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浩然被认为是“文革”时期
【关键词】浩然 “文革”叙事 农民意识 “二十七年文学” 标本研究
2.浩然文学作品的自律性,即与现实隔绝的一面
文学是“一堆幻想,一堆观念”,其与现实关联仅仅是文本表层的;而深层思想上,则是与现实断裂的。人们不止一次的评价浩然的小说脱离现实:1994 年11 月13 日,张扬在《痴迷与失误》一文中说:“《金光大道》在
艺术表现上并没有什么成就,那种概念化的描写,那种假大空和佯装的幸福感,都是‘文革’特有的东西。”1998 年第6 期《文学自由谈》发表了杂文《你应该写的是忏悔录》指出:“农民遭遇的坏事没你的份儿,农民没碰上的好事你全碰上了,‘文革’中和江青同看一场戏,同吃一桌饭,提名为文化部副部长,出入有直升机,生了病住北京三零一
医院......”袁良骏在1999 年8 月25 日《中华读书报》以《“奇迹”浩然面面观》为题尖锐提出:“浩然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一个大言不惭、自我吹嘘、自我膨胀的奇迹。”等等,不一而足。不过,浩然却自称:“我从来没有否定我的过去。我不会改弦易辙!”那么,为何当事人与评论者有如此大的差异,浩然该不该后悔至于忏悔呢?其实,作为一名作家,他没有任何可悔的。当英国
工业革命的污染把伦敦变成“雾都”的时候,湖畔诗人们回归
自然是无可非议的,浩然也有浪漫的权利。浩然不是一个完人。也许,他仅仅想做一个小作家,也仅仅有这点实力。只是由于时代的风云把他推到文化部副部长的位子上。在浩然的骨子里,他仅仅是一个农民,有那种自保性,他身上体现的是农民的自私性——保一己的平安,其他的都与自己无关,甚至伤害别人,也与自己无关。从这个角度来说,浩然歌颂理想脱离现实,就可以理解了。浩然无法摆脱他的身份,每个作家都不能真正地背叛他的身份。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浩然的作品有其独特存在价值。抛开
历史的因素,其彰显的农民意识,是不错的研究标本。每一种思想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是不能任其恶性
发展。
四 浩然标本的意义
本文无意对浩然本人进行评价,仅仅以其为标本,求得共和国“二十七年文学”的一些脉络。其实,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浩然具有那个时代农民知识分子的一切优点。浩然忠厚、善良,始终有农民式的谦卑的笑。浩然是一个悲剧,或者说,一个好人出现在不恰当的时代,承担了不恰当的责任。作为一个标本,浩然是“所指”,所指的“浩然”不若称为“浩然现象”:他们是一群作家构成的整体,除了浩然本人外,还有赵树理、柳青、周立波、李准等人。浩然现象留给世人正反两面的反思。
1.作为浩然标本的反面教训,文学与
政治天生不是一对双胞胎
文学有文学的独特品格,而作为创作者的作家更有其个体差异性。政治,有急功近利的一面,要求服务于现实,服务于统治者的意志。这样政治此在与文学的彼在的张力使它们天生有距离。浩然们在那个时代,与政治结下了畸形的兄弟情意,到头来只能发现不是同路人。如若浩然们与政治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关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