,题为《一字之师“影响一生”——访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发表在2009年12月21日吉林日报文化版,获得吉林省新闻二等奖。
通过这次采访我深深地体会到,采访要做有心人必须具备以下三点:首先是对采访对象进行初步了解。如果对李默然先生的东北情结不了解,笔者就无法寻找到他的兴奋点,也就很难让对方敞开心扉。其次是在采访中要注意深入挖掘历史事实,将生活化、个性化等细节提炼出来。这也是笔者获取更多人物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的捷径之一。最后是让受访者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特别是时间、地点、数字、人名等容易被忽略的地方要记录准确。尤其是在采访现场,要形成一种气场,也就是现场氛围,在笔者与受访者之间形成一种默契。
大多数读者都想知道这些老艺术家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后的深层次的灵魂和历史价值。这对于文字记者来说,对老艺术家的成功采访,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综合了很多因素诸如采访技巧、个人阅历、社会知识面以及临场驾驭能力等,甚至有时还要有运气,将专业的访谈和沉重的历史话题化解开,才能采写出令人满意的作品。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慕名参加央视一个品牌栏目,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化艺术大师张贤亮先生的访谈。利用休息的间隙,笔者“突破重围”开门见山地向他请教“关于文学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张先生眼前一亮,笑着迎过来连声说:“这个问题提的好。”于是向笔者讲述了自己在创作之路上始终恪守的座右铭——“说真话”。他说,巴金在《随想录》第三集《真话集》说:“我受了卢梭的忏悔录的影响,我要说真话,要爱真理、爱正义、爱祖国、爱人民、爱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巴老的这3个字很快在我国一批新时期的作家当中产生波澜,受到了感召。从此,新时期的文学才能够摆脱高大全那种写作模式的影响。他还向笔者讲起了他收藏巴金《随想录》手稿本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这些都是在以往的采访中从未涉及的话题。很快《巴金告诉我们“讲真话”》一文,在《吉林日报》文化版与读者见面。
对老艺术家的采访,构成要素是关键。具体表现在人物的感情、性格、特点、品质及人格魅力上。尤其是人物、故事,这两大要素是文章构成的主要部分,至于人物的形象、感情及文章内涵,都要通过这两者表现出来。特别是在对文章的框架进行“填充”的过程中,要使用一些技巧,让文章生动精彩。诸如夸张、对比、白描等手法。通常来说,对人物故事的描写都是用白描手法,就是讲述人物最普通、最朴实、最有意义的故事,这样既真实又易懂。但最难把握的是如何将夸张、对比等手法融入到文章中。在这里夸张就是“用事实的合理排列达到夸张的效果,而不是改变事实,把事实进行夸张”,一定要“用事实夸张”,而不是“把事实夸张”,二者有质的区别,处理不当将会弄巧成拙。如《一字之师“影响一生”》一文中就曾这样写道:“大家都知道我演了《甲午风云》当中的邓世昌,这是一个抗击日寇的民族英雄。电影放映之后很多观众问我,你是怎么接近邓世昌这个人物的思想、情感的?我当时回答很简单,我是生活在伪满洲国,也就是生活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压之下,所以当我接触到邓世昌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和邓世昌对待敌寇的这种仇恨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但是当我创作这个角色的时候,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确实给了我极大的动力。大家还记得最后一个场面,撞沉日舰吉野号的时候,我坦白地告诉大家,我的耳边曾经响起过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的雄伟旋律!”这样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整篇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阅后精神振奋难以忘怀。
综上所述,要在采访中成为有心人,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多采、多思、多问,提出常人难以想到的话题、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见解,通过深入挖掘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