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冈章太郎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自身经历,并以自虐式的幽默风格描写的短篇小说为主,被看作是战后第三新人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幸福》叙述了作家少年时期一段遭遇,情节离奇波折,描写细腻深刻。作者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节铺开主辅两条线,借对客观世界的叙述来烘托出主人公的主观世界的变化。本文从小说的写作特点和小说的结构布局以及写作手法入手,指出了《幸福》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与赞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私小说单调的陈式,并以穿越时空出奇制胜的结尾,最大限度地留下了悬念,让人们去思索,去融入他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私小说;第三新人派;幸福;感受性
一
在二十世纪浩如烟海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绽放出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三新人派”安冈章太郎的短篇小说《幸福》。《幸福》让我们读到了来自第三新人派作家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细腻而深刻。让我们去思考故事背后的幸福,去捕捉比字面更深邃的含义。
安冈章太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文坛上出现的一位作家,与吉行淳之介、庄野润三、远藤周作一起被称为“第三新人派”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多半以描写落榜生、差生和弱者的生活感情曲折的短篇小说为主,他将自己的目光始终投射到“那些难于溶入社会的劣等者身上”[1]。代表作品有《坏伙伴》(1953年)、《阴郁的快乐》(1953年)、《海边的光景》(1959年)等,安冈作品世界的现实性乃是作家以自身体验的真实性为基础,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战后日本年轻一代精神上的不幸和苦闷,表现那一代人在心理上处在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年代转换的过渡期。某种程度上其作品继承了私小说(私小说又称心境小说,作者常常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传统,然而又有别于私小说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虽然在思想性方面不及战后派作家那样深刻,但在创作手法上却自有独到之处,尤其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感受性方面,他以细腻的笔触袒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来叫人折服。
二
小说以作者儿时的回忆为起点,首先引出“道草を食う”(指旧时小孩子帮父母去买零碎东西时的途中耽搁、玩耍)一词,叙述已经过了“道草を食う”年龄的安冈,很不情愿地按照母亲的吩咐去车站帮叔父购买返程卧铺票时所碰到的遭遇。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
作者“我”是一个沉湎于幻想、富有同情心的少年。那天,当他正在庆幸买到平日要排好几次队才能到手的车票时,猛地发觉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态度生硬的国铁票务人员“错”找零钱给他了。少年的想象力,使得他心安理得地盘算起这笔“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钱的用处来,这笔天外飞来之财着实让少年的我兴奋不已,并为它的用途而想入非非。而少年的心正沉浸在“如何打发这笔钱,如何因挥霍这笔钱而带来的踌躇满志”自己的幻想世界中遨游之际,他来到了归途中要经过的私铁车站。站台空旷而孤寂,一位少妇背着婴儿坐在长椅上,安冈欲走上前去歇歇脚。此时,一个拿扫帚和畚箕的车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衣不合体、身材矮小,似乎比安冈年少,且样子可怜。
此时此景令少年顿生怜悯之心。动了恻隐之心的安冈毅然折身返回车站,去归还那多得的“五円”。得知来意,起初满脸困惑的票务人员一边拍打脑门,一边脸露微笑再三向安冈表示了谢意。一个“普通”的微笑,使作者感到满足,天地间清澈透亮。铁栅栏售票窗口背后的那张脸仿佛也年轻了许多。
做了好事后满心欢喜的安冈赶回了家。当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告诉给母亲,希冀从溺爱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安慰、赞扬之词时,面无表情的母亲反复比看着零钱和安冈的脸,然后怒气冲冲呵责道:“你真够蠢的!我给你的,那可是一张‘十円’的钞票啊!”。刹那间,少年安冈的眼前一片昏暗,美好的心情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那天的遭遇离奇而波折,感受是那样的深刻。幸福从有到无是那般地短暂,瞬息即逝,而且与痛苦交织在一起。小说情调凄凉而辛酸,读者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跌至谷底。那天夜里“我”无助地、不得不第三次去车站取回本来不必归还的“五円”钱,其场面之尴尬、情绪之低落,作者没有用任何笔墨渲染,而是一笔带过。然而读完小说掩卷沉思,人们自然而然会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苦涩和黯然神伤。村上春树在评述第三新人派这种叙述“物語”的方法时,給予了肯定。他把这批人称之为“在私小说、非私小说之间的动态主义(dynamism又称力本论,哲学上指将所有的现象还原成力及其作用的观点)中构建小说的人们”[2],这种描写手法追求的是“达到与读者共同想象的境界”。这段人生的经历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大起大落、引人入胜,完全展现了安冈章太郎作为作家的深厚功底。
三
安冈的《幸福》的叙述手法的特点是主辅两条线齐头并进,即,对客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叙述与对主观世界——内心世界的描写同时进行。而且对客观世界叙述完全是为对主观世界的描写而服务的,是为了烘托主观世界、承载主观世界所作的铺垫。犹如中文的写作手法——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安冈就是借客观世界这一载体来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歌颂,并以此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
短篇小说《幸福》结构合理、布局巧妙,手法上采用了心理描写与情节铺开两条线交叉并行,并借现实的境和虚拟的景来烘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引读者步入少年的内心世界。
从受吩咐去车站购票时的不情愿“首先感觉真烦死人了”,到与售票人员简单对话时流露出的自卑胆怯“感觉特傻、而且让人瞧不起”;从错以为得到可以自由支配钱财时的想入非非“这下我可拥有了能自由支配的五元大钞”,到回家途中、见到衣不得体“细细的脖子从肥大的领子中伸出,一副可怜相”的扫地工时的心灵震撼;这些描写无不表现出作者少年时的好空想、单纯而善良的一面。从售票人员微笑中感到满足时的幸福“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异常爽快”,到回家遭受母亲训斥时的满心欢喜一落千丈“使人感觉眼前的灯火顿时熄灭,周围一片漆黑”;无论是场景描绘还是心理刻画,这些段落的描写互相呼应,生动贴切。读过小说后,一条心理变化的轨迹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读者看到的是跃然纸上的一个活生生的憨厚粗心、喜欢幻想、心地善良的少年形象。幸福对他而言虚无缥缈,远远抵不上他的失落,由此读者对他的遭遇也就更趋关心和同情。应该说作者的人物心理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
作为叙述个人经历、描绘身边琐事、突出感受性的第三新人派小说,《幸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一反私小说平板单调的记叙式的写作方法,通过设定时空悬念,精致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少年的内心深处。小说中主人公的喜悦与悲哀、幸福与失落重叠交错,反差巨大。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进一步展开,就以主人公陷入绝望一景而结尾。这一结尾的好处在于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功。这种“言已尽,意尤在”的结尾可以让具有不同经历的读者在各自的想象天地中酣畅地遨游。小说没有刻意去渲染本文中的主题——幸福,也没有刻意去拔高带来幸福感的源泉——空想癖。但是在小说的末尾,却点到作者的一生受益于这种空想癖,并指出了幸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看似不经意淡淡的一笔却使作者的价值观跃然纸上,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幸福》的结尾看似草率,却如看一出耐人寻味的音乐剧,尽管已经谢幕,但仍是余音绕梁,让听众余兴未尽。
作者没有在短小的篇幅内对结尾进行罗列铺陈,而是笔锋一转,淡淡地提及那天夜里“我”无助地、不得不第三次去车站取回本来不必归还的“五円”钱。作者没有用浓墨重彩对那种场合的尴尬作 摘要:安冈章太郎早期的大部分作品取材于自身经历,并以自虐式的幽默风格描写的短篇小说为主,被看作是战后第三新人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幸福》叙述了作家少年时期一段遭遇,情节离奇波折,描写细腻深刻。作者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心理描写与情节铺开主辅两条线,借对客观世界的叙述来烘托出主人公的主观世界的变化。本文从小说的写作特点和小说的结构布局以及写作手法入手,指出了《幸福》之所以被人们接受与赞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摆脱了私小说单调的陈式,并以穿越时空出奇制胜的结尾,最大限度地留下了悬念,让人们去思索,去融入他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私小说;第三新人派;幸福;感受性
一
在二十世纪浩如烟海的日本文学作品中,绽放出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它就是被人们称之为“第三新人派”安冈章太郎的短篇小说《幸福》。《幸福》让我们读到了来自第三新人派作家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细腻而深刻。让我们去思考故事背后的幸福,去捕捉比字面更深邃的含义。
安冈章太郎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日本文坛上出现的一位作家,与吉行淳之介、庄野润三、远藤周作一起被称为“第三新人派”作家。他的早期作品多半以描写落榜生、差生和弱者的生活感情曲折的短篇小说为主,他将自己的目光始终投射到“那些难于溶入社会的劣等者身上”[1]。代表作品有《坏伙伴》(1953年)、《阴郁的快乐》(1953年)、《海边的光景》(1959年)等,安冈作品世界的现实性乃是作家以自身体验的真实性为基础,用细腻的笔法描写了战后日本年轻一代精神上的不幸和苦闷,表现那一代人在心理上处在从战争年代向和平年代转换的过渡期。某种程度上其作品继承了私小说(私小说又称心境小说,作者常常以第一人称进行创作,描写个人身边琐事和心理活动)的传统,然而又有别于私小说孤立地描写个人身边琐事,虽然在思想性方面不及战后派作家那样深刻,但在创作手法上却自有独到之处,尤其在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感受性方面,他以细腻的笔触袒露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来叫人折服。
二
小说以作者儿时的回忆为起点,首先引出“道草を食う”(指旧时小孩子帮父母去买零碎东西时的途中耽搁、玩耍)一词,叙述已经过了“道草を食う”年龄的安冈,很不情愿地按照母亲的吩咐去车站帮叔父购买返程卧铺票时所碰到的遭遇。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
作者“我”是一个沉湎于幻想、富有同情心的少年。那天,当他正在庆幸买到平日要排好几次队才能到手的车票时,猛地发觉有了意外的“收获”。原来态度生硬的国铁票务人员“错”找零钱给他了。少年的想象力,使得他心安理得地盘算起这笔“可以完全自由支配”的钱的用处来,这笔天外飞来之财着实让少年的我兴奋不已,并为它的用途而想入非非。而少年的心正沉浸在“如何打发这笔钱,如何因挥霍这笔钱而带来的踌躇满志”自己的幻想世界中遨游之际,他来到了归途中要经过的私铁车站。站台空旷而孤寂,一位少妇背着婴儿坐在长椅上,安冈欲走上前去歇歇脚。此时,一个拿扫帚和畚箕的车站工作人员走了过来,他衣不合体、身材矮小,似乎比安冈年少,且样子可怜。
此时此景令少年顿生怜悯之心。动了恻隐之心的安冈毅然折身返回车站,去归还那多得的“五円”。得知来意,起初满脸困惑的票务人员一边拍打脑门,一边脸露微笑再三向安冈表示了谢意。一个“普通”的微笑,使作者感到满足,天地间清澈透亮。铁栅栏售票窗口背后的那张脸仿佛也年轻了许多。
做了好事后满心欢喜的安冈赶回了家。当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告诉给母亲,希冀从溺爱自己的母亲那里得到安慰、赞扬之词时,面无表情的母亲反复比看着零钱和安冈的脸,然后怒气冲冲呵责道:“你真够蠢的!我给你的,那可是一张‘十円’的钞票啊!”。刹那间,少年安冈的眼前一片昏暗,美好的心情顷刻间化为了乌有。
那天的遭遇离奇而波折,感受是那样的深刻。幸福从有到无是那般地短暂,瞬息即逝,而且与痛苦交织在一起。小说情调凄凉而辛酸,读者的心也随着主人公的遭遇而跌至谷底。那天夜里“我”无助地、不得不第三次去车站取回本来不必归还的“五円”钱,其场面之尴尬、情绪之低落,作者没有用任何笔墨渲染,而是一笔带过。然而读完小说掩卷沉思,人们自然而然会体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苦涩和黯然神伤。村上春树在评述第三新人派这种叙述“物語”的方法时,給予了肯定。他把这批人称之为“在私小说、非私小说之间的动态主义(dynamism又称力本论,哲学上指将所有的现象还原成力及其作用的观点)中构建小说的人们”[2],这种描写手法追求的是“达到与读者共同想象的境界”。这段人生的经历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大起大落、引人入胜,完全展现了安冈章太郎作为作家的深厚功底。
三
安冈的《幸福》的叙述手法的特点是主辅两条线齐头并进,即,对客观世界——外部世界的叙述与对主观世界——内心世界的描写同时进行。而且对客观世界叙述完全是为对主观世界的描写而服务的,是为了烘托主观世界、承载主观世界所作的铺垫。犹如中文的写作手法——借物言志、借景抒情。安冈就是借客观世界这一载体来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真善美的歌颂,并以此来体现作者的价值观。
短篇小说《幸福》结构合理、布局巧妙,手法上采用了心理描写与情节铺开两条线交叉并行,并借现实的境和虚拟的景来烘托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引读者步入少年的内心世界。
从受吩咐去车站购票时的不情愿“首先感觉真烦死人了”,到与售票人员简单对话时流露出的自卑胆怯“感觉特傻、而且让人瞧不起”;从错以为得到可以自由支配钱财时的想入非非“这下我可拥有了能自由支配的五元大钞”,到回家途中、见到衣不得体“细细的脖子从肥大的领子中伸出,一副可怜相”的扫地工时的心灵震撼;这些描写无不表现出作者少年时的好空想、单纯而善良的一面。从售票人员微笑中感到满足时的幸福“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异常爽快”,到回家遭受母亲训斥时的满心欢喜一落千丈“使人感觉眼前的灯火顿时熄灭,周围一片漆黑”;无论是场景描绘还是心理刻画,这些段落的描写互相呼应,生动贴切。读过小说后,一条心理变化的轨迹清晰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读者看到的是跃然纸上的一个活生生的憨厚粗心、喜欢幻想、心地善良的少年形象。幸福对他而言虚无缥缈,远远抵不上他的失落,由此读者对他的遭遇也就更趋关心和同情。应该说作者的人物心理的刻画是非常成功的。
作为叙述个人经历、描绘身边琐事、突出感受性的第三新人派小说,《幸福》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它一反私小说平板单调的记叙式的写作方法,通过设定时空悬念,精致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少年的内心深处。小说中主人公的喜悦与悲哀、幸福与失落重叠交错,反差巨大。
小说的故事情节并没有进一步展开,就以主人公陷入绝望一景而结尾。这一结尾的好处在于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有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功。这种“言已尽,意尤在”的结尾可以让具有不同经历的读者在各自的想象天地中酣畅地遨游。小说没有刻意去渲染本文中的主题——幸福,也没有刻意去拔高带来幸福感的源泉——空想癖。但是在小说的末尾,却点到作者的一生受益于这种空想癖,并指出了幸福无法用金钱来衡量。这看似不经意淡淡的一笔却使作者的价值观跃然纸上,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幸福》的结尾看似草率,却如看一出耐人寻味的音乐剧,尽管已经谢幕,但仍是余音绕梁,让听众余兴未尽。
作者没有在短小的篇幅内对结尾进行罗列铺陈,而是笔锋一转,淡淡地提及那天夜里“我”无助地、不得不第三次去车站取回本来不必归还的“五円”钱。作者没有用浓墨重彩对那种场合的尴尬任何描写,这种看似不合理的结局,留下悬念、留下了空间,“合理”地让读者顺着情节的轨迹去感受、思索。这种写作手法令人想起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的结尾。欧·亨利在小说中设置了一个又一个悬念,到了结尾才和盘托出。虽然男女主人公的好意都落空了,但是读者能够体会的到得拉和杰姆之间的体贴入微、相濡以沫的感情,只有这种感情才是相爱的二人彼此间最珍贵的礼物。
《幸福》第三个特点是通过三个不同年龄层——童年、少年、成年对事物认知特点的叙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三个不同世界的碰撞——梦想的童年世界,理想的少年世界,现实的成人世界间的碰撞。例如,在对待“父母的差遣”的这件事上,儿童所表现的是“喜悦”,而少年所表现出的却并非如此。又例如,在对待s叔叔的态度上,母亲平时的态度与这次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举措已经远远超出了少年的认知水平。在少年面前展示了成人世界的人前背后不同处世的复杂性,也进一步衬托了少年心口一致单纯性的可贵。而少年对s叔叔的不满表现为对这次差遣内心的抵触,这就是少年心灵还未受到世俗污染纯朴一面的绝好写照。这一认知水平的界定,为读者揣摩少年具有怎样的幸福观提供了依据,并可以将揣摩出的幸福观与少年实际表现出的幸福观进行比较。这种为烘托主题和为作者与读者间的互动所做的铺垫,可以说也是《幸福》写作手法的一大特点。
《幸福》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为故事的展开所埋下的伏笔独具匠心。作者的对s叔叔的反感所表现出在收钱时的漫不经心为以后跌宕起伏的情节买下了不为人觉察的伏笔。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导致了将钱币(找头)搞错,这种出错又导致了主观世界的大起大落。例如,收取“不义之材”后,恐怕别人追来时的诚惶诚恐;当发觉没有人追来时的心安理得;沉湎于空想后所做出的决断-返还;返还后得到的稍纵即逝的喜悦感;回家后当发现事情的真相时的绝望无助。安冈在小说中以浓墨重彩对自己的这段心路历程进行了描述与剖析。使我们窥视到人性的邪恶一面——贪欲,也让我们看到了潜伏在主人公内心深处的弥足尊贵的“空想癖”——不泯的童心。也正是这种“不泯的童心”左右了作者的人生之路。安冈透过小说在挞伐人心邪恶一面的同时,旨在讴歌人心的真善美。也许安冈透过小说还想向读者传递佛的真谛——断一切恶念;修一切善缘;渡一切众生吧。
四
当作者几十年后回忆起少年时的过失、善意留给人生的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以及难以用“五円”钱所能买到的弥足珍贵的笑容时,幸福的感受还是那般清晰,呈现在脑海里。这种感觉尽管怆涼而苦涩,却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淡忘。相反这种与众不同的感受,正如作者在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几十年来我一直以此来宽慰自己”。
《幸福》的结局乍一看似乎是个悲局,但却因为有“五円”钱所买不到的莞尔一笑,而使少年一直难以忘怀。这种“幸福”的感受又难以置信地激励着作者数十年,使一个充满幻想、调皮出格的少年最终成为了作家。没有往日的“苦其心志”,何以成就今日的安冈。从结果来看,也许正是这种跌宕起伏、落差甚大的感受激励着作家的创作人生。
它也让我们读者从看似悲局中,品味到作者的当时心境中的五味——“辛酸苦辣甜”,尤其让我们读者分享到五味中那股尤为珍贵的淡淡的甜味——幸福感。
安冈的父亲是日本军队中的兽医,他从小随父亲转辗各地。仅小学四年级至五年级就转学四次。频繁的转学使得他开始厌倦学校的学习,学业上他是一名差生。生活上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当初结婚时便不喜欢他父亲。母亲溺爱安冈,对他寄予了全部的希望。但安冈中学毕业以后却连续三年没能考上旧制高等学校,不稳定的生活给他人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三年浪人时期他经常同朋友泡在银座的咖啡馆,阅读并模仿唯美派作家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的生活。按他自己的话说,那段生活使他养成了放荡的习惯。以后他在小说《绿叶繁茂》(1958)等作品中描绘了那段时期的生活。从这些作品中,人们可以看到作者自身自卑感在弱者、差生和留级生身上的流露和反映。
正是被人疏远的自卑以及孤僻的性格使得作者比其他孩子更富幻想,这是因为幻想是打开孤独的内心世界通往自我慰藉、获得成功的钥匙。尽管这种性格在其人生道路上,铸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过失”,然而,另一方面也使他拥有了更多的、对事物细腻切肤的独特感受,以及与众不同的丰富经历。正如小说《幸福》结尾处,作家总结自己人生时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儿时喜好幻想的怪癖,也许我早就成了一个毫无可取之处的人了”[3]。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作者始终得益于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想象力,而且他也深知一部作品要让读者理解和接受,取决于“现代作家多大程度上信赖同一时代他的读者的想象力”。[4]这方面他做得很成功,高尔基说过,艺术靠想象而生存。一部好的作品需要作者与读者作情感和心灵的交流,《幸福》就是一部让作者与读者两者的想象高度互动,在时空设定上独具匠心,留给读者思索的作品。它不仅让读者感受到作家如实而细腻,细腻而脆弱的另类“幸福”,而且明明白白告诉人们,正是这种好幻想的怪癖,造就了作家的成功人生。细细想来,这就是作者点题幸福的理由所在,也是作者通过小说这样的文学形式诠释自身对幸福的理解,向读者展示人生那些真正美好感觉的方式。
《幸福》似一朵花,它花香四溢,沁人心肺,令人气爽;它芬芳弥漫,让人目眩,令人向往;它更使读过它的人永远记得——来自第三新人派作家安冈章太郎内心深处那份对生活火一般的挚爱与孜孜不倦的追求。
注释:
[1]伊藤 整等.1979. 日本文学小辞典 [m]. 新潮社, 1169。
[2]村上春樹.1997. 若い読者のための短編小説案内 [m]. 文艺春秋社,127。
[3]陈生保等.2001.日语(第五册)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31。
[4]小島信夫, 安岡章太郎等.1967. 作家と想像力(座談会),文学 [j].(9): 1002。
参考文献:
小島信夫、安岡章太郎等.1967. 作家と想像力(座談会),文学 [j].(9): 1002。
伊藤 整等.1979. 日本文学小辞典 [m]. 新潮社,1169。
大久保典夫、高橋春雄.1983. 現代文学研究事典 [m]. 東京堂出版社。
教科書クロニクル.1997. 高等学校現代国語(ⅰ改訂版) [m]. 尚学図書。
罗洛主编.1998.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 [m].译林出版社。